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多數企業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原因普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發展,緩解企業融資壓力已經刻不容緩。目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作為財務信息的補充,逐漸成為了解企業發展狀況的重要信息資源。本文從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角度,探究緩解融資約束的路徑,并提出相應政策與建議。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企業的高質量發展,企業高質量發展可以從企業社會責任、產品卓越等四個維度來衡量(楊宗翰等,2020),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有其必要性(Philip·Kotler,2011)。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在我國興起較晚,隨著2005年我國《公司法》的出臺,才以法律形式明確規定企業需承擔社會責任。社會責任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打破了傳統經濟學理論的固有思維,大眾對企業的期待也從經濟拓展到了環境、社會、治理等方面。
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我國不少企業都深受融資約束的困擾,融資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與轉型的絆腳石(許罡,2022)。究其原因,我國資本市場仍然處于發展階段,信息不對稱問題以及委托代理問題依然普遍存在。投資者無法全面了解企業的發展狀況,不能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企業就會長期存在資金獲取困難的問題,從而影響企業價值。社會責任信息作為企業信息披露的內容之一,可以為利益相關者提供了解企業經營狀況的渠道,從而緩解融資約束壓力。
社會責任理念不僅吸引了社會大眾的目光,也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注意。學術界大多認為存在融資約束的企業可以通過披露社會責任信息,從而給利益相關者傳遞公司前景良好的信號,有利于減少彼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狀況,增加利益相關者的投資信心,減少融資成本,實現企業的持續發展。因此,研究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與融資約束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意義與現實價值。
二、概念界定與文獻綜述
1.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相關研究。Oliver Shelton在1923年就提出企業社會責任一詞,他認為衡量企業的標準不止經濟效益,還應該把企業與內外部要素相聯系,關注企業帶來的社會效益。Caroll(1979)指出企業社會責任應當包含經濟、法律、倫理與慈善四個方面。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就是企業通過編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或者利用其他渠道公開展示自己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關于社會責任信息的質量,可以從企業所做出的承諾與實際行動是否一致、社會責任報告提供的是定性信息還是定量信息、社會責任報告能否全面且及時地傳遞信息給利益相關者等方面來衡量。社會責任信息作為企業披露的一種非財務信息,有效地彌補了財務信息的不足。
學術界關于企業社會責任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目前我國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主要是通過和訊CSR評分以及潤靈環球CSR評分來度量。從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來看,公司治理水平(Ho and Wong,2001)、所有權性質(Joyce et al.,2005)會影響公司的披露意愿;Haniffa and Cooke(2005)研究發現企業信息披露會因為國家間存在的文化差異而有所不同。在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經濟效果方面,Verreechia(2001)認為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可以有效地減少信息不對稱,進而降低交易成本;Hong and Andersen(2011)指出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可以提升公司的盈余管理能力;張兆國等(2013)研究表明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狀況越好,公司財務績效越高,并且這種影響還受到CSR衡量方式的干擾(李國平和韋曉茜,2014);楊金坤(2021)指出CSR信息披露還有利于促進企業創新。
2.融資約束相關研究。無稅MM理論(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認為無論公司選擇怎樣的融資方式,都不會影響公司的價值。但是現實中的資本市場會存在信息不對稱、委托代理等問題,企業的內外部融資成本就會因此而不同,外部資金供給者并不能準確地了解企業內部經營狀況,在投資時就會要求更高的報酬率,外部融資就會比內部融資成本更高昂。當企業遇到好的投資機會但是內部資金不充足時,企業轉而尋求外部融資,在外部融資過程中會遇到成本和數額的限制,這就產生了融資約束(FHP,1988)。
