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林
教育以促進人的發展為核心,信息時代背景下的教育需要重塑人的時代品格,注重教育的差異性、創新性,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主題。大單元教學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有力抓手,語文大單元教學是新課程方案明確的內容,但部分教師在大單元教學中存在目標定位不準、教學方式單一等問題。因此,教師要重視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整體性和關聯性,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人才競爭是提升綜合國力的根本,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是提升競爭力的有力支撐,新課標明確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提出學生學習語文應達到的知識、能力、情感及素養等方面的培養目標。隨著新教學理念的不斷深入,大單元教學成為深化語文課程改革的新型教學方式,是以單元為基本單位開展教學的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的整體性思維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核心素養的大單元教學是培養學生核心素質的必然要求,下文探索核心素養下建構語文大單元課程的有效策略。
一、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概述
新課改下語文教學改革工作不斷推進,核心素養培養成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對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提出新的育人要求。
核心素養是不同階段個人終身發展所需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的綜合表達,能讓學生在社會活動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大單元教學設計重點關注學生整體思維的構建,為核心素養培育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忽視單元課文之間的聯系,導致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缺失。語文大單元教學是以課標為導向,以單元為單位,以豐富的課外資源為保障的教學方式,彌補了傳統單元教學存在的內容孤立分散等不足,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核心素養要鍛煉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單元教學從單元整體出發,充分探索課文間的關系,強調大的學習單位,將教材編寫的教學單元作為導向目標,有助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語文新課標強調教學設計要將培養目標設定為核心素養,采用大單元教學形式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關注資源的合理調配與整合,充分發揮大單元教學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作用。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具有單元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效率高等特點,充分整合現有的教學資源,能夠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教學活動實施主要圍繞主題來銜接知識內容,強調內部的協同性和整體性。
二、初中語文課堂大單元教學現狀
大單元教學是整合學習內容情境的系統性教學方案,具有教學情境真實性、教學評價科學性等特點。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具有學習過程情境化等優點,有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養,提高整體教學質量,拓寬信息外延,促進科學發展。目前,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實施中存在一些問題,如難以整合語文課程資源幫助學生形成豐富完整的知識體系;割裂語文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間的聯系等,教師要全面分析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現狀,研究有效開展大單元教學的策略。
(一)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方面的不足。
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目標設計指向不明,學習內容整合不合理,大單元教學評價形式化。首先,設計大單元教學目標時,教師要考慮學科核心素養,但部分教師未發揮學習目標的指導作用,目標設計模糊籠統。如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學習目標設計為積累語言素材,目標缺乏行為過程與方法,目標設計過于簡練邏輯不通。其次,單元內容組合中過度求多,導致內容失控。如在九年級一單元教學設計中,部分教師將上下冊整合,但詩歌教學的難度較高,容易給學生帶來心理壓力。最后,部分教師開展大單元教學的意識淡薄,教學設計實施淺表化,教學評價效果不佳,教學目標呈現碎片化。
2.核心素養培養方面的不足。
語文大單元教學中的核心素養培養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語言運用欠缺指導、思維訓練難以落實、審美鑒賞教學不足、文化傳承難以取得實效等。
大單元教學設計需要任務統領,設計非問題的前置性任務活動,以明確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部分教師未考慮學生的真實需求,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在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教學設計中,教師未設計貫穿于單元學習的任務,教學方式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是按照導入新課時的實施方案,采用傳統的單篇教學設計方式,缺乏核心任務的統領,學生在教師主導下被動地完成任務,知識點分解后的碎片化學習難以使學生完整地掌握單元內容。雖然整篇教學設計有很多需要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但問題多停留于對靜態知識的思考,如讓學生思考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未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難以使學生產生深刻的感受。
(二)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實施中的問題及原因
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主要包括語文核心素養導向性不高,教師受固有思維定式的束縛較重,專業素養不足,教學評價主體與方法單一等。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在確立教學目標時只注重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未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難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比如,在教授古詩詞時,僅讓學生背誦默寫,脫離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忽視了對文本內涵的發掘,機械式講解文章結構內容,失去選文的教育意義。
目前,部分教師對語文核心素養內涵的理解不透徹,對學生的培養集中于三維目標,未樹立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意識,課堂教學重點落實在知識的傳授,對語文核心素養的落實認識不夠深刻。部分教師對單元教學理解不足,認為單篇教學有利于知識點的講解,大單元教學可能產生知識點遺漏等現象。
綜上,單元教學對教師的教材掌握能力等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決定著學生的語言思維及文化傳承等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應提升對大單元教學的認識,采取有效措施創新大單元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進行思維拓展與文本內涵挖掘,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大單元課程構建策略
進入新時代,人們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新課程改革以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如何將核心素養落實到具體教學中是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近年來,以語文核心素養為基礎的大單元教學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焦點。基于核心素養的大單元教學要求教師準確把握核心內涵,按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能力基礎等確定大單元教學主題,有效將碎片化的語文知識整合起來,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與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優化設計,聚焦教學目標制定單元總體任務,整合教學內容構建體系框架,創設情境教學活動,設計驅動性單元任務問題。
