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環環
摘要:閱讀區作為激發幼兒閱讀興趣、增強閱讀能力、培養幼兒對圖畫和文字的敏感性、幫助幼兒形成良好人生品格的重要區域活動形式之一,在幼兒主動性學習品質培養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要通過轉變閱讀形式,增加閱讀體驗,豐富親子閱讀,通過視覺、聽覺、觸覺、感知覺的結合來不斷促進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多感官? 閱讀體驗? 主動性學習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與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1]但語言區在活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活動區域開展之前,聽到有幼兒說語言區一點都“不好玩”;在活動中,有幼兒兩分鐘就翻完了繪本。活動反饋時,也有幼兒說“我忘記看了什么”。基于語言區材料趣味性體驗不夠、幼兒閱讀興趣持續性不強、講述性語言表述意愿較弱的現狀,我致力于盡可能地為幼兒創設豐富的語言環境,讓他們在實踐中動嘴、動手、動耳、動腦,主動探求并積極參與語言加工,促進主動性學習的發展。
一、轉變閱讀形式
繪本閱讀是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與情感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其中繪本語言的簡練性、韻律性、故事性、趣味性都能夠激發幼兒閱讀的興趣。但是由于幼兒年齡較小,繪本閱讀的過程中是否能讀懂、讀透,如何發揮繪本的最大價值成為教師主要思考的問題。因此,教師應秉承連續性原則,轉變投放繪本的方式,增加多種閱讀形式,讓幼兒充分感知繪本情節及情感表達。在閱讀區投放繪本之后,教師先與幼兒一起進行閱讀,簡單了解故事內容,然后通過插卡聽故事的方式進行鞏固,或者結合多媒體軟件,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來刺激幼兒的感官,最大程度地吸引幼兒對故事情節的注意。在幼兒充分了解故事之后,接著進行區域延伸活動——輔助幼兒在美工區域根據繪本情節進行繪畫。在語言區活動結束后的反饋環節中,讓幼兒運用講述性語言來分享繪本的內容,結合“讀——聽——畫——說”的方式,大大提升幼兒對語言區的興趣。
二、增加閱讀體驗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生活中進行的。教師要最大程度依據閱讀區教育目標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材料與空間,營造自由、自主、個性化的環境,幫助幼兒實現自主閱讀、自我探索、自我發現以及自我完善。[2]因此,在繪本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投放實物,讓幼兒親身經歷故事情節。在幼兒繪本閱讀中,教師要深入挖掘繪本的教育價值,聯系幼兒的生活經驗,設定相應的閱讀目標,帶領幼兒解讀畫面信息,研讀故事內容,在鍛煉幼兒觀察能力、表達能力的同時,拓寬幼兒的眼界,強化幼兒的閱讀體驗。[3]例如在《媽媽,買綠豆》的繪本中,我融合生活區、科學區、數學區,投放綠豆、兒童鍋、食物稱、小拖鞋、積木、食用糖等材料,為幼兒打造真實的體驗環境,整理小小雜貨架、體驗稱重、付款結算、洗綠豆、泡綠豆、煮綠豆、放白糖、冷水降溫、做綠豆冰、種綠豆等待發芽,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幼兒都非常開心,動手能力也大大增強。
三、豐富親子閱讀
早期閱讀能夠幫助幼兒實現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進行良好的過渡。親子閱讀作為實施早期閱讀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在幼兒閱讀興趣的激發、閱讀習慣的養成、價值觀的形成和想象力的發展上發揮著重大作用。但是當下有效的親子閱讀時間較少,親子陪伴更多的表現為外出游玩、運動、玩玩具。因此,教師要在繪本閱讀中加入家長陪伴的力量,和家長一起了解繪本閱讀的意義,明確繪本的圖畫可以讓幼兒學會觀察,家長讀故事可以調動幼兒的聽力,一起觸摸書本來感受觸覺體驗,通過不同的情節助推不同的情緒體驗,在整個親子陪伴的過程中,增進親子關系,加深情感交流,感受親子陪伴帶來的溫暖、勇氣和力量。通過“助讀式”“共娛式”“想象式”等不同的親子閱讀形式,讓每周一次的繪本漂流活動更加有效和高效,幼兒在家長陪同下進行繪本內容的表征也能夠保質保量。
結束語
幼兒雖然是閱讀區活動的主體,但是由于認知經驗差異,仍然需要教師進行合理引導。教師要通過氛圍感的營造讓幼兒感受繪本閱讀的價值,也要注意及時進行指導,讓幼兒感受原汁原味的繪本內容;對于幼兒閱讀區出現的問題要及時反思,做到正向反饋,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優化自主閱讀行為,促進其主動性學習的發展。教師也要明確幼兒主體和閱讀區的認知,不斷提高指導水平,加強閱讀區活動與日常教育活動、其他區域活動的互動,并且在家園共育中注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實現幼兒素質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李建君.區角:兒童智慧的天地[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1:5-20.
[3]嵇倩.巧用支架式教學模式優化幼兒繪本閱讀教學活動[J].亞太教育,2023(4):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