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濤
我們騎著車集體駛向三元,大家都期待著早點到達那個大家都在流傳“三元里三元紅三元成了好去處”的地方。一路上有說有笑地很快到達了目的地。
到達第一站三元村村史館:在記錄著三元村由來、經歷、發展到如今的一段段歷史中,讓大家了解到原來的三元是南方古絲綢之路上多元化民族聚居地之一,地處會理西北城郊,是一半平原與城市中心毗鄰、一半丘陵高山的小村落。村落平均海拔2000米,村內山巒起伏、河流縱橫、溝谷相間,山地、丘陵、坪壩相連,人口3200余人,獨具川滇文化特色的歷史遺存及特色人文風習,村落文化底蘊積淀深厚。
順著一條鄉村道路,我們來到了正在恢復橋面的三元橋前,泥水匠工人們正熱火朝天地忙活著,推土的推土,砌磚的砌磚。新的三元橋正以新的面貌一點一點地呈現出來。一個大圓盤狀的石磨把大家吸引了過去,石磨上斑斑的痕跡記載著它曾經的風華。大石磨前方豎立著一排石碑,經歷歲月的洗禮后它沉淀下了全村歷史的年輪。
走過一段水泥路后,現代化建筑映入眼目。一個兒童游樂園正在打造中,海洋世界已見雛形,一個大鯊魚張著大嘴從藍色的海水中露出了頭,其余地魚兒、貝殼、蝦都在工人師傅的巧手中一個個地活靈活顯顯現出來,吸引著小孩子們前來觀看;已建好的一排月亮、彩虹秋千早已圍滿了一群大人和小孩,小孩坐著,大人在后面推著蕩漾在空中,一陣陣銀玲般地笑聲回蕩在風中。一對對小情侶穿過草地,相擁著到霍比特小屋、網紅樹、愛心坐椅上拍照留影。
路邊一個現代化的魚菜直供基地大標牌讓人不由得順門而入去一探究竟,一跨進基地大門,32個菜槽排列整齊,當季時令蔬菜一覽眼前,長勢優良、郁郁蔥蔥惹人喜愛;養著中華鱘,銀鱈魚、花鏈、蘆魚、鋰魚、草魚的6個大水池一個接著一個,近距離站著觀看,池中的水清澈可見,一點魚腥味也沒有,不看真不知道,高科技的高暴氧設備,高壓空氣磅裝置,讓那個“水清則無魚”說法在這兒還真不是那么回事了,真正能做到“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
聽說今天餐桌上的硬菜都來源于養殖基地,大家爭著前去觀看。走近養殖基地,一窩窩黃毛、黑毛的雞一個個在基地中覓著食,白毛的大白鵝嘎嘎嘎地搖擺著走了過來。象是歡歌著跟客人們打招呼。一個飼養員隨手抓起一只黃毛雞開心地對大家說:“看,這些都是我們當地的‘五黑雞,身上的肉都是黑的,這雞長大了,一只4斤多了,餐飲可以用了?!边呎f邊拔開雞毛給大家看。另一個服務員開心地大聲說道:“哈哈,大白鵝下蛋了?!表樦脑捯艨慈ィ厣衔?、六個又白又大的鵝蛋擺在那兒,他左手一個、右手一個往竹籃里撿。
說到當季的時令水果草莓,一段流行的歌謠“這里有種水果我最愛,碧綠帽子著紅衣,全身黃點綴滿身,酸酸甜甜冬季現”帶著我們走進草莓種植園。園中一個個水靈靈鮮紅的草莓正等著你的采摘,它們有的似少女害羞般地隱藏在綠葉下,但葉縫間早把點點紅衣露了出來;有的又似不甘寂寞迫不急待地探出頭,遠遠地就能讓人看到它成不成熟,惹得客人情不自禁采摘起來,不一會兒就裝滿了紅彤彤的一小框,提在手中滿滿的成就感。
品嘗完美食后大家一起散步到玫瑰園,這里占地6畝多,黃的、紅的、粉的玫瑰順著步道種植了一圈又一圈。玫瑰花香隨著陣陣微風撲鼻而來,讓人不禁心曠神怡留戀于花叢中不忍離去。
“臥似一張弓,站似一棵松,不動不搖坐如鐘……”中國功夫的歌謠又把大家引到了“天福廣場”,這里一群正在打著太極的中老年人,步伐整齊、著裝統一,精神煥發,都是些愛健康、愛生活的人。
看到這些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誰曾想到那個基礎設施落后,帶富能力不強,年輕人都想外出打工的三元小村經過五年的奮斗,竟變成了今天擁有旗下13個公司:農業種植,養殖,財稅,地產,供銷,工程公司,光伏安裝,房屋裝修,餐飲,農家樂、水資源管理,青古瓦燒制,婚慶公司的三元紅鄉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村里的一二三產業進一步契合城市發展相融合,形成了相對較完善的產業體系。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就近就業資源,帶動了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打下了良好的經濟基礎。2021年三元村集體經濟分紅150萬元,2023年分紅156萬元,全村成員共享發展紅利。
今天的三元里、三元紅是人們都想來的好去處,“日出有盼,日落有念;心有所期,忙而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