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加
近年來,研學游備受關注和青睞。在古代,雖然沒有直接以研學游名義開展的活動,但類似活動早已有之,并且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由最早的周游、到壯游,逐步演化成為研學游。
周游列國 遍訪名師
春秋時期,孔子周游列國,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研學游的肇始。
當時,孔子在曲阜招徒講學,為了進一步開闊視野、求知解惑,他決定率弟子們周游列國,遍訪都邑,尋求名師。在長達十四年的時間里,孔子從魯國出發,周游衛、陳、宋等各諸侯國。他秉持“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宗旨,沿途拜訪了不少德高望重的老師。據《大戴禮記》載:“孔子適周,訪禮于老聃,學樂于萇弘。”
除了孔子,當時赫赫有名的墨子、莊子、孫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全都是著名的“游士”。他們通過游學獲取更多的學問,個個學識淵博,著作甚豐。
到漢代,游學之風更為盛行,司馬遷就是典型代表。據《太史公自序》記載:“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司馬遷的這次游學,為他撰寫千古名著《史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以周游帶動游學,遠游異地,拜訪各地名師,或當面請教,或投身門下,求知如渴,這已經成為一個優良的傳統。
壯游十萬里 用腳步丈量祖國
所謂壯游,就是懷抱壯志而遠游,另外一層意思是這些人大都在壯年時代,外出旅游和游學,壯游使他們真正達到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唐代大詩人杜甫有同名詩歌《壯游》,其中寫道:“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東下姑蘇臺,已具浮海航……”大約二十歲那年,他從洛陽出發,東游蘇州、南京、紹興,還曾經泛舟東海,夢想去最遠的海島上探險。在江南與浙東遨游了四年,杜甫回到洛陽,參加科舉考試,卻落第。他整理行裝,再次出游……
唐代大詩人李白,一生喜好游歷,訪友問道,飲酒賦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的詩作達到古代浪漫主義文學的高峰,這和他喜好壯游密不可分。724年,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從蜀地離家遠行,開始長達十八年的游歷生涯。他出三峽,游歷江陵、岳陽等地,接著東游至南京、紹興等地,再北上臨汝,不久到安陸結婚,后至襄陽、太原。三十五歲后,遷居到任城(今山東濟寧),繼續南下北上,游學不止。李白暢游于祖國的大江南北,夢想建功立業,可是現實中卻屢屢碰壁,始終不得志。然而,正是在漫漫壯游中,李白結交名士,形成了豪放、灑脫、仙逸的詩詞風格,成就了他一代詩仙的大名。
除了杜甫、李白,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愈、柳宗元、蘇軾等人,都有著豐富的游學經歷,他們的成名成家定然離不開游學的支撐。
明代徐霞客游歷生涯更是長達三十五年之久,自二十二歲起外出開始旅行,足跡遍及今江蘇、上海、浙江、河南、河北、廣西、貴州、云南等省區市。壯游山川十萬里,徐霞客硬是用雙腳丈量了祖國的山山水水,“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觀察了許多自然現象、記錄了人文、地理、動植物等方面的知識和資料,最終撰寫了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被譽為“千古奇書”。
唐代壯游的興起,與當時的科考制度有關。那時的科舉必考詩賦和策論,因而考生必須搜集素材,增長閱歷,所以學子們一般都要作長途旅行和游學。顯然,壯游和旅行學習之風,讓眾多士子走出書齋,他們訪古問俗、優游林下、尋幽探勝、結交豪杰、相互學習,在旅行中學習知識、體悟人生、修為人格、傳承文化,不少人留下了傳世詩篇,更成就了當時文化的空前繁榮。
研學游應運而生
正是在周游、游學和壯游的基礎上,古代的研學游應運而生。
宋代到明清,書院文化盛行,使得士人旅行“制度化”,游學熱情持續不減,在全社會形成了“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濃厚氛圍。宋理學家、思想家朱熹,就極力主張學子不應拘于一隅,而應“出四方游學一遭”。
當時的書院名師碩儒云集,每一所書院都是一個地方的教育、學術中心,學子們趨而往之。有遠見的書院老師,更是研學游的推動者和實踐者,利用各種機會,帶領學子走出校門投身大自然和社會大課堂,游歷山川、觀察社會、開闊視野、增長才干。
胡瑗是北宋著名教育家,俗稱安定先生。因屢次科舉不中,絕意科場,在吳中以教書謀生。范仲淹遷知蘇州,創建了“蘇學”,聘胡瑗任教授。1042年,胡瑗應邀前往湖州府學任教。在湖州九年,他教學有方,其所訂學規還被朝廷取為太學法。胡瑗為師責任心很強,他關心和愛護學生,“視諸生如其子弟”。胡瑗的教育方式靈活多樣,他把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結合起來,教導學生要開闊眼界。他指出:“學者只守一鄉,則滯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盡見人情物態,南北風俗,山川氣象,以廣其聞見,則為有益于學者矣。”
為引導學生走出去開闊眼界,暢游大好河山,胡瑗曾率湖州的學生不遠千里,游覽關中,登高望遠,真實感受北方的雄偉山河跟南方秀麗風景的不同。胡瑗應該算是我國古代研學游的創始人。胡瑗教育過的學生,都有較好的修養,在社會上很有影響力,其中最出名的是北宋理學大師程頤。
明代教育家吳與弼,六歲入學,十九歲赴京師金陵求學。偶然讀到宋代理學創始人朱熹的著作,當即放棄科舉考試,返回家鄉閉門鉆研。他二十一歲開始講學,從學弟子甚眾,其中不乏學有大成者。吳與弼通過教育實踐認為,勞動對培養學生勤奮進取的品格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教學活動很特別,經常率領學生來到郊外田野,參加勞動實踐課。他和學生一起勞動,一起生活,在勞動中授課,并與學生一起探討人生。他將勞動元素融入教學中,意義非凡,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勞動與讀書相結合”理論的名家。
從周游、壯游再到研學游,腳下走過的是路程,心中留下的卻是知識、智慧。正是有了古人的探索與實踐,今天的研學游才能搞得如此生動活潑、如火如荼。但是,有關部門還需要加強管理和規范,以避免研學游流于形式或以營利為目的,而應當使之始終在“研和學”的軌道上運行,從而真正達到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錘煉體魄的目的。
(選自《大同晚報》2023年12月10日,薦稿人:王世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