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用經濟理性和市場機制來分析婚戀,一直都有很多經濟學家在嘗試。
這并不低俗,相反,對婚戀現象具有“市場意識”的話往往能提供很多洞見和解法。在快速分化的中國社會,對適婚男女而言,婚姻市場的“市場意識”有著兩層意思。
第一層,要相信這個市場的市場機制極富有效率,比其他市場(商品和生產要素市場)可能更有效率。這是一切思考的基礎。
市場有效率的關鍵,在于它對資源進行配置時,非市場化的阻力很小。以銀行信貸市場來說,由于國家有產業政策,有區域平衡政策,有推動社會實現公平正義的訴求,那么銀行信貸會一定程度向某些產業(如硬科技),某些區域(如西部開發),某些特定群體(如三農貸款、小微企業扶持貸款)傾斜。
因此,銀行信貸市場并不是完全市場化的。當然,這些政策是有必要的,它們對經濟的長期發展和實現公平正義,是有益的。
在其他市場,包括股權融資、人力資本市場,我們也可以看到市場在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時候,非市場化力量也在發揮重要作用。在股權市場,科創板顯然是優先讓硬科技企業上市;在人力資本市場,地方政府的人才政策層出不窮,比如“買房給戶口”。這些都是市場和非市場化力量同時發揮作用的表現。
如果把婚戀市場進行類比分析,那么這個市場和以上市場相比,非市場化的力量基本很少發揮作用。舉個簡單的例子,適婚男女在地域和城市之間的流動,基本上沒有被行政力量限制過,所有人都完全可以自由流動。這也是經濟越發達的大城市,美女和帥小伙越來越多,而小地方這兩類人越來越少的原因。
而在計劃經濟時代,市場的配置功能就一度被行政力量遏制。那時,每一位適婚男女(如果他/她有工作),必定依附于某一個單位,無法在城市和區域之間自由流動。當 “商品”自由流動被遏制,那么一個山溝中的工廠、鐵礦和煤礦,一個鄉鎮、小縣城和地級市,都會有不少美女和帥小伙。由于市場機制不發達,所以很多時候就會“錯配”,過去“鮮花插在牛糞上”的話,說的就是這種事情。現在,這種事不多了。
第二層意思,在一個市場機制極其強大,并充分競爭的市場,任何市場參與者都無法獲得超額收益(即所謂的“錯配”),而是只能獲得市場平均收益。以此打量形形色色的婚戀騙局,我們都會發現,上當受騙者基本上不相信市場機制,他們篤定自己會獲得超額收益:我是普通工薪族,卻有霸道總裁愛上我;我沒有穩定工作,正好碰到“少婦重金求子”,諸如此類。
相信市場,可以很容易識破婚戀騙局,因為超額收益越來越難發生。同時,也更容易判斷另外一些悲傷故事并非詐騙,而不過是嗜血流量對婚戀內部沖突的放大和夸張,以及網絡空間對個人隱私的過度侵犯。比如,兩位都沒有體面工作,更沒有編制,在進行小本創業的20多歲的年輕人在一起,他們之間發生詐騙的概率,顯然會低于“霸道總裁愛上我”。這很可能只是一個網絡時代的“人血饅頭”。
市場是冰冷的,它越來越不給人超額收益。但是,每一位經歷市場洗禮,走入感情的人都應該懂得,眼前人絕非無奈的選擇,而是市場的饋贈。所以,請相信平均收益,珍惜眼前普通人,這是幸福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