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匯
[摘? 要] 《獻給艾米莉的玫瑰》中的女主人公艾米莉的悲劇人生與她個性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榮格心理學提出了一種內容廣泛的人格理論,分別稱為人格結構問題、人格動力問題以及人格發展問題。有關人格發展問題的關鍵概念是“個性化”,個性化發展與人格面具、陰影和自性等原型的形成密切相關。本文借助榮格人格理論中的不同原型和個性化發展,探析艾米莉成長過程中人格面具和陰影的不均衡發展,分析造成艾米莉個性化失敗的內因和外因,以此揭示她成長過程中不平衡的個性發展以及父母和社會的壓迫導致了她的精神崩潰,最終造成了她的人生悲劇。
[關鍵詞] 《獻給艾米莉的玫瑰》? 榮格? 原型? 個性化
[中圖分類號] I106.4?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08-0072-04
《獻給艾米莉的玫瑰》是美國著名作家福克納的經典短篇小說,小說以南北戰爭之后的南方小鎮杰弗森鎮為背景,講述了格里爾森家的故事。艾米莉是格里爾森家族的小姐,她的父親專橫獨斷,有著嚴苛的清教徒思想。為了維護舊南方根深蒂固的父權思想,艾米莉的父親按照清教徒對女性的要求,強加給自己女兒“純潔”“淑女”的形象,剝奪了她婚嫁的權利。一向順從的艾米莉在父親去世后顯露出了對愛情和婚姻的渴望,愛上了北方來的工頭赫默,卻被小鎮的人視為敗壞風氣的異類。掙扎于家族和社會強加給她的“淑女”形象和內心潛藏地對愛情的渴望,艾米莉最終選擇毒死赫默,與死尸同床共枕,以最極端的方式來中和社會對她的要求和自身的渴望。家族和社會強加給艾米莉的形象讓她痛苦掙扎,無法正確面對自己內心的欲望,她無法調和外界要求和內在需要,最終造成了人格的失調以及人生悲劇。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關于人格提出了三方面的問題:人格結構問題、人格動力問題以及人格發展問題。榮格在弗洛伊德的個人無意識理論基礎上提出了集體無意識,并且認為人的精神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榮格強調蘊藏在集體無意識中的強大力量,并把集體無意識中的先天傾向稱為原始意象/原型。有一些原型對人格的形成和行為特別重要,分別是人格面具、阿尼瑪和阿尼姆斯、陰影以及自性。一個人的精神想要得到健康、完善的發展,就必須平衡人格的各個方面從而實現個性化。
一、原型分析——艾米莉的性格失衡
集體無意識的內容被稱為原型,榮格原型理論中對人格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是人格面具、阿尼瑪和阿尼姆斯、陰影以及自性。
1.人格面具——“淑女”的形象
人格面具這個詞的本義是為使演員能在一出劇中扮演某一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榮格認為,人格面具的作用與此類似,它保證一個人能夠扮演某種性格,而這種性格卻不一定就是他本人的性格[1]。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往往戴著人格面具,向他人展現出相對完美的自我,以便得到社會的承認。榮格指出,不能過分刻意地戴著面具去扮演各種角色,否則很容易迷失自我。
艾米莉是南方貴族格里爾森家的小姐,她自小喪母,在父親的看護下長大。她的父親是南方父權社會的典型代表。在當時社會,清教思想占有統治地位,認為女性的貞潔神圣不可侵。她的父親堅守這種婦道觀,一心想把女兒培養成完美的南方淑女,為此他不惜趕走所有愛慕艾米莉的男子。所以直到三十歲,艾米莉也不曾談過戀愛。除了父親的影響,強迫艾米莉戴上“淑女”面具的還有杰弗森鎮的鎮民,他們雖然認為“格里爾森一家把自己想象的比實際上高貴了點兒”,但也相信“沒有哪個年輕人配得上艾米莉”[2]。鎮民帶來的影響尤其體現在艾米莉的父親去世之后。