關于融資約束的相關文獻已經十分豐富。從融資約束的衡量方式來看,學術界較為常用的有KZ指數(Kaplan and Zingales,1997)、SA指數(Hadlock and Pierce,2010)以及WW指數(Whited and Wu,2006)。關于融資約束的影響因素,Berger and Udel1(1998)指出企業的經營時間越長,經營管理的經驗越豐富,抗風險能力越高,融資約束程度越低。Bloomfield and Wilks(2000)研究發現投資者更愿意購買信息披露質量高的企業的股票,從而緩解該企業的融資約束。程小可等(2013)認為融資約束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是內部控制水平。袁玲等(2020)研究表明企業商業信用的提升可以緩解公司的融資約束狀況。
3.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與融資約束相關文獻。隨著社會責任概念的興起,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學者聚焦該領域,大多數研究發現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與融資約束兩者呈負相關關系。Richardson and Welker(2001)指出企業披露社會責任信息,可以有效減少流動性風險,改善融資環境,降低資本成本。Goss and Roberts(2011)研究發現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表現好,可以提高自己的聲譽,從而就能在銀行貸款利率、貸款期限方面得到優勢,緩解融資約束狀況。Dhaliwal(2011)、Cheng et al.(2014)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可以減少信息非對稱問題,進而減少融資壓力,從而實現自身價值的提升(Friede et al.,2015;Aboud and Diab,2018;Alareeni et al.,2020)。
孟曉俊等( 2010)發現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與資本成本之間存在“U”形關系。何賢杰等(2012)研究表明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公司相比不披露的公司受到的融資約束程度更低,并且披露質量越高,資金可獲得程度越高,從而有利于改善公司經營狀況,緩解融資約束。李姝等(2013)發現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對于降低權益資本成本有積極作用。管亞梅和王嘉歆(2013)指出企業社會責任披露可以減少風險溢價程度,降低企業融資難度。錢明等(2016)基于產權異質性的角度指出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可以緩解融資約束,主要在民營企業中體現。
三、理論分析
1.信息不對稱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指出企業和投資者雙方掌握的信息是不對等的,企業是信息優勢方,投資者難以全面且準確地獲取企業的經營狀況等信息,處于優勢方的企業可能會獲得更多額外收益。
當企業與投資者處于不平等地位、企業掌握更多的信息時,外部投資者就會要求更高的資產回報,就會增加企業的融資成本。公司披露內容的多少、披露內容質量的高低是投資者決定是否投資的重要因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融資成本。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是非財務信息,也屬于信息披露的重要內容。因此企業公開的信息越多,質量越高,信息不對稱程度就越低,造成的逆向風險和道德選擇問題也就越少,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困境也能得到緩解。
2.委托代理理論。根據委托代理理論,委托人與代理人的目標不一致就會產生委托代理問題,這種問題常發生在股東與經理人、股東與債權人、大小股東之間。股東更關注企業的長期發展,而經理人更關注自身利益最大化,有時會犧牲股東利益,產生短視行為。委托代理問題的產生會增加公司的代理成本,影響公司的經營狀況,不利于公司的長期發展。
已有文獻指出委托代理問題與企業融資約束高度相關,而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可以使股東更了解代理人的經營成果,表明了對利益相關者的重視,從而增加利益相關者的信任,減少代理成本,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因此投資者要求的投資回報率就會降低,公司的融資成本就會減少。
3.利益相關者理論。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不僅包括股東,還包括政府、社會公眾、自然環境等一切與企業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主客體。企業屬于社會的一部分,企業活動會影響周圍的一切,理應在社會中承擔起責任,例如保護環境、積極參與慈善活動等,同時也要保證員工、股東等的利益。
短期內,企業披露社會責任可能會增加成本,不利于收益,但是長期來看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可以讓利益相關者更詳細地了解企業,有助于獲得利益相關者的信任與支持,實現與利益相關者的共贏,從而有利于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優化企業經營環境,促進長遠發展。
4.聲譽理論。聲譽理論認為聲譽是公司的一種寶貴而又稀缺的資源,可以成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幫助企業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并且有助于企業完成價值創造。擁有良好聲譽的企業不僅可以獲得消費者的認可,還可以得到投資者的資金支持。
