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琪
摘 要:現代陶瓷藝術介入城市景觀是當下景觀設計新興的發展形態,既助力了城市空間中景觀美學發展,同時也傳承了我國獨具特色的陶瓷藝術文化,為現代的城市景觀的地域特色、歷史文化增添了可識別性,推動現代公園城市體系的高質量發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需求和審美。本研究主要通過陶瓷藝術在城市景觀中的具體應用實踐,分析陶瓷藝術的具體元素的應用在景觀設計中合理的規劃設計,使介入的形式恰如其分,相得益彰。
關鍵詞:陶瓷藝術;城市景觀;藝術介入
1 前言
中國的陶藝發展伴隨著中國當代藝術的前進不斷發生著革新。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陶藝發展區別于傳統的藝術表達方法,衍生到了不同的領域。在20世紀80年代時,中國陶藝面臨的是探索期,在傳統與現代、守舊與創新中摸索;自90年代中期后漸漸走向了新風格,既繼承了傳統陶瓷藝術的魅力和古典,也重構了新藝術的藝術形態,融合了現代的技藝和科技,人們也在開始轉變對陶瓷的固有思維,尋求融合不同的藝術發展。而介入城市景觀謀合是一種新的嘗試,是景觀美學設計和陶瓷藝術的綜合學科,景觀設計為大眾提供了功能性的設計方案,而陶瓷的藝術能夠在滿足設計的基礎上豐富藝術文化內涵,傳達我國的優秀物質文化自信精神。
2城市景觀空間
城市景觀是作為生態系統里城市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景觀設計是對景觀的分析、具體的場地規劃布局、改造、設計、修復保護的科學和藝術。根據不同尺度的場地,進行因地制宜的設計規劃,為人們提供舒適的空間。在較大尺度范圍的場地內,它基于對自然和人文之間的關系做出協調的活動,可以說是為了達成某個功能或者使用目的設置在適宜的地點安排合理的土地利用,在特定地點的設計就是景觀需要完成的任務。在城市景觀中主要分為自然和人文物質兩類,自然景觀運用自然界天然的石頭、山水、植物、動物、構筑物等的元素組合形成的自然空間,而人文景觀是人們意識性的改造活動,是經過多年沉淀積累的歷史文化、特色風俗等諸多領域,通過景觀建筑或小品構筑物這一介質傳達。人的存在影響了自然的發展過程,杰克遜說過:“景觀是人們有意識的創造,推進或阻礙自然過程的空間。”因此,城市景觀也將伴隨著社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而變化的制衡點是人類的欲望、生產技術、自然力。
3現代陶瓷藝術與城市景觀空間的關系
現代陶瓷藝術與城市景觀之間可以形成良好的協同關系,相輔相成,和諧發展。在景觀形態中,具體內容是由點、線、面、形、色彩和肌理組成的,從視覺和心理感受層面考量,涉及了形態情緒的變化,如:神秘的、隱喻的、莊重的、動感的等,更加關注形與型之間、空間與空間之間的關系。陶瓷藝術五彩斑斕的藝術色彩和肌理圖案拓寬了城市景觀的形態要素,陶瓷藝術的介入不僅豐富了景觀的形式美,還注入了場地的人文文化內涵核心,讓人們能夠真切感受到有想象力的空間,讓陶瓷藝術變得不再神秘莫測,不可捉摸,它同樣可以存在于人們生活的空間中,傳遞著獨特的人文藝術價值。
4陶藝藝術在城市景觀空間的介入
4.1陶瓷藝術文化在鄉村景觀空間的介入
陶藝藝術從藝術形象、構成形式、色彩組織的層面可以多方位地介入到現代城市景觀中,自然的介入形式促進兩者的合作,從而形成富有特色的陶藝文化景觀。
陶瓷藝術介入鄉村景觀中的形式是多元化的,在當下城鎮化發展迅速的背景下,國家大力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通過多方主體參與的機制促進藝術鄉村建設,以藝術介入的手段實現鄉村景觀空間重構,結合鄉村旅游經濟效益、產業的投入、鄉村社區營造治理、地方文化傳承等多級效益的鄉村振興模式機制推動鄉村的文旅發展,有效地利用了在地資源激活鄉村產業結構良性發展。其中,地方文化的傳承可以通過陶瓷藝術文化繼承,陶瓷藝術在我國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一直延續至今都有著自身不可替代的寓意,通過不同的材質、顏色、圖案、技法都能表現不同的視覺效果。
