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燕
反貪反腐成為當前時尚,政府雖然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從結果來看,效果并不明顯。今天給學生講《我若為王》,心有所感。
《我若為王》是聶紺弩先生的經典之一,通過虛擬性的奇思異想和戲劇性的突轉,把對皇權意識和奴才思想的否定巧妙地表達出來。為了讓學生體會聶紺弩的心情,我讓部分學生幻想他們為王之后的事,學生很興奮,發言也很積極,但我歸納發現,眾多學生首先想到的是強軍強國,復仇日本、美國或者說一切與中國有過節的國家和地區;其次是改革教育制度,可能現在學習壓力大,有切膚之痛;而反映民主思想、體現百姓利益的反貪反腐,卻很少有人提及。我不禁吃驚,關系民生的大問題,為什么沒有學生注意到呢?短暫地思考之后,我把原因歸結如下:
其一,缺乏反腐意識。可以說,當今的教育宣傳是難辭其咎的,這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盲區。在高考這根指揮棒下,家庭、學校給學生吹得最多的耳邊風就是學習,學習是學生的第一生命線,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就是學生的大部,雖然平時也聽說些反貪反腐的事,但只不過是一杯清茶而已,舒緩下緊張的生活,哪會上綱上線地思考呢。
其二,社會的感染。學校是社會的縮影,孩子是大人的縮影。小小年紀,三宮六院、升官發財、作威作福之類的思想一樣不差,作為成年人,我們首先要反思:誰傳染了孩子們這樣的行為習慣,誰是他們的“惡師”。孩子們出生時是一張“白紙”,潔白無瑕,其未來怎樣主要靠家長、學校和社會環境去塑造,如果周圍的環境和人們行為本來就存在瑕疵,那么生活于其間,純真懵懂的孩子們要“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如今,就連清水衙門的教育部門也成了腐敗的重災區:擇校費、教材回扣、校服回扣、學術腐敗、暗箱操作、高度壟斷……正對孩子們進行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如沐春風般的教育,這些風氣不糾,何以正己正人?俗語云:“上梁不正下梁歪”,改觀也要溯源,治標更要治本,只要教育系統的官員能夠廉潔,并且不出現只顧部門利益的腐敗,教師隊伍更加純潔,反腐也不會在學生階段“失語”,從娃娃抓起的廉潔反腐教育也才可能收到成效。
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的希望,生活在污濁的社會,要是再缺乏反腐意識,真正到他們堪當大任的時候,要想他們有大的改觀,談何容易。雖然“從娃娃抓起”是鄧小平同志在談到足球、計算機等問題時提出的倡導,但用在當今反腐倡廉這一工作上也絕不為過。
(作者單位:湖北省利川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