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 2024-01-05
[作者簡介]孫潔,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
[摘要]健康服務業園區是集醫療服務、健康管理與促進、健康保險及相關服務為一體的產業園,旨在通過提供綜合性的健康服務,促進健康產業的集聚和高質量發展。本文以上海健康服務業發展為樣本,選擇五個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園區,運用案例研究方法,探討不同價值驅動下醫療服務、轉化服務、研發服務、綜合服務的園區演化路徑、生態體系與內在機理。研究表明,“醫療帶動產業發展”是健康服務業園區演化的重要特征;健康服務業園區的開發平臺當前多由國有資本運營,通過適度的約束性規范,保證服務的品質和創新的純化;健康服務業園區通過集聚建立起利益相關方的協同網絡,政府發揮的作用是促進信任與聯合關系。得到三點啟示:上海要推動多層次、多維度醫療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進一步強化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創新藥研發產業鏈,為健康服務業園區的發展演化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關鍵詞] 健康服務業園區,演化,價值共創,上海
[中圖分類號] 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211(2024)02-0037-13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的提出
健康服務業園區是集醫療服務、健康管理與促進、健康保險及相關服務為一體的產業園,旨在通過提供綜合性的健康服務,促進健康產業的集聚和高質量發展。隨著“健康中國”發展戰略以及國務院“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意見的深入推進,各地規劃建設的健康服務業園區多已初具規模,一類醫療服務產業園導向于臨床需求,在診療的基礎上逐步衍生出康復療養、健康旅游、健康教育等新型服務業態。另一類健康科創、醫藥研發服務外包園區更側重科技創新,涉及醫藥制造業的“上游”研發服務業態及衍生出的技術服務、金融服務、流通服務等。
學術界對健康服務業及其集聚業態的研究不斷深入,主要集中于產業的內涵界定、業態模式、政策體系、創新網絡等。在概念認知方面,國家統計局在對健康產業13大類1000多小類的分類基礎上,確定了健康服務業的統計范圍涉及醫療衛生服務、健康事務、健康環境管理與科研技術服務、健康人才教育與健康知識普及、健康促進服務、健康保障與金融服務、智慧健康技術服務、藥品及其他健康產品流通服務、其他與健康相關服務。胡琳琳和蘭宗敏(2014)提出,健康服務業涵蓋了以“健康”為核心的服務提供、籌資、生產、研究等功能,形成了與健康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產業體系,如規模化運營的專科民營醫院和醫生集團、高端醫療服務、移動醫療等,都是健康服務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在政策研究領域,健康服務業政策大致分為環境型、供給型和需求型等類型(車峰,2018)。環境型政策工具包括目標規劃、法規和管理制度、稅費優惠、金融支持等,供給型政策包括資金投入、人才培養、基礎設施建設等,需求型政策包括政府采購、服務外包、消費市場培育等。監管政策方面,提出了對新技術、新服務、新內容的監管需求(夏鶯歌等,2018)。在創新網絡研究方面,產學研協同創新尤其涉及轉化醫學的創新研究是近幾年的熱點。從個體角度來看,轉化醫學創新主體包括患者、學術界研發人員、產業界研發人員、商業化團隊、投資資本、管理機構,從機構角度來看,則涵蓋了高校、研究院所、醫院等多個創新主體,涉及的各類創新主體及相關協作,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如美國由各地臨床和轉化醫學中心組成的科技成果轉化網絡,每個中心都由中央政府(NIH)和其他政府機構、衛生保健機構和社區機構、產業界三部分組成(程燕林和李曉軒,2020)。也有不少學者專門針對轉化醫學面臨的問題深入剖析,科研人員能力不足,科研項目忽視市場需求,科技成果轉化資金不足,政策及法律尚不完善,科研成果轉化信息不對稱等都是影響國內醫學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因素(盛文奇等,2020)。不同創新主體的成果、理念存在差異,影響了其參加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積極程度(徐宏和李萬春,2020)。
當前健康服務業的相關研究多集中于產業內涵、特點與新業態,對其空間集聚及內在運行機理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部分涉及的健康服務業園區研究多立足于轉化醫學視角,有較多的醫學學科文獻支撐,尚缺乏科學管理視角下建構理論分析框架對健康服務業園區演化過程的審視和內在機理的分析。