父親去世之后,艾米莉大病一場,剪短了頭發,并且在不久后遇到了來自北方的工頭赫默,她第一次陷入愛情且無法自拔。但艾米莉三十年來的淑女形象已經深刻烙印在小鎮鎮民的腦海中,他們都覺得一個北方工頭無論如何也配不上艾米莉。于是鎮民們找到牧師對艾米莉進行教育,甚至找來遠在亞拉巴馬州的表姐,希望她們能夠阻止艾米莉。盡管人格面具并不等同真實的自我,卻是人們在社會立足、生存的必需品。面對小鎮人們的詰難,艾米莉只能重新帶上“淑女”的面具以求安穩生活,維護自己與家族的形象。
人格面具在人格發展過程中可以起到積極作用,也會起到消極作用。人們通常會在社交時展現出符合社會價值觀念的一面,但如果一個人過分沉溺于面具下的自我,而無法面對真實的自我,其人格發展就會受到阻礙。在舊南方封建思想頑固的時代,艾米莉無法反抗社會無形的壓迫,因此,追求愛情受阻后,她下意識地將自己退回了人格面具的“安全區”下,漸漸地,她無法辨別真實自我和平日扮演的角色,更無法調和人格面具和內心的欲望。
2.陰影——叛逆的欲望
榮格把代表一個人的性別,并影響到這個人和與他同性別的人的關系的原型叫作陰影[1]。如果說人格面具是為了適應社會展現出的較為完美的自我,那么陰影中包含的自我則潛藏了更多人性中的原始欲望。社會生活中,抑制原始欲望需要壓制陰影原型的成長,而這需要培養強大的人格面具與之對抗,只有當人格面具和陰影相互協調時,人們才能獲得健康的個性發展。
艾米莉在父親去世前對他言聽計從,始終戴著不屬于自己的人格面具,以致她一度迷失自己,人格中代表著原始欲望的陰影原型不斷被壓抑。艾米莉在青春階段的原始欲望或訴求,例如對愛情的憧憬和對婚姻的渴望,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被父親的專斷和社會的規訓扼殺于搖籃中,潛藏在陰影原型中。這種情況直到父親去世后才有了改善。
父親去世后,艾米莉生了一場大病,當人們再看見她的時候“她剪短了頭發,看上去像一個女孩”[2],這是艾米莉生平第一次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動進行改變,也是艾米莉渴望開啟一段新的人生、追求愛情的表現。這一時期艾米莉性格中長期受壓迫的陰影原型得到發展,逐漸顯露出作為一名女性的正常欲望,人格面具的勢力逐漸減弱,艾米莉的個性化開始朝著平衡穩定的狀態發展。
赫默的出現對于艾米莉來說是追求愛情和開始新生活的一線曙光。每逢禮拜天下午,人們總能看到艾米麗小姐和赫默先生出雙入對。當自我與陰影相互配合、親密和諧時,人就會感到自己充滿了生命的活力[1]。這一時期的艾米莉不再受人格面具的主導,她釋放了內心的部分欲望,展現出了一部分真實的自我,并獲得了幸福和快樂。這時的陰影原型不具有破壞力,而是引導著艾米莉逐漸正視自己內心的欲望和需求,是富有價值的力量。正如艾米莉遇到愛情后一樣,如果艾米莉人格中的陰影原型能夠得到釋放,形成與人格面具對抗的力量,那么艾米莉的個性發展就不會逐漸失衡,走向崩潰。
但是,清教思想已經在這片土地上根深蒂固,鎮上的居民也不會允許代表舊南方高貴、純潔的艾米莉成為世俗的女性。在他們眼中,艾米莉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是代表舊南方尊嚴和榮耀的一座古老的紀念碑。于是,艾米莉初露端倪的反叛精神再一次被舊南方傳統思想扼殺在襁褓之中。艾米莉人格中的陰影不斷被壓抑,未能找到合適的宣泄途徑,因此,在艾米莉看清赫默的為人時,久被壓抑的情感如洪水猛獸般壓倒了人格面具,艾米莉的個性化徹底失敗。
當艾米莉最終發現赫默根本無意結婚之后,她的夢想徹底破碎了,她無法回歸之前那個淑女的形象,也無法拋棄家族尊嚴和社會道德。在成長過程中,艾米莉被人格面具和陰影原型來回拉扯,無法完成個性化的進程,在遭遇打擊后,人格的天平徹底失衡,具有破壞力的陰影原型操縱著艾米莉宣泄人性中的惡。于是艾米莉采用最極端的方式滿足一生都未曾得到的愛情和婚姻——她毒死了赫默并與死尸同床共枕。
3.自性——人格的失調