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是一種印象管理行為,企業通過公開發布相關信息,展現自己在社會領域以及其他領域做出的貢獻,可以獲得更多的社會認可,展示自己未來的發展戰略,在利益相關者心中樹立良好的形象。披露的信息越多且內容質量越高,就越能向利益相關者釋放積極信號,從而降低交易成本,改善融資約束狀況。
四、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發展現狀
1.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現狀。企業社會責任在我國發展較晚,我國目前也尚未有明確法律法規強制企業披露社會責任信息。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大眾的期待閥值提高,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主動披露社會責任履行狀況,主動披露的企業數量在逐年增加。企業多以社會責任報告或者在年報中列出自身的社會責任信息,或是通過媒體報道等方式,但是由于沒有統一披露標準,不少企業都存在披露內容較為隨意或者不規范的情況。當企業嘗到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甜頭”時,甚至出現虛假披露的偽社會責任行為如漂綠,披露的質量參差不齊,披露的內容真偽難辨,導致第三方社會責任評級機構的評分也會失去權威性。
2.披露中存在的問題與成因。在法律制度方面,由于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法律法規,社會責任的信息公開都是依據企業自覺自愿,并且也沒有建立統一的披露標準,沒有根據不同行業細分披露要求,大多企業就會缺乏對這方面的重視,并且披露時會出現糊弄、弄虛作假等行為。
在企業治理方面,我國多數企業仍未建立完善的治理機構。從管理層層面來看,由于管理層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缺乏,尚未發現披露社會責任信息帶來的優勢,就會忽視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從企業治理結構來看,多數企業治理機制不完善,沒有建立專門的社會責任部門,則會在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過程中缺乏專業的披露流程,導致披露內容的真實性以及規范性得不到保障。
五、對策與建議
企業披露社會責任信息,有助于減少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出現的頑疾。而根據上文分析,我國企業在披露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將從政府、企業等角度提出相應建議,從而為企業緩解融資約束提供解決辦法。
1.政府應完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相關法律法規。我國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起步較晚,還處于發展階段。大多數企業仍然是以自愿披露的方式披露信息,并且在社會責任報告的形式、內容等方面都沒有制定統一的標準。從責任評級機構的相關數據來看,披露的企業數量少,披露內容也是五花八門,由于違規成本低甚至會出現虛假披露內容。因此,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刻不容緩。政府應該采取強制措施讓更多的企業公開社會責任信息,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擴大披露范圍。不同行業的經營狀況、履責方式各有其特點,政府可以針對不同行業制定不同的披露準則。此外,政府還應建立獎懲分明制度,對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造假等行為進行嚴厲懲罰,加大處罰力度,提高違規成本,也應該對披露的帶頭企業給予一定政策鼓勵。
2.企業應積極主動披露社會責任信息。作為信息披露的主體,企業不能只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還應考慮社會利益。企業應該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把社會責任建設融入到企業的日常經營和企業文化中。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為了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的長遠發展,企業應該以綜合價值最大化為目標。企業還應增強員工社會責任意識,建立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體系,設置專門部門負責管理社會責任日常事務,保證社會責任報告發布的及時且連續,保證信息披露的格式規范且內容高質量,增加信息透明度,進而增強融資能力。
3.加強公眾和第三方監督。雖然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觀念得到了廣泛傳播,但是大家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認知度還不夠,更多的還是關注企業的財務狀況。社會公眾和投資者應該樹立社會責任投資理念,補充與該方面相關的知識,提高分析與辨別社會責任報告的能力,監督企業的日常活動。對于虛假發布社會責任信息的企業,公眾應該積極舉報,向媒體和有關部門反映,通過媒體報道和有關部門形成對偽社會責任企業的懲罰。此外,還應加強第三方審計機構的監督。第三方審計機構對企業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進行審計,可以確保社會責任報告的真實性,也增加了報告的可信度,可以讓投資者更好地了解企業狀況,從而選擇投資,緩解融資約束企業的融資壓力。
六、結語
企業公開發布數量多且質量優的社會責任信息,信息不對稱狀況就會減少,會吸引更多的利益相關者投資,企業的融資約束也就能得到有效抑制,財務績效也會獲得提升。企業積極披露社會責任不僅有助于自身長期經營,還可以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南京審計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