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漪

到2026年,中關村延慶園無人機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產業能級明顯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無人機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低空安防技術持續升級。日前,《關于促進中關村延慶園無人機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對外發布,明確將加快推動中關村延慶園以無人機為重點的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力支撐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
延慶園將成無人機產業高地
未來,中關村延慶園將被打造成為國內領先的無人機產業創新發展高地。作為京西北科技創新特色發展區、“三城一區”成果轉化承載地,中關村延慶園在2012年10月被納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為“一區十六園”之一。園區將現代園藝、冰雪體育、新能源和能源互聯網及無人機產業作為重點培育和扶持產業。其中,無人機產業重點圍繞工業級、軍用無人機產業領域,聚焦核心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檢測試驗、高端制造、行業應用、教育培訓等全產業鏈條。
2020年10月,延慶區成功獲批中國民航局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結合良好空域基礎,該區引進科創型、總部型、服務應用型無人機企業,打造無人機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行業應用類無人機產業集聚區、“無人機+應用模式”與產業融合示范區。目前,中關村延慶園已集聚航天飛鴻、遠度互聯、清航裝備、航天宏圖等79家無人機研發生產企業,涵蓋無人機研發生產、通信鏈路、傳感設備、檢驗檢測、教育培訓、飛行反制等核心領域,已基本形成龍頭企業帶動作用。
為搶抓低空經濟發展重要機遇,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努力將中關村延慶園打造成為國內領先的無人機產業創新發展高地,最新發布的《行動方案》提出,充分發揮北京無人機創新資源豐富的優勢,依托延慶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空域資源、場景資源和政策資源,創新示范和監管,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在關鍵技術攻關、應用場景搭建、創新要素聚集、產業集群發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發展無人機產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是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中之重。為此,《行動方案》提出,引導支持北京無人機創新資源和創新成果向延慶聚集。面向無人機高能化、智能化、通用化等發展趨勢,堅持目標導向,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一方面,聚焦關鍵性能提升。開展輕質、高強比材料及增材制造技術開發,提高機體結構效能。推動新能源、高效動力系統開發,提高無人機長續航能力和載荷能力。支持光電、雷達等多功能高性能任務設備研發,開發衛星抗干擾通信與高可靠導航等技術,提高無人機通信與控制安全性。另一方面,強化智能融合創新。圍繞無人機智能自主執行復雜任務需求,加強無人機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融合創新,支持無人機自主控制與決策、無人集群動態規劃與多任務協同、異構平臺系統等技術攻關,推動無人機向智能化與集群化發展。
同時,還要促進通用平臺開發。支持智能機載系統模塊化設計,實現基于微納系統的可重構集成,提升無人機飛行平臺通用化、模塊化搭載任務執行能力。推動打造長續航、大載荷、多功能的工業級優勢機型,探索仿生、混合布局、臨近空間等新構型整機開發。
探索建設無人駕駛航空示范區
今年1月,中關村延慶園召開延慶區無人機產業專家委員會。會上有專家提出,要充分利用延慶無人機產業發展優勢,完善產業整體規劃,保障低空安全發展,注重發展無人機娛樂、培訓、科普教育等產業領域,并建議在延慶建設應急救援訓練基地。
對于如何加快無人機應用場景構建,帶動產業規模化發展,《行動方案》給出明確方向,將開放延慶全域低空場景,探索建設北京市無人駕駛航空示范區,以行業應用為重點、以文旅融合為特色,編制一批需求清單,發布一批典型場景,落地一批解決方案,帶動低空產業發展壯大并向價值鏈高端邁進。
具體措施包括,搭建行業應用場景。聚焦行業應用和公共服務,推動延慶全域無人機應用場景開放。深化無人機在應急救援、巡防巡檢、農林植保、工程測繪等領域應用服務,實施無人機植保作業示范園、無人機消防滅火實驗基地等項目,探索支線物流配送試點;供給文旅特色場景。激活延慶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圍繞冰雪體育、自然園藝、旅游觀光等產業,規劃長城安保、雪場服務等特色低空航路,開發景區配送、VR空中實景體驗以及競技賽事等“無人機+文旅”特色商業運營場景,鼓勵第三方專業化運營服務機構發展;鼓勵探索未來場景。探索無人機載人交通、臨近空間飛行、無人機與多智能體異構協同等未來創新場景應用。鼓勵圍繞無人機系統開發多樣化衍生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智能融合應用解決方案。
此外,在集聚創新要素資源,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方面,《行動方案》提到,積極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持續提升專業技術服務能力,推動技術、資本、人才等創新要素集聚,為無人機研、產、用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在提升空間承載能力,加速產業集群發展方面,將建設中關村無人機特色產業園,優化園區基礎設施功能,提升園區產業承載能力,推動形成頭部企業牽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產業格局,加速無人機產業集群式發展。在發展安全防控產業,服務首都低空安全方面,將加強低空智聯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開展安全防控技術攻關及產品研制,著力培育低空安防科技企業,為首都低空安全提供技術和產業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