自性指整體人格的思想,是榮格心理學的核心思想。人格或精神的統一體并不是像七巧板那樣把各個部分拼湊起來組成的,它一開始就是一個統一體,這種人格的組織原則是一個原型,榮格把它叫作自性[1]。
一切人格的最終目標,是充分的自性完善和自性實現,但自性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我的合作,依靠各個原型的協調發展[1],而艾米莉在成長過程中人格面具和陰影之間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得不到宣泄的陰影壓倒人格面具,最終導致了艾米莉的人格失調。
艾米莉自小被強制戴上了“淑女”的人格面具,被迫放棄作為女孩和女人具有的正常心理和情感需求,但像她這樣長期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會逐漸與自己的天性相異化,個性得不到健康發展,最終導致人格的失調。
艾米莉父親在世的時候,她一直戴著人格面具,陰影被長時間壓抑,父親去世后,她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份愛情,這時艾米莉心中的陰影開始蠢蠢欲動。她開始主動追求愛情,釋放著被壓抑許久的情感。艾米莉陰影原型中的正常情感欲望和需求在此時得到了重視,與她真實的自我協調發展,壓制了過于膨脹的人格面具。
但陰影原型中潛藏著人性中原始的欲望,所以艾米莉的陰影中同樣存在著惡的因素。當人格面具和陰影實力相當、互相制衡時,艾米莉的個性就處于良好的發展狀態,惡的因素會潛藏在無意識中,但當個體受到沖擊或打擊時,惡的因素便伺機而動,破壞個性化的健康發展。因此,當艾米莉的陰影原型受到社會的嚴厲壓制,找不到適當的宣泄途徑時,陰影壓倒了自我,她的精神陷入了一種病態不平衡之中,選擇以最極端的方式留住愛人——殺死赫默并與死尸同床共枕四十余年。
正是由于代表內心原始沖動和欲望的陰影不斷被壓抑,導致惡的力量不斷強大,與人格中的其他原型無法調和,最終爆發造成了艾米莉的人格失調和性格悲劇。艾米莉對愛情和婚姻的追求只是她作為一個女人的正常需求,但在當時的社會和宗教環境下,她的父親和小鎮上的居民無法擺脫父權制和清教思想帶來的影響,她身處其中無法意識到這一點,也不會選擇反抗,造成了人生悲劇。
二、人格發展分析——個性化的失敗
榮格心理學中,有關人格發展問題的關鍵概念是個性化。個性化是一種自律的、固有的過程,個體人格注定要個性化,這正像人的身體注定要成長一樣地不容置疑[1],除了遺傳,環境也是影響人格發展的另一重大因素。
1.父母的作用
當環境有利于人的天生素質發育并有助于其達到平衡的時候,就能夠促進人格的發展,反之,環境必然妨礙人格的成長,甚至扭曲健康的人格,其中,父母對于子女的性格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榮格認為在兒童生命的最初歲月里,他們還沒有獨立的個性,這時候子女的精神完全反映著父母的精神[1]。艾米莉母親去世得早,她在父親的撫養下長大,成長過程中缺乏女性角色的引導。受舊南方父權社會的影響,她的父親專制頑固,是家庭的主宰者,嚴格遵守著清教的思想,認為女兒應該做一個沒有激情、沒有情感的“純潔淑女”,并數十年如一日地向艾米莉灌輸這種思想。隨著子女的不斷成長,他們對父母的精神依賴就會逐漸減弱,開明的父母會給子女適當的精神空間,但有些強勢的父母則會繼續以各種方式控制子女的精神成長。有些父母對子女過度保護,替子女做一切決定,卻也無形中剝奪了他們體驗社會的機會,致使子女在兒童時期個性化發展受阻。隨著艾米莉的成長,她的父親不僅沒有給她相應的自由,反而更加嚴苛,他趕走了所有愛慕女兒的追求者,不許她體驗這個真實世界,也間接導致艾米莉在遇到第一份感情時缺乏人生閱歷,沒有較早認出赫默的無情。艾米莉的父親不斷地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艾米莉,致使艾米莉的人格面具過于膨脹,陰影被壓制,受壓抑的陰影原型返回到人格的無意識領域,最終在婚姻夢想破滅后以兇險、病態的方式表現自己[1]。艾米莉在幾十年的思想控制下逐漸分不清人格面具下虛假的自我和真實的自我,人格面具和陰影相互拉扯,造成了自性發展的不均衡,最終陰影以殘暴地方式爆發,將艾米莉變成了一個殺人犯和戀尸者。由此可見,陰影一方面包含著人性中的惡,是人在成長時應該克服的原始欲望;另一方面,在人格發展不均衡時,陰影則是人們應該正確引導其生長的正常需求,就像艾米莉對于愛情和婚姻的渴望本應該是人們順應的沖動,卻在舊思想的不斷壓迫下被迫遏制,最終以邪惡的方式爆發。
