何玉恒
閑暇的時候喜歡四處走走,看看藍天白云,聽聽流水聲,感受下散落在村落里的人間煙火味?,F實與夢幻,極少的時候是交織著進行的。某段時間,我喜歡徜徉在城南的某個村子里,竹林里的鳥叫聲,從春天一直蔓延到冬天的盡頭里。錯落有致的農舍前面種著紅彤彤的薔薇花,倒映在水田里,隨著陽光和人們躬身勞作的身影一同在我的眼中躍動,我漸漸沉醉在這片“千里鶯啼綠映紅”的世界里,很少再光顧其他的地方。有天,和某個朋友閑聊,說起城南,說起那個“美如畫、秀如詩”的村子。他笑了,原來他也喜歡四處走走,我說的地方他有逛過,只是沒發現特別之處,更談不上詩情畫意了。他說我該去城北走走,特別是三元村、沙壩村這些地方,美得別有一番韻味。
我突然想起,有位住在北方的朋友曾經跟我說過,她一直想找到一株四葉草,那是幸運的象征,可惜一直都沒找到,這件事逐漸成為了潛藏在她心底的遺憾。在城南散步期間,我一直想幫她找到一株四葉草,可惜未能得償所愿。北方,城北,就像某種暗示,我決定往北走走,看看是否會有意外的收獲。于我而言,四葉草是夢幻的,通往城北的路卻又是實實在在的,當刻有三元村三個大字的巨石橫在我眼前時,市區的柏油路也到盡頭了,水泥路旁的水渠里發出溪水的“叮咚”聲,取代了喧鬧的車馬聲,一種虛實結合的感覺油然而生。村口坐落著古樸雅致的村史館,路對面則是一復古風格的院落,門庭上寫有“郭家大院”四字,院墻上爬滿了橙紅色的火炮花。那時一心只想沿著村道往深處走,盡快找到四葉草,沒想過小小三元村究竟蘊藏著多大能量。一路上,水草豐茂的河溝里,零星有孩子在捉魚。一條條水溝就像是新鮮的血液,澆灌著綠油油的稻苗。夕陽懸掛在山頭,勞作的人們騎著摩托車穿梭在鄉間小道上,一個路口立有“青龍”大石的村落里,農家樂正冒出炭火的煙氣。
我穿過水田,沿著山路,在林間走了一截,五顏六色的野花十分奪目,不過四葉草卻始終沒能找到,無奈天色漸晚只好擇日再來。回來后,我還特地了解了一下三元村,這才知道會理有個盛產櫻桃的地方,小地名叫“櫻桃溝”,這里的春天,是屬于櫻桃的季節,漫山的櫻桃在陽光下搖曳閃爍出耀眼的光芒,是個體驗采摘樂趣的好地方。還有個“蒙古包”,這里不僅可以吃燒烤,還建有游泳池等休閑區,很適合親子活動。我突然反應過來,在鄉村振興這條康莊大道上,三元村已經走在了前列。
不久后,我被調整到了鄉村振興的崗位上,三元村也一步步憑借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了鄉村文旅和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先進典型,再次來到三元村,涼亭等休閑區一應俱全,村史館前的花壇里長出了一片片翠色欲滴的三葉草。踏著實木樓梯走上村史館二樓,村書記郭文貴自豪地向我們介紹說,三元村村史館可是會理市第一座村史館呢!別看里面的物件從外形上看平平無奇,甚至有些老舊,可每一件背后都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
修葺過的閣樓里,有破損的土瓷泡菜壇、老舊的竹篾針線筐,也有手表、縫紉機、鳳凰牌自行車這些風靡一時的“老三件”,還有老舊的木風柜、銹跡斑斑的鐵犁頭、別具一格的馬鞍韉……溫馨的燈光下,一件件老物品仿佛一位位老朋友,讓人倍感親切,那些從土地改革到上山下鄉,從三線建設到改革開放,從脫貧攻堅到致富奔康的奮斗史在郭書記的講述下歷歷在目,三元人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的奮斗史令人熱淚盈眶。
看著大家好奇的目光,郭書記講起了一個貌不驚人的銅壺的故事。當年紅軍長征經過會理時曾有幾個紅軍在三元村的陳明會家住,她的父親熱情接待了他們,紅軍臨走時留下了這個銅壺表示感謝。他們一家人將這個銅壺當成了傳家寶保存到現在。去年得知三元村在籌建村史館,陳明會老人當即把它捐了出來。像這件銅壺一樣,村史館里的文物基本都是由村民們一件一件無償捐獻而來的。
聽鄉親們講,三元村的人不僅淳樸善良,而且還熱心團結,以前村里的三元橋多次被大水沖毀。那時候日子遠沒有現在富足,但每次集資修橋,村民都非常慷慨踴躍,村里便用古老的石碑拓片記錄下了修橋人的功德。
如今,內心有愛、手里有勁的村民們更是憑借著自己一雙勤勞的手繪就了一張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宏偉藍圖。在農村,養魚種菜是平常事,不過“智慧種養”這個說法我還是頭一次聽說。走進三元村智慧農業種養基地,大棚入口處“種菜不施肥,養魚不換水”的門聯格外醒目。棚內除了數個較大的魚池外,還分布著一排排放滿了泡沫漂浮板的長方形小水池。一些漂浮板上已經長出青翠欲滴的生菜、菠菜等,一尾尾細若牛毛的小魚苗則在漂浮板下愜意地游弋著。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魚產生的氨氮及糞便殘餌經水循環不斷輸送到蔬菜根部,蔬菜的水肥得到了有效供給;同時,被蔬菜吸收“魚肥”后的“營養液”又可以反過來供魚類生長,最終達到“養魚不換水,種菜不用土和肥”的魚菜共生循環。這種模式下生產出的農產品更加綠色、安全、生態。除了這塊令人稱奇的魚蔬共生園,櫻桃溝搖身一變,成了一片青翠蔥蘢的櫻桃基地,星羅棋布的草莓大棚平地而起,等到果實交替成熟的日子,這里的空氣都彌漫著一股誘人的果香味。
“三元美,三元紅,三元跑出了鄉村振興加速度?!被顒訌V場上人們載歌載舞,與不遠處蒙古包內迎風招展的酒旗交相輝映??吹诫S風躍動的酒旗,我想到了紅透的櫻桃和草莓,還想到了圍爐而坐、把酒言歡的游客。聽郭書記講,三元村的康養大樓剛剛建成,總共有三十幾間房,二樓有一個小會議室和一個大會議室,可以用作高素質農民培訓的場所。大樓旁邊是一個風格別致的廣場,此外還有一排回廊式房屋、兩個尚未蓄水的池塘、幾孔經過加固改造的老磚窯。得益于城鄉區位優勢的三元村,真正抓住了“農”“文”“旅”融合點,踐行“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深入挖掘、繼承、創新一些傳統鄉土文化,成為了詩人筆下“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村落。
臨別時,同伴在村史館前的三葉草中發現了一株四葉草,我驚喜地想要將它摘下來,可伸出的手最終還是頓了下來,還是讓它繼續把好運帶給三元的村民們吧!我打開手機拍了張照片傳給了朋友。曲水流觴、田沃魚肥、瓜果飄香,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場景在我們這個時代成為了現實。在三元村,大自然的恩賜、勤勞的耕作、智慧的創造,繪就了美麗田園的多彩畫卷,奏響了生態發展的激昂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