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翠平
我們許多家長,當孩子成績不好,或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時就想到了補課,節假日送補習班、中午小飯桌、晚上開小灶請家教等等,這些方式可能在短時間內提高了孩子的考試分數,但時間長了,孩子或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和興趣,理解力、判斷力、意志力以及一些非智力因素也會弱化,學習的內驅力減少,孩子可能成為死板的學習機器,如果壓力過大,孩子會出現厭學、逃學,甚至身心方面也會出現問題。
閱讀是給孩子最好的補課
大家都知道,文科類課程學習要靠大量的閱讀,但數理化等科目也需要閱讀來突破瓶頸,提高理解力。閱讀能夠提高孩子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孩子對“提高了一倍”和“提高到一倍”的理解;對“翻一番”和“翻幾番”的理解等等。通過閱讀,孩子能對教材中的概念、符號、公式、定理等做到精準解讀,靈活運用。筆者在參加初中升學物理科考試時,當時“相繼”兩字就把筆者難在考場,考完試,許多同學弄錯了“相繼”的意思,本該簡單的一道題,由于不能對“相繼”兩字理解答錯了。試想,如果閱讀的書多了,那就很容易理解“相繼”的意思,這道題不就簡單了嗎?
多讀書的孩子思維活躍,視野被打開,興趣也會培養起來。或者說,閱讀力是對“學習困難”孩子培養興趣和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閱讀理解能力強,就能抓住題干,審好題眼,這就是閱讀的力量。
閱讀能豐厚孩子的知識文化積淀,建構起知識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習效率。同時,閱讀能涵養孩子的情緒,培養情感、耐受挫折、認識自身和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品質等。
指導孩子閱讀需做好“三去三立”
去掉功利化閱讀,樹立終身讀書的理念。閱讀要為孩子的發展做長遠打算。作為一名教師,筆者在與家長交流時發現,一些家長在指導孩子閱讀時,心中老是裝著成績和考試,在選擇書目時,思路打不開,總是想著買考練集、考試秘籍、優秀作文選等,這是一種功利化的閱讀。孩子在學校已讀了很多這方面的書,回到家里,難得從“禁錮”而緊張的學校學習中解放出來,換換腦子。如果再讓孩子繼續讀與考試和分數相關的書,孩子會沒有激情,閱讀的主動性會不高。所以,指導孩子閱讀,家長要考慮到孩子的興趣愛好、情感培養和良好品質的養成熏陶等,將目光放遠,樹立并培養孩子終身讀書的理念。
要活躍靜默式閱讀,開展多維訓練式閱讀。孩子讀書,并不僅僅是靜靜地讀,或看完一本就了事。要通過閱讀,讓孩子的思維活躍起來,眼腦口體都動起來。對幼兒來說,可以通過看繪本講故事,可以通過聽故事、復述和分角色扮演等,讓一本書真正走進孩子的腦中,激起孩子的興趣,在家中和幼兒園里知道該怎么做、怎么說,知道與小朋友好好相處,分享快樂等;對于小學或初中的孩子來說,那就要通過閱讀、講故事、寫心得、談感想等多維訓練,提高認識事物的水平和能力,從而提升孩子的審美能力、處事能力、融入生活的能力等。讀是基礎,反思、領悟、實踐才是根本。
要避免封閉式讀書,樹立開放性讀書的理念。孩子除在家中讀書外,家長也可以將孩子領到圖書館、閱覽室去讀書,讓孩子看看書的世界,看看同伴、叔叔阿姨讀書學習時的投入;也可帶孩子去紅色基地和勞動實踐基地去接受這些“無字書”的教育,樹立遠大理想;也可將孩子領到大自然中,飽覽祖國的大美河山,陶冶情操,培育孩子的家國情懷等。開放讀書能開闊孩子的胸襟、放寬孩子的視野,體驗一種不一樣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