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茜
摘 要:2008年,“全媒體”開始在新聞傳播領域嶄露頭角。2019年“四全媒體”被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逐漸應用于傳統手工藝傳承行列。本文以信息化、數字化為大背景,以湖南省為場域,以醴陵釉下五彩瓷為載體,以非遺“四全媒體+活態”傳承與創新為主題,在剖析醴陵釉下五彩瓷產業與技藝傳承現狀的前提下,對醴陵釉下五彩瓷“四全媒體+活態”非遺傳承創新路徑提出了推進釉下五彩瓷“集群化”、打造釉下五彩瓷“文旅游”、構建釉下五彩瓷“智平臺”、助力釉下五彩瓷“數字化”等建議,以期為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發展理論研究、“全媒體”醴陵釉下五彩瓷“活態”傳承工作實踐添磚加瓦。
關鍵詞:醴陵釉下五彩瓷;非遺;四全媒體;活態傳承
1 前言
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從原料到成品要經過近一百道工序,純手工完成。近代以來,醴陵釉下五彩瓷以其獨特的工藝和優良的品質在國際國內屢屢獲獎,還被選為中南海、人民大會堂等重要場所的專用瓷器,或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元首,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無論是湖南地域特色文化產品——醴陵釉下五彩瓷,還是國家級非遺項目——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均受到省內外強烈關注。
現階段,國內外學者們對全媒體與非遺傳承、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將 “四全媒體+活態”傳承與醴陵釉下五彩瓷結合起來研究目前尚屬空白。本文力求為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研究與傳承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更大程度上促成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提升。
2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傳承現狀探析
2.1? 醴陵釉下五彩企業“單打獨斗”
醴陵生產陶瓷已有近2000年歷史,是世界釉下五彩瓷原產地、中國“國瓷”“紅官窯”所在地,也是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陶瓷之都[1]。醴陵現有陶瓷企業650家,其中規上企業192家。醴陵擁有101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國家級、24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創建市級以上陶瓷創新中心26個,擁有陶瓷新材料企業37家。在新時代醴陵釉下五彩缺的不是生產和工藝,缺的是對市場的了解和打開方式,沒有對產品精準定位,生產出差異化的產品,現在的陶瓷企業多為單打獨斗,沒有形成一定的凝聚力,容易形成同質競爭,導致價格的惡性競爭。
2.2? 醴陵釉下五彩“專業人才匱乏”
醴陵窯作為我國目前保留規模最大、遺址分布最集中的古瓷窯遺址群,仍然存在保護難度大、專業人才匱乏、資金不足等困難,對釉下五彩瓷技藝傳承產生一定的掣肘影響。從湖南瓷業學堂創燒出釉下五彩瓷至今,釉下五彩瓷發展已有百年歷史。但釉下五彩瓷燒制在設計、工藝、造型、裝飾等技藝方面均有著特殊要求,工藝復雜、易學難精,因此醴陵現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僅23人,省級陶瓷藝術大師近80人,傳承人數量十分有限。
2.3? 醴陵釉下五彩傳播“方式陳舊”
醴陵釉下五彩的文化藝術價值并沒有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品牌化的傳播環節薄弱,雖然近代遠銷國內外的主席瓷曾達到過輝煌的歷史時期,但如今向民眾展示的文化價值遠不如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加上日用瓷產品雷同度高,品牌特色不鮮明,導致其產品辨識度不高;另外,在融媒體潮流盛行的時代,抖音、微博、快手等各大互聯網社交平臺上關于醴陵釉下五彩的宣傳賬號并不多,高質量的數字內容產出也很少,導致了釉下五彩非遺技藝沒有曝光率,社會關注度低。
2.4? 醴陵釉下五彩傳承“模式單一”
時代發展到今天,社會環境發生巨變,家庭傳承、作坊傳承、師徒傳承的方式已逐漸難以適應時代需求。雖然株洲市人民政府出臺政策,力求通過支持老藝人申報相關稱號,開辦大師工作室,但某些鄉鎮政府在申報時很重視,而列入非遺名錄后卻沒有實質性的保護措施,缺乏長遠規劃,經費投入漸少,給予傳承人一定數額的補助經費還遠遠不夠,傳承人的社會地位亦未有所提升,傳承人受到經濟和生活壓力,導致了工藝的瀕危和斷層。
3? 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四全媒體+活態”非遺傳承創新路徑
3.1? 推進醴陵釉下五彩瓷“集群化”,打造全媒活態保護鏈