(一)優化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主題設計多個單元教學內容,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從整體角度把控語文教材,構建多維化的知識體系。在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需要采取多種方式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明確單元學習內容的關系,注重評價反饋,確保教學評一體化,在實踐中總結教學經驗。大單元教學體現了單元內各知識點間的規律,注重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整合單元文本內容,加強思維訓練,挖掘單元文化內涵,注重文化理解與傳承。
語文大單元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構建能力,整合內容,培養學生的文化認知與理解力。部編版教材雙線結合的編寫形式,有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師要基于新課標深入研究教材內容,統領主題,把握教材編寫形式。
例如,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選取《蘇州園林》教讀課文和《夢回繁華》自讀課文,從系統論原理的整體性原則出發對單元課文內容進行重新組合,選擇三篇說明事物的課文,使學生更好地把握說明文的文體特征,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說明文寫作,逐步引導學生掌握說明文的寫作手法,感悟作者的科研精神。結構主義理論注重引導學生把握學科的基本框架,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立足于學科基本結構,明確大單元教學任務,分析學段學期所要求的任務,深入分析單元教學內容,找出各領域內容的關聯點,然后依據課標制定大單元教學目標。如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教學目標定位于遵循學科邏輯順序,逐級確定學習目標。本單元主要學習小說的敘事手法,加深學生對社會生活的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小說學習經驗促進思維的全方位發展。
(二)創新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措施
初中語文教師要確定核心知識教學目標,構建讀寫結合教學機制,落實語言素養培養目標,培育學生的審美素養。
1.明確核心目標。
確定核心目標,才能使大單元教學順利開展,教師要圍繞核心內容設計階段性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綜合思維的形成與發展。如在七年級《老王》《阿長與〈山海經〉》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要從思維能力提升目標的角度確立核心目標,根據實際教學內容構建教學目標,使學生閱讀文章內容,梳理寫作方法。教師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度剖析,提問阿長夏天的睡姿等表達的意思,使學生從整體的角度理解大單元教學中文章的聯系。
2.構建讀寫結合教學機制。
讀寫結合教學機制是提高學生語言敏感度的有效途徑,為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教師可以結合大單元教學特征構建讀寫結合機制,在同主題寫作教學中應用語言儲備知識。
在散文單元教學中,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整體分析和規劃,要求學生閱讀《春》《雨的四季》等散文,感受散文中優美的意境,體會散文作者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生在閱讀單元多篇文本中積累大量的散文經驗,以描寫自然環境中的事物為主題開啟寫作活動,使大單元教學形成積累應用語言的教學循環,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
3.落實語言素養培養目標。
當前,教育教學強調對學生學科思維的培養,讓學生能夠高效地解決實踐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思維導圖可以為學生學科思維的培養提供更多幫助,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載體,教師要在大單元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工具,促使學生在繪圖中發展邏輯思維。比如,在親情單元主題教學中,為使學生在對比閱讀中明確不同篇章表現親情的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背影》《回憶我的母親》等不同的文章,使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來明確不同文本的表現方式。
(三)落實初中語文大單元課程實踐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核心素養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初中語文課程中,大單元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整體性思維,提高教學效果。下文以“四季之美”大單元為例,詳細探討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語文大單元課程的建構策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整合課程內容,設計真實情境,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強化教學評價,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同時,教師還應當不斷學習和探索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以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1.確定大單元主題,設定目標。
“四季之美”作為一個大單元主題,旨在引導學生感受四季的變化,體會自然之美,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可以將目標細化為以下幾個方面:
語言構建與運用:學生能夠準確、流暢地描述四季的景色和特點,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創作和表達。
思維發展與提升:通過觀察和思考,學生能夠發現四季的變化規律,培養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造:學生能夠欣賞四季之美,形成自己的審美觀點,能夠用文字或繪畫等方式進行創作。
文化傳承與理解:通過學習和討論,學生能夠了解與四季相關的傳統文化和習俗,增強文化自信。
2.整合教學內容,設計情境。
內容整合:圍繞“四季之美”主題,整合教材中的相關課文、詩詞、散文等,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同時引入課外資源,如圖片、視頻、音頻等,豐富教學內容。
情境設計: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設計真實、有趣的情境。
3.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
小組合作:學生分組進行四季景物的觀察和研究,記錄不同季節的特點和變化,形成小組報告并進行展示。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
角色扮演:組織學生扮演四季中的不同角色,如春天的花朵、夏天的陽光、秋天的碩果等,在創意表演中感受四季之美。這種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課堂討論:組織學生圍繞四季相關的主題進行課堂討論,相互學習、交流觀點,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4.教學評價與反饋。
學生自評與互評: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發現自己在四季主題學習中的優點和不足,明確改進方向。
教師評價: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作品和討論情況等進行評價,給出具體的反饋和建議,為教與學的調整和優化提供指導。
成果展示:組織學生進行四季主題的成果展示,如畫展、詩歌朗誦會等,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增強學習動力。
四、結語
新課標提出的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在教育教學中引起了廣泛關注。大單元教學倡導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整體化、結構化,是系統化的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系統地學習語文知識,培養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是教學的必然趨勢。教師要合理整合教學資源,優化課堂教學,根據學情組織教學,使學生在積累基本知識的同時掌握語文技能,提升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