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洗漱完,上幼兒園大班的兒子準(zhǔn)備上床睡覺,突然想起忘了件事。他讓我給他拍一段視頻,內(nèi)容是他朗誦一首詩:爸爸是一本書,媽媽是一本書,我是一個書簽,在書里游來游去。我頗為好奇,問他為何要這樣做,他說拍了這個視頻,老師會獎勵一張貼紙,集齊一定數(shù)量的貼紙還能得到其他獎勵。我聽后默默記下了這個辦法,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激勵機制。
我在心里默默地計劃著,也要在家為兒子打造一個激勵機制。兒子放學(xué)回家喜歡和小伙伴玩“游戲卡包”,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直到小伙伴回家才罷手。玩完游戲也不收拾卡片,沙發(fā)、地上隨處亂扔。“貼紙機制”給了我靈感,說不定能幫他改正這些壞習(xí)慣。
周五晚上,我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爸爸跟你商量個事。”我拿出事先準(zhǔn)備好的抽獎紙、貼紙和游戲卡包,告訴他以后咱們家也會有一個激勵機制:如果做得好,會獲得一張貼紙;如果做得不好,會扣掉一張貼紙;集滿5張貼紙即可抽獎1次,有機會獲得卡片和神秘大獎。兒子聽后很興奮,表示愿意接受挑戰(zhàn)。
接下來的幾天,他的生活沒什么變化,每天放學(xué)回家后都和從前一樣,他不主動提,我也不刻意說。小伙伴沒來找他玩,我就讓他練練字或者做些算術(shù)題,他也能沉浸其中,任務(wù)完成了我會給他一張貼紙。有一天,他說不想學(xué)習(xí),也不想看書,就想玩玩具。我說可以,然后拿給他之前沒有拼完的積木,說如果能夠在媽媽下班前拼完,也會得到一張貼紙。結(jié)果他沒有拼完,但考慮到他拼圖時很認(rèn)真,我給了他半張貼紙。就這樣過了兩周,他攢到了5張貼紙,獲得了1次抽獎機會,抽中了1包卡片。
兒子很高興,他甚至從我身上得到了靈感,對我也提出了一些要求:和他在一起的時候不能玩手機、不許喝飲料、不能吃垃圾食品……我問他什么是垃圾食品,他說凡是他不能吃的都是垃圾食品,我忍不住笑了,好小子,這些要求有點“報復(fù)”的意思啊。
為了以身作則,我接受了他的提議,我們之間的雙向考核就此開始了。我們請來孩子媽當(dāng)“裁判”以增加考核的公平性。作為第三方裁判,孩子媽需要對我們的得分項和扣分項做出裁定,以保證這個激勵機制更好地進(jìn)行下去。
目前,我和兒子的雙向考核已經(jīng)進(jìn)行了一段時間,我們都收獲了一些獎勵,也在無形中改掉了不少壞習(xí)慣。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