3.1.1? 推進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集群化發展,實現資源整合
產業集群是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集群化是產業邁向大而強的必由之路。通過形成集陶瓷材料、陶瓷裝備、陶瓷制造、陶瓷商貿、陶瓷文化五位一體的產業鏈條,改變醴陵釉下五彩瓷產業“單打獨斗”的局面。產業與技藝鏈條化延伸、規模化集聚,能釋放強勁發展動能,形成前瞻(產品)、后續(研學)、并行(旅游)集群化發展,實現產、學、研、游、國際陶瓷藝術文化交流等資源整合。
3.1.2? 構筑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原生“活態保護”鏈
現代生活不斷進步,科技更新換代,新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審美觀念讓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保護與傳承處于比較低迷的狀態,我們應當從現實生活出發,讓非遺技藝與現代化生活融合,重新發現傳統工藝的價值[2]。其一,打造非遺醴陵釉下五彩瓷傳統主題街區,創新傳承模式。在醴陵打造一條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餐飲美食、特色購物、鑒賞收藏、養生康體、娛樂演出、會議研修、商務洽談、展示展覽、文化藝術交流等功能于一體的非遺主題街,將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與現代商業巧妙結合,多元凸顯非遺技藝傳承與保護。其二,將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融入現代生活,重新煥發活力。把握好技藝的核心,做出適應現代生活的創新,讓非遺真正回歸生活。譬如,借由“直播+視頻+圖文+社區”一體的多元化內容生態平臺(抖音、斗魚、快手等),為古老的陶瓷技藝加入了全新的創作元素,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當下年輕流行文化結合,讓古典藝術結合流行文化成為年輕人的“新時尚”。
3.2? 打造醴陵釉下五彩瓷“文旅游”,促成文創科技感
醴陵釉下五彩瓷是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產品,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藝傳承應跳出本地區、本土化局限,可創造性融入京劇臉譜、民族織錦紋樣等形式,達成陶瓷色彩與紋樣的雙重升級。
其一,促進文化交融,打造“瓷光隧道”[3]。譬如,升級改造建筑面積為16598平方米、館藏文物共29922件,其中一級文物16件的醴陵陶瓷博物館,實現“三館合一”,形成一條貫穿醴陵陶瓷發展歷史的瓷文化旅游風景道,打造全國最大的陶瓷收藏、展示、傳承、體驗、研究平臺,使其成為釉下五彩瓷“文旅游”線路中不可或缺的一顆明珠。
其二,踐行“瓷旅相融”發展模式。打造工業研學旅游產品,開發“前展廳、后工廠”的“體驗游”,為游客提供親身體驗陶瓷制作樂趣、見證精美作品從泥到瓷的機會。推出陶瓷民宿、五彩瓷宴、五彩瓷茶等瓷旅新產品,滿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體驗和需求[4]。
其三,以節會活動提升“瓷旅融合”文旅品牌。通過舉辦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文化節、“自然和文化遺產日”體驗節、國際陶瓷產業博覽會等活動,實現釉下五彩瓷“文旅游”發展新模式,力求達成1+1>2的效果。
其四,弘揚釉下五彩瓷,科技助力“瓷”舊迎新。成立釉下五彩瓷文化創意研究院、打造國家級實驗室、建立國家級大師工作室和技師工作站;鼓勵各產區、各部門“揭榜掛帥”,成立專項小組開展創新攻關,激發員工創新活力[5];關注機械手噴釉、智能化運坯、高壓注漿等方面的技術攻關,運用現代科技為釉下五彩瓷文化打開“瓷”舊迎新的大門,進一步革新釉下五彩瓷文化創意產品的同時,促進傳承傳統手藝的傳承。
3.3? 構建醴陵釉下五彩瓷“智平臺”,創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3.3.1? 搭建“四全媒體+活態”傳承數智平臺
構筑“政府+高校+企業”的全媒體數字化“活態”傳承平臺,形成“數字共同體”。互聯網時代,“非遺+數字經濟”成為打開醴陵釉下五彩瓷傳承發展的新引擎,應當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學校三方各自的優勢,成為研究國家非遺戰略的“排頭兵”、企業開拓市場的“引路人”、聚合各方力量的“撮合者”,借由“非遺資源+數字經濟+技術應用+運營創新”推動釉下五彩瓷產業數字化,實現非遺傳承發展從單純線下展示到線上線下綜合宣傳推廣的轉變。通過數字“四全媒體+活態”技術手段,讓醴陵釉下五彩瓷變得更加“生動”,可以云端“聽得見、看得見”、“摸得著、帶得走”[6]。利用數字技術,讓釉下五彩瓷融入電子商務系統,通過數據庫分類管理,精準覆蓋,全網矩陣圖文、音頻、視頻覆蓋,針對不同群體屬性,綜合運營網絡平臺、直播帶貨、新媒體等拓展開闊傳播和宣傳渠道,發揮線上+線下的優勢,實現非遺數字經濟化與傳承活態化。
3.3.2? 創新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