“陶藝村”發展項目規劃是一項長期且艱難的任務,富平陶藝村是國內首家以陶藝為主題規劃的文化產業基地,主要以陶藝為IP主題的文娛體驗交流中心。富平陶藝村陶藝藝術經歷了多年的創新和改革,村子內的陶藝作品獨辟蹊徑,不拘一格,傳遞了“陶美、陶趣、陶韻”的平衡點。此外,還與世界30多個國家建立了無障礙式交流平臺,從而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飽含富平元素的陶藝精品,激活了富平村的各項聯動效益,帶動了當地的就業,大幅提升了國際知名度,促進了當地的鄉村文旅融合發展。
4.2 陶瓷藝術裝置在村落景觀空間的介入
村落景觀隸屬于鄉村景觀空間的一種,兩者有一定的區別,洛陽的“陶”花源里的洛陽三彩則是通過藝術賦能鄉村振興,洛陽三彩是我國留存寶貴的藝術結晶,歷史源遠流長,凸顯了時代鮮明印記。在前河村花樹凹這樣的小村子中,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陶藝團隊在維持村落原始風貌的基礎下,進行村落的改造。藝術景墻:將原始的土墻進行整改,設計出符合時代特征的公共景觀藝術景墻,并貼上陶瓷與周邊的環境相融;鋪裝設計:利用陶瓷的磚石對地面進行局部的鋪裝,形成具有一定觀賞性的地面景觀;家居飾品裝飾:當地的特色窯洞通過一些藝術品裝飾,如咖啡壺等家居的陳設,營造舒適的藝術休閑空間;藝術裝置介入:該裝置由九千九百九十九口陶缸組成的藝術裝置《容》,大氣磅礴,陶藝與自然景觀接壤,很好地表達了設計理念,見證了村子的百年積淀,傳承了村落的歷史文脈和生活的記憶。上千只陶碗組合而成的陶藝裝置作品《宙》則是沿著陶瓷大缸鋪設的“陶瓷之路”拾級而上,可以欣賞山間美麗的梯田景觀和花谷(如圖1)。陶缸的最初設計也不僅僅是作為裝置景觀,而在后續的改造中,村民用來日常汲水以及儲存物品,形成了兼具功能和美學的陶藝藝術裝置。
4.3陶瓷藝術雕塑在公共景觀空間的介入
陶藝藝術雕塑在現代城市中并不少見,陶藝雕塑在造型和材質、工藝上更加講究,在設計細節上也會考慮是否契合主題。陶藝雕塑也被廣泛應用于不同的公共空間,常見的有商業廣場、公園、大型展廳、酒店空間等,不同的風格設計能表達出不同的空間氛圍。通過陶瓷藝術在空間中的裝飾應用能夠為人們提供強烈的視覺感官,例如洛陽廣場的青花瓷雕塑景觀,通過流線的獨特設計形態創造人物的服飾飄帶,生動飄逸,美輪美奐,獨具一格的設計也為當地營造了標識性的地標構筑。藝術家Courtney Mattison為了致敬印度尼西亞的珊瑚礁以及珊瑚礁為全世界人類做出的貢獻,同時讓人們意識到氣候和環境變化的嚴重性,倡導保護生態環境而創作了珊瑚礁雕塑。珊瑚礁雕塑自問世在展廳展出后,反響較高,源于精致且復雜的組合讓整體的作品呈現既具有理性的生態關系又具有感性的脆弱的現狀。(如圖2)
4.4陶瓷藝術產品在城市建筑空間中的介入
現代建筑是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設計中經常會采納陶瓷作為材質上的選擇使用,其原因是陶瓷本身具有可多變的造型,靈動的釉色、五彩的紋飾,在質感上也會綜合考慮到圓潤的觸感和視覺上的感官,兼具實用和美觀性。位于Grosse Rittergasse的一家飲酒藝術酒吧是由1747年的巴洛克風建筑改造設計而成,空間的設計獨具藝術魅力,整體房間呈低飽和度的藍色與煙灰色調為主。建筑空間內部大多使用的是定制開發的法蘭克福特瓷磚,空間內部在色調的襯托下,深藍色的瓷磚散發出柔和的光澤感,與室內建筑其他軟裝搭配形成鮮明的對比感。設計中最吸睛的是室內雕塑陶瓷大象,大象雕塑并非傳統意義上的雕塑,大象的形態被抽象化表達,采用3D編程創造了一只折紙大象的形象以此迎合空間的調性,在功能上大象的嘴部設計了出水裝置,賓客可以通過這個有趣的互動品嘗到甘醇的美酒。這一實踐也說明了傳統的藝術工藝與現代藝術科技的結合是當下市場接受和認可的(如圖3)。
5陶藝藝術與城市景觀表達語言
