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凡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是研究生物的結構、功能、代謝和發展規律的科學。生物和其他理科科目一樣,具有嚴密的邏輯推理性、知識的內在聯系性,規律性和系統性。雖然整個高中生物階段主干清晰,但名詞概念較多,具體到知識點上內容相對零碎,對比其他理科學科記憶量較大,因此很多學生對生物學習的定位非常模糊,認為生物就是要依靠死記硬背,對生物興趣缺缺,因而學習效果也大打折扣。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需要教師從實際出發,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學會思考和理解。那么如何使學生對生物產生濃厚的、強烈的、持久的學習興趣呢?
生物本身是具有趣味性的,它來源于實踐、來源于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但在教學中,很多情況出于應試的考慮,知識的講解流于表層,更傾向于直白地告知結論,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而沒有參與感。教學中缺乏對生活的聯系,也缺乏探究的過程,也便失去了生物學科魅力。尤其是高中生物的內容較之初中生物,范圍更廣難度更大,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習內容增多,學習難度增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隨之下降。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最好的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這也啟發了教師應該科學地設計教學內容,合理地安排學習材料。這里的學習材料是課內的教材,也是課外材料。因此,教師應注重積累,提升自己的學科素養和業務水平。一方面要關注前沿科學知識,努力與書本知識相聯系,擴展學生的思維和眼界,加深學生對生命觀念和社會責任的理解。熱點新聞“基因編輯嬰兒”,這里涉及“基因編輯技術”,本質上屬于基因工程技術,基因編輯是對高中生物教材上學習的傳統轉基因技術的一個延伸發展。我們通過對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探討加深對基因工程的理解。同時該項技術也引起許多生物倫理學的爭議。對“轉基因技術是否安全”“人類胚胎運用基因編輯技術是否違背了倫理學的底線”,這樣的問題展開討論也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即在以防治疾病、研究醫學治療新手段為目的的前提下我們提倡發展基因工程,但堅決反對在安全性沒有保障、技術還不成熟時就開展人體應用。
另一方面,要求教師時刻觀察生活,留心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學現象,將興趣附著于知識點,同時也要捕捉學生生活中的興趣點,以此為切入點,把學生雖有所感卻又不甚明白的課外問題恰當地引入教學中。例如,最近的特殊疫情便是非常好的課外材料,新冠肺炎來勢洶洶,整個社會都受到了廣泛的影響,因此學生對于新冠病毒是十分關注且好奇的。而這背后也可以挖掘出許多的高中生物知識。如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同屬于RNA病毒分類,其遺傳物質是RNA,RNA分子結構為單鏈,相較于雙鏈DNA其結構更加不穩定,容易產生變異,在人體免疫中無法產生有效抗體,并且在研制特效藥的過程中也造成了很多困難,很有可能在研制出有效方案時病毒再次產生變異,使原先的治療方案失效。這些材料的引申既結合了實際,又與教學知識密切相關,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將抽象復雜的知識點變得具象、化生動化,更給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多元的生命觀念,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生物教學中,課堂提問是最能促使教學方式從傳統的結論式教學向現代的探究式教學轉變的一種手段。良好的問題引導是課堂的“興奮劑”,一個好的問題可以把學生減退的興趣重新激發起來,在教學主線中創新設計問題能夠使教學內容更加系統,更加循序漸進,也能在課堂上激發出學生的思考熱情,培養獨立思考的理性思維。根據情境巧妙地設計問題,就能不斷保持刺激,不斷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持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DNA分子具有多樣性和特異性”這一知識點時,啟發學生思考“每一個生物個體之間遺傳信息都是不同的,那么作為遺傳物質的DNA到底如何攜帶遺傳信息呢”?在這個過程中提示學生“結構決定功能”這一重要的生物學思想,引導學生將思考的方向轉向DNA的分子結構,由此學生思考得出是DNA分子堿基序列的不同使得DNA分子具有多樣性和特異性。在此過程中還可以結合生活中經常聽到的生物技術手段DNA測序,所測的即為堿基排列順序,DNA分子堿基序列編碼了遺傳信息。提問使得這一結論不再是填鴨式地灌輸,而是學生經過自我思考得到的,使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產生更深刻的印象。
巧妙地設置課堂問題不僅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能讓教師及時得到反饋,從而調整課堂節奏。設置問題時也需注意問題的難度、梯度、效度和密度。在生物教學中,問題的情境可以來源于三個方面,即:一是來自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生物教學中有許多知識與生活實踐密切相關。如探討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時,可以給出一段生活材料,如“走進農業生產的塑料大棚,發現大棚內溫暖如春,生產中定時通風澆水,并且大棚內掛著紅藍燈管……”從這段材料中思考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學生自然而然會由“四季如春”想到溫度是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二是來自生物實驗。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沒有實驗就沒有生物學的發展進步。因此在設置問題情境時可以利用實驗。例如,在講授“酶的性質”時,先做“比較過氧化氫酶和三價鐵離子的催化效率”的實驗。通過觀察、實驗,學生就能總結出“酶具有高效性”,同理依次觀察得到“酶具有特異性”“酶作用條件溫和”的結論。三是來自學生對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例如,在講解能量傳遞效率時,設置一個這樣的情境,假如你漂流到了一個荒島,你身邊只有少量的玉米和一只雞……你如何選擇?很多同學按照可持續發展的直覺選了第二種,卻忽略了能量在營養及流動之間的效率問題。
如果激發并保持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生物教學效果,是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是符合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標準的。因此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必須不斷思考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并能切身實地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采用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激發學生在生物學科的無限潛能,培養更多具有良好核心素養的學生。
(作者單位:淮安市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