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蓮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钡掠ㄕ嗡枷敕矫媾c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初中階段是中學生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時期,初中音樂教育作為一門重要的審美學科,對學生們的思想情感、性情陶冶有重要作用。音樂教師利用音樂課堂教育滲透德育思想,符合教育改革發展趨勢,也是音樂學科實現育人使命的重要方式。
教師要利用好音樂教育,落實音樂教育培養學生音樂素養及德育素養的目的。教師可以通過對傳統音樂課堂的創新實踐,研究多種初中階段音樂教學的德育融合策略,實現德育無聲滋潤學生心靈的目的,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本文意在探索初中音樂教學課堂實踐中的德育融合策略,以期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更好地實現育人功能。
一、提高教師德育融合意識,深挖課本素材
德育貫穿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各個環節,是核心素養視域下學生全面培養的重點環節。這就要求教師具備將德育融合到課堂教學中的意識。部分初中音樂教師注重音樂技能、歌曲演唱方面的教學,忽視了音樂教學中德育融合的重要作用,認為進行德育與音樂課的關系不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德育融合的意識和行動。要提高音樂教師對于德育融合重要性的認識,才能優化音樂課堂教學,引導教師自主深挖音樂課本中的素材,進行德育教育。
初中音樂課本中潛藏著豐富的德育素材。音樂教師應立足新課標,從課本抓起,從中挖掘教學素材。初中音樂教材中往往包含著多樣化的歌曲,其時代背景、思想情感各不相同,蘊含著德育教育的多元素材。例如,以紅色革命歌曲教學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民族歌曲、傳統歌曲進行人生觀、世界觀、歷史觀、文化觀等觀念教育,鼓勵學生更好地傳承多元多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名曲鑒賞等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正確的藝術審美意識、觀念等,利用德育素材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二、深挖歌曲創作背景,引導學生共情
在實際教學中,部分音樂教師往往更加重視音樂演唱技巧的傳授,容易忽視樂曲的創作背景,難以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歌曲,無法引起學生共情,這就導致難以將德育完美滲透其中。因此,音樂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進行歌曲音源、曲譜的準備,更要深入查閱歌曲的發行時代、創作背景,在生動有趣的背景講解中,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歌曲創作背景、體會音樂傳遞的精神,引導學生在歌曲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課堂中,還要注重課堂氛圍感的營造,增強學生的沉浸感,更好地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三、探索多元音樂課堂形式
音樂課堂不應僅僅限于“教師播放歌曲,學生聽歌唱歌”這種單一的模式,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也要注意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可以通過音樂作品分析、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音樂文化的學習等多元的課堂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參與音樂學習,拓寬音樂視野;采用合唱、音樂劇表演等形式,引導學生相互協作、共同創作,在互相磨合和團隊合作中提升團隊意識,引導學生在互相交流、溝通與協作中傾聽他人聲音、尊重他人看法,從而提升道德修養;在音樂鑒賞與交流會中,帶領學生認識美丑善惡。這一時期正是中學生向外界探索、形成三觀的重要階段,通過審美教育,可以增強他們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
初中音樂教育不僅是審美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施德育的有效途徑。音樂是情感的藝術,能夠直接觸及人的心靈深處。通過音樂教學,可以引導學生感受音樂中的思想情感,得到良好的審美體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審美水平與道德修養。德育與音樂教育的融合,可以使學生在掌握音樂技能的同時,提升道德素質、增強審美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然而,目前我國初中階段音樂教育與德育的融合策略之路仍需探索,需要一代代音樂教育工作者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