陶藝藝術與城市景觀兩種不同的專業學科相互有著彼此的表達語言。在設計中,設計師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功能和視覺上的實現效果,還要考慮兩者的占比比重,在不同的場地空間中,如何優質地將陶瓷藝術形象地表達給大眾。
5.1注重挖掘人文精神
營造舒適宜居的人居環境一直都是現代公園城市在遵守的規則,在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要充分考慮使用者的心理和真實需求。陶藝代表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將傳統文化傳遞給城市的設計規劃中,其中有著巨大的發揮空間和鑒賞價值,需要考慮到當下大眾對于時代的審美,這種變化是跟隨著時代的潮流沉淀下的時代人文精神。要注重挖掘人文精神,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藝術美的追求,有效的介入手段也會在城市公共空間體現,設計有溫度人性化的城市景觀,遵循自然生態與人類和諧相處的命題關系,讓自然自己發聲,設計的形式也將與社會的發展發生持續的轉變。
5.2保護陶藝藝術生態環境
現代的陶藝藝術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同時它也能豐富景觀環境的敘事性。景觀的介入設計,使它充滿了場景感和場所感,具有故事線的作品往往才是最真誠能打動人的創作,大眾在感受陶藝文化景觀的時刻是“動態”的過程,這不是任何人可以控制的。空間的感受是自由的,因為空間和場所賦予的精神不是規劃者可以虛擬的,這是大眾在體驗與它互動產生的,這也將成為“未完成”的、無限的過程。因此,在欣賞使用它們的時候,也需要去維護和保護陶瓷生活的一方凈土,在保護原有陶瓷藝術的基礎上去繼承和創新,在兩者中找到一個恰當的平衡,保留住記憶碎片中陶瓷的文化印記,而不是隨意地濫用開發。
5.3賦能陶藝藝術景觀形態
陶藝藝術介入城市景觀空間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一類具體的演變形態,形式涉獵廣泛,應用紛繁眾多,在美化城市景觀環境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傳遞著文化內涵,它也在不斷提升著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對于兩者融合來說也是一種補充。對于陶瓷藝術文化來說,城市景觀能夠為它提供更佳的傳播手段,能與城市的一草一木相接壤,共存共享,延續綿延;對于城市來說,陶瓷藝術與現代景觀設計手段結合能夠營造濃厚的、地域性的、敘事性的公共景觀空間,這也將持續賦能陶藝藝術景觀發展。
6 結論
隨著陶藝藝術不斷發展,作為一種延續的媒介,它也將以更多元化的形式介入到城市景觀空間中,將城市融入自然生態,融入文化內涵,推動現代公園城市的建設。優化和完善城市景觀的文化輸出功能、產業發展等功能,為我國現代城市景觀提供了明確的發展方向,以及更多的創造性思維和藝術美學價值,為兩種不同屬性的文化達到了藝術平衡,為后續發展新經濟、新業態奠定了有力的基礎。因此,進一步對陶藝文化特性介入城市景觀深度研究,不僅能更有效地傳播文化,還能幫助陶瓷藝術與城市景觀兩者間建立起和諧友好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使公眾得到了精神和物質的升華。
參考文獻
[1]鄭斌,賴靚楠,鄒欣辰.非遺傳承視域下陶瓷元素在街道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佛山陶瓷,2023(11):162-167.
[2]趙芯.陶瓷藝術在城市景觀中的應用及文化表達研究[J].佛山陶瓷,2023(10):151-152.
[3]王瑩.現代園林景觀設計與陶瓷藝術[J].佛山陶瓷,2023(8):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