深化政產學研合作,實現校內外優勢互補。政府攜手企業結成醴陵釉下五彩瓷創新聯盟,助力教育融媒體高質量建設和全媒體人才培養。釉下五彩瓷非遺傳承人與陶瓷工藝大師與高校建立深度產學研合作關系,在高校開設醴陵釉下五彩瓷選修課程,并且通過校企合作模式可開發醴陵釉下五彩瓷主題游戲、動畫、主題網站、知識培訓等。
3.4? 助力醴陵釉下五彩瓷“數字化”,實施工藝振興新計劃
3.4.1? 基于新媒體技術進行傳統工藝數字化創新
其一,借助新媒體技術裝備推動傳統工藝創新發展。借由三維重建、混合現實和全景VR技術等,對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藝進行挖掘、記錄與保存。通過新媒體技術,逐步完善與創新傳統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藝保護與傳承的內容和形式,使傳統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更加系統、有序、可持續性發展,實現受眾隨意觀看、全程自由操控的交互式體驗。其二,加快傳統工藝數字化研究與人才培養[7]。基于VR技術,從醴陵釉下五彩瓷泥料加工、釉料加工、成型、燒制、裝飾工藝五個方面展開應用研究,探索釉下五彩瓷非遺傳承的新思路與新方法。同時,運用新媒體技術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地培養有技能、會設計、懂理論的專業技術人才,打造一批守正創新、德藝雙馨的能工巧匠及大國工匠,為推動釉下五彩瓷傳統工藝的傳承發展、長久保護和永續利用提供重要人才保障。
3.4.2? 實施湖南傳統工藝振興計劃
其一,針對醴陵釉下五彩瓷特性,頒布諸如《湖南省醴陵釉下五彩瓷非遺“活態”傳承保護工作意見》的地方性支持性法規,為全省名瓷區提供良好的技術服務和技術支撐。其二,推行現代學徒制,通過建立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藝大師工作室,引導代表性傳承人參與職業教育教學和研究,探索傳統工藝理論與實踐研究。支持手工勞動和富有文化內涵的現代手工藝的發展,發掘、培育具有湖南省特色的“湘”字號醴陵釉下五彩瓷知名品牌。其三,加大資金傾斜力度或設立專項基金,將符合條件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工藝企業列入“中華老字號名錄”,發揮行業組織專業優勢。同時,開展多種形式釉下五彩瓷工藝大賽和技能、創意產品大賽,鼓勵傳承人參加國內國際各類技能大賽活動,促進社會普及教育。組織釉下五彩瓷技藝傳承人、企業和行業組織代表開展國際交流和研修培訓,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
4 結 語
經調研,醴陵釉下五彩瓷產業雖蓬勃發展,但五彩瓷技藝傳承狀況堪憂。當今社會,傳統的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藝傳承和發展模式,已不再完全符合時代特點和大眾需求,借由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推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數字化、縱深化發展,創新技藝傳承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傳承傳播模式等已為大勢所趨。本文從推進“集群化發展”、構筑“活態保護”鏈、打造非遺“文旅游”、搭建傳承數智平臺、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等層面,對醴陵釉下五彩瓷展開“四全媒體+活態”傳承創新發展給出了針對性建議,力求構筑全媒體、數字化與活態化“政府+高校+企業+大眾”四位一體的醴陵釉下五彩瓷非遺保護與傳承體系。
參考文獻
[1]? 湯新星,李凱文,王健.手工藝技藝類非遺在高校工藝美術專業中的教學策略:以醴陵釉下五彩為例[J].湖南包裝,2021,36(6):174-177.
[2]? 林知恩.淺析醴陵釉下五彩技藝傳承[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4(2):114-117.
[3]? 黎波.湖南地域特色文化產品的傳承發展之路:醴陵釉下五彩瓷[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8,52(10):12-14.
[4]? 張華,田飛.基于新媒體技術的傳統工藝數字化展示:以醴陵釉下五彩工藝為例[J].裝飾,2019(9):106-109.
[5]? 張望.關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活態保護”的思考[J].陶瓷,2020(7):9-15.
[6]? 寧峰,侯景娟.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媒體時代的傳播策略研究[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6,37(1):26-31.
[7]? 羅威.湖南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的媒介傳播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