2.社會的影響
榮格指出,社會風尚的改變同人們對人格類型的選擇緊密相關,人格的不平衡往往是由于這些不斷變化的社會風尚所導致的[1]。在美國南方,如同在所有男權社會一樣,存在著一個奇怪的現象:婦女的地位越低,她們的貞節就變得越珍貴[4]。也正是這種思想在美國舊南方甚囂塵上,造成了無數像艾米莉這樣女性的人生悲劇。
在這樣的社會中,婦女成了男人的附屬物,在舊南方父權制和清教思想的雙重束縛下,艾米莉的父親以其典型的專制父親形象將女兒視作自己的所有物,對其進行情感和精神上的控制與壓迫,小鎮上的居民受清教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影響,認為女性的貞操神圣不可侵犯,“在這樣的婦道觀和男權思想的束縛下,婦女的人性遭到壓抑,正常的欲望遭到譴責”[3]。因此,當艾米莉剪短頭發,決定重新開始生活并勇敢追求愛情的時候,鎮上的人百般阻撓,視她為恥辱,破壞了她人生中最后的希望。艾米莉本可以作為一個正常的女孩長大成人,可她生在了南方貴族沒落的時代,舊南方思想影響下的人們無力抵抗北方的沖擊卻也無法融入時代的潮流。艾米莉就像舊南方的一座紀念碑,小鎮居民不忍看紀念碑被摧毀,他們反感來自北方的赫默,更反感北方工業化發展給南方帶來的沖擊,因此他們竭力維護的舊南方制度、維護自己的尊嚴。居民們將艾米莉視作南方的紀念碑,而不是一個渴望過上正常生活的女性,他們將自己對女性貞潔的狂熱崇拜強加在艾米莉身上,又強迫艾米莉戴上“淑女”的面具,造成了艾米莉精神發展的不均衡,最終導致艾米莉的人格失調,個性化失敗后采取極端的方式以彌補人生的缺憾。他們為補償自己的心理,獻祭了艾米莉的一生。
三、結語
《獻給艾米莉的玫瑰》描述了美國南方貴族階級日趨沒落的衰亡歷史,杰弗森小鎮代表了當時逐漸沒落的舊南方階級,他們堅守著傳統的價值觀念和清教思想,艾米莉的父親更是將這種南方傳統價值體系強加給自己的女兒,致使艾米莉未能完善自性的發展,造成了人格的失調,成了傳統價值觀念的犧牲品。
榮格的人格理論可以幫助人們透過艾米莉的人生悲劇探析其性格發展的不均衡,以及造成艾米莉性格發展失衡的內因和外因。艾米莉在人格面具和陰影的不斷拉扯中失去了自我,沒能成長為獨立、完整的個體,她也曾做出反抗,但終究是徒勞的。畸形的成長經歷和壓迫的社會環境伴隨了她的一生,也無可避免地造成了她的悲劇。
參考文獻
[1] 霍爾,諾德比.榮格心理學七講[M].馮川,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2] 福克納.獻給艾米莉的玫瑰[M]//吳偉仁.美國文學史及選讀(第二冊).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0.
[3] 肖明翰.威廉福克納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4] 榮格.潛意識與心靈成長[M].張月,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
[5] 羅玲.從榮格原型理論解讀《獻給艾米麗的玫瑰》[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7(1).
[6] 路慶梅. 面具與陰影的原始舞蹈——福克納《獻給艾米莉的玫瑰》榮格“個體化”心理原型分析[J].文學界(理論版),2010(2).
(特約編輯 劉夢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