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冬 薛薇薇

近年來,隨著昌平區“四區”建設的不斷加快,全區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獨角獸企業和上市企業的數量逐步增加,企業與高校院所的合作也越來越多,科技創新成果持續涌現。為推進企業與高校加深合作,拓展合作的領域和范圍,昌平區于2023年5月實施《昌平區“科技副總”柔性引才工作實施意見》,在全市率先建立“科技副總”柔性引才機制,引導企業用好高校院所人才資源,助力企業及區域高質量發展。
區域科技創新優勢明顯
昌平區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組成部分和國際一流的科教新區,區域的科技創新資源富集,科技創新發展的政策、區位、環境等綜合優勢明顯,在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礎條件。
高新技術企業集聚。截至2022年底,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928家,高新技術企業全市占比7%,排名第四。高新企業數量占全區商事主體的1.38%,與北京市平均水平一致。高新技術企業存在行業集中度高的特點,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科技服務、智能制造、生物醫藥及能源技術五大領域,占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的85%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擁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研發人員4.4萬余人,占從業人員比例達到35%,顯著高于全區平均水平。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學園、未來科學城和中關村昌平園三大產業板塊。
高等院校質量高。域內擁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石油、華北電力、中國政法、北京化工等駐昌高校41所。中國礦業、北航、北郵、中財、北師大、外交學院6所部屬高校按照縱切和整建制搬遷原則落地沙河高教園,已有23個學院實現從本科生到博士生整建制入駐,5個一流學科入駐,沙河高教園現有師生4萬人。在昌高校中,985高校達到13所,大學科技園9所,其中國家級5所,北京市級4所,高等院校質量較高,具備一定的優質科技創新成果產出能力。
科研機構創新能力強勁。昌平區擁有科技研究開發機構60余家,企業技術中心70余家,其中國家企業技術中心6家、北京市企業技術中心65家。重點實驗室56家,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29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7家。工程技術中心33家,國家工程技術中心8家,北京市工程技術中心25家。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41所,科研機構等級高、創新能力強,是提供科技創新成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的重要力量,也是北京市建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支撐。
科技成果轉化問題亟待解決
雖然昌平區科技創新資源優勢顯著,但區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成效相對不足,在推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中,還存在諸多制約問題。亟需精準鏈接區內高校院所和企業,深入推進產學研用合作,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實現從校企合作到校城融合的高質量發展,推動昌平區落地更多科技創新成果,助力“研發經濟”破題。
高校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渠道不順暢。從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現實情況看,高等學校的科技創新成果供給豐富,但真正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成為有效市場供給的科技創新成果卻占比不高。轉化渠道不暢是表象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院所高校的科技創新成果不符合市場需求。從供給需求兩端看,科技企業、投資方等到處找尋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而院所高校能夠實現市場化轉化的創新成果又難以實現與需求方的有效對接,缺乏有效的轉化對接服務渠道是制約院所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現實問題。
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機制不完善。從國家、北京市層面看,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統領性、框架性、指導性政策已相對完善,但仍缺乏能夠實操落地的實施細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機制不完善尤其制約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如何理順工商、稅務、財政、國資、科技管理等部門的工作機制,是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又一現實問題。此外,科技創新人員的激勵政策落實問題,科技創新人員參與科技成果轉化之后在薪資、職稱、職級等方面的評定聘任問題,也影響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制約科技成果轉化。
科技創新成果評估和定價較為困難。雖然科技成果可以通過協議定價、掛牌交易、拍賣等方式確定價格,但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同時滿足科技成果持有方、需求方或出資方的各自訴求。缺乏科學、合理、權威、有效的科技成果定價標準是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又一重要因素。
探索建立柔性引才機制
為推進實現高校創新方向與企業需求相匹配,昌平區探索建立“科技副總”柔性引才機制。作為有組織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體系,“科技副總”柔性引才機制可有效促進科技成果持有方和需求方的利益訴求達成一致,是解決科技創新成果評估和定價較為困難的有效手段。這是推動研發經濟破題,鼓勵高等院校以企業研發需求為導向開展“定向研發、定向轉化、定向服務”的重要舉措。通過從高校、科研機構選聘專家教授到企業擔任“科技副總”,助力企業以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2023年8月,首批32項科技副總課題獲得立項支持,32名專家學者被聘任為昌平區“科技副總”。2024年4月,第二批42名“科技副總”課題已通過專家評審獲得立項,預計5月啟動聘任儀式正式聘任。“科技副總”柔性引才機制具有以下特點:
制度設計“新”。昌平區著力完善企業與高校之間的合作機制,從昌平區發展實際出發,借鑒相關有益做法,編制實施《昌平區“科技副總”柔性引才工作實施意見》,力求建立全要素、全過程、全鏈條的人才選派機制。該機制由企業提需求,高校院所科研人才參與“科技副總”工作,打通科研人員在外兼職任職的堵點。
政策支撐“強”。充分發揮政府政策與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采用“校企合作提需求+高校院所出人才+企業出資金+政府給支持”的合作方式,形成“政府搭臺、企業出題、高校破題”模式,實現引才用才機制的創新。服務期內給予每名“科技副總”承擔的合作課題50%課題經費支持,最高不超過30萬元的財政資金補貼支持,補貼給合作企業,充分調動參與企業積極性。
服務保障“優”。為保障“科技副總”柔性引才工作的開展,組織、人事、財政等相關部門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科技副總”需求征集、供需對接和服務管理等工作,為高校院所人才參與企業課題研究提供全鏈條服務,在人才落戶居留、子女入學、住房等方面給予“科技副總”優先保障,全面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確保“科技副總”有用武之地、無后顧之憂。
“科技副總”為企業發展注入活力
通過實施“科技副總”柔性引才舉措,昌平區將人才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推動了人才資源要素的有效流動,促進了產學研深度合作,為企業發展注入活力。
助力企業科技創新。通過“企業提需求,政府搭橋梁,專家來解決”的方式,形成“柔性借智、協同攻關”新模式,為企業突破科技創新瓶頸精準“把脈開方”,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副總”讓更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進車間、走向市場,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科技副總”進企業,充分發揮自身特長和專業優勢,在整合創新資源、拓寬產學研合作渠道、引進和培養創新人才、強化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完善企業研發體系等方面全面發揮作用。“科技副總”一頭連著科技創新,一頭連著產業發展,有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使企業、高校、人才實現對接與耦合,產生1+1+1>3的協同效應。
下一步,昌平區將以“科技副總”柔性引才機制為基礎,探索搭建更廣范圍、更深層次的校企合作平臺,全面提升“科技副總”管理水平,努力實現“引入一名科技副總、影響一個企業、聚集一批人才、盤活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發展”的“五個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