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回家路上,我被前面一對母子的對話吸引住了。孩子大概五六歲的樣子,媽媽側著臉正跟他說話,他顯然有些不高興。媽媽問:“巖巖,你怎么那么愛表現啊?今天是你同學樂樂的生日,應該讓人家多表現,你非得上去湊什么熱鬧?”孩子在旁邊沒有說話,媽媽接著又說:“好多次你都是這樣,不表現自己是不是很難受啊?不是總跟你說要低調一點嗎?你這樣人來瘋的性格,誰會喜歡啊?”孩子這個時候反駁說:“媽媽,我們老師說要勇于表現自己。您不是應該夸我勇敢嗎?”“那你要不要問問老師,太愛表現應不應該?”聽到媽媽這樣說,孩子氣呼呼地跑開了。
林華是一個內向的男孩,課堂上從來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老師在課堂巡視檢查練習時,一到他面前,他就趕緊用手遮住,不敢讓老師看。老師點名讓他回答問題,即使會的題,他也漲紅了臉,吭哧半天也回答不完整。
在表現欲這個問題上,現在的孩子呈現出了兩個極端:要么不喜歡說話、不喜歡展示自己,即使會也說不會,即使能做好也說做不好;要么就特別愛表現,喜歡把自己的特長和優點展示給他人看,學會了一首歌,學會了一支舞,背會了一首詩,都要拿來向眾人展示,從而獲得掌聲和贊美。
表現欲是人類的基本欲望之一,是個人實現和展示自身價值的積極意念。對于“表現欲”這個詞,父母要正確看待,它既不是褒義詞也不是貶義詞,而是一個中性詞,所以父母如何定義就很關鍵。
孩子的表現欲往往顯得幼稚、盲目、沖動和外露。作為家長,如果不能對孩子的表現欲給予正確對待和引導,或者有意無意地加以扼殺,很可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失去自信心,從而影響孩子個性的健康發展。另外,如果任由孩子放肆表現,同樣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長。那么,對于孩子過高或過低的表現欲,到底該如何看待呢?本期編發了一組稿件,希望能夠給廣大家長朋友帶來啟迪與幫助。
(侯金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