二、研究設計
(一)價值共創理論框架的構建
價值共創研究已經興起二十多年。最早源自于“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參與創造”的思想(Ramirez.R,1999),認為服務業的生產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消費者的知識、經驗、動機和誠實程度(Fuchs著,許微云等譯,1987),形成了消費者體驗的價值共創理論,另有學者認為價值共創的實質是從“企業作為價值創造者、客戶作為價值消耗者”的產品主導邏輯向“企業與客戶均作為價值創造者”的服務主導邏輯轉變的過程(Vargo,Lusch,2004;Michel et al.,2008)。
共同愿景和共同價值觀念能夠有效推動價值共創(Ketonen-oksi S, Valkokari K.,2019),實現價值驅動多種角色主體的共同參與。這種協作模式能夠幫助克服資源和技術短缺劣勢(Kahle J H, Marcon ?, Ghezzi A,2020)。價值共創成為不同主體基于共同目標,通過資源整合不斷創造價值的過程(王發明,朱美娟,2019),它主要聚焦資源流動的渠道,可通過共創關系的建立快速有效獲取多元化的創新資源,實現價值創造(王麗平,欒慧明,2019)。價值取向、共享制度、對領導企業的信任程度和環境驅動因素等各個環節均能夠影響價值共創(王發明, 朱美娟,2018)。構建價值共創理論框架,旨在探討健康服務業及其空間載體形態如何在價值驅動下實現多主體共同參與,并最終實現共創目標的路徑與機制。
圖1 研究的價值共創理論框架構建
(二)研究方法與案例選擇
上海早在2018年就率先出臺了“健康服務業50條”,扶持高水平社會辦醫品牌化發展,促進健康服務業產業園區建設,推動服務業與制造業對接。在政策的助力下,健康服務業規模持續擴大,結構不斷優化,空間載體也呈現出多業態、個性化的格局。針對各類健康服務業空間載體基于不同的價值驅動下的發展態勢和路徑,選擇多案例的比較研究方法,原因在于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代表性意義和特殊的啟發性(Robert K.Yin,1994)。多案例能產生比單案例研究更可驗證的理論,檢查多個案例是否共享有更普遍、更一般的規律。通過案例的重復支持研究結論,可以較為全面地了解和反映案例的不同維度、不同路徑,形成更完整的理論并且提高研究的效度(Eisenhardt K.M,1989)。
研究選擇的五個園區案例包含三種類型,一是以浦東國際醫學園為代表的綜合性健康服務業園區,這類園區業態豐富,規模效應較為顯著,輻射面廣,在全國范圍內都具有一定代表意義。二是廣慈-思南轉化醫學園、楓林生命健康產業園為代表的區域型健康服務業園區,這類園區多由區屬國企運營,并結合區域的特點和定位,有各自的聚焦和側重;三是以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第十人民醫院醫學科創園為代表的功能性健康服務業園區,前者作為國家級的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形成了多元辦醫格局,后者成為實現臨床導向的科研成果轉化進而反哺臨床的新型醫院附屬型基地。
(三)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先后赴五個健康服務業園區實地調研,走訪對象主要有:園區運營方管理層、技術服務平臺和中試服務平臺負責人、入駐的醫藥龍頭企業和研發類中小企業代表、臨床研究中心負責人、臨床監察員和協調員等,形成原始數據。
對調研過程中采集的原始數據進行清洗與整理,梳理關鍵事例并貼上標簽,形成基礎數據庫。對搜集到的二手資料如公開發布的信息、行業分析報告、企業內部資料等進行數據整理,總結出一系列健康服務業園區發展演化過程中符合價值驅動、技術關聯、供需關聯、制度關聯、網絡關聯的事件,在持續比較的基礎上生成一級編碼概念。在編碼方式上,對于調研訪談獲取的數據編碼為A,來自公開文獻獲取的數據編碼為B,通過內部資料獲取的數據編碼為C。
第二階段,在一級編碼概念的基礎上,利用主軸編碼聚合為二階主題。在與文獻對話的基礎上持續比較,形成醫療專業技術要求高、滿足特殊需求醫療服務、提供高端消費型醫療服務等多個二階主題。
第三階段,通過文獻、資料間的反復對比,在二階主題基礎上提煉出園區演化過程中的四個核心范疇及其特征屬性。一是基本醫療和消費醫療不同市場驅動下的醫療服務范疇,專業化和消費型醫療服務趨向高端化、個性化、多樣化,其中的醫療屬性強調科學嚴謹的實際療效,消費屬性突出功能價值和服務體驗。二是通過組織協調促成的成果轉化范疇,具有“臨床—實驗室—臨床”的閉環特征,在臨床階段以患者需求為出發點,需要合理的組織設計鏈接醫院資源、專家資源和醫藥企業研發資源,經過一系列的研發—中試—轉化等環節后,最終需要有機制保障能使新藥物、新療法順利反哺于臨床應用。三是技術創新驅動下的研發服務范疇,醫藥產業鏈上的研發服務是藥械創新的關鍵環節,投融資保障、人才支撐、專業技術服務體系和平臺搭建都是醫藥企業研發不可或缺的要素。四是戰略導向下的綜合服務范疇,涵蓋健康服務眾多業態的綜合服務,具有更為豐富的內涵和完備的產業鏈,在空間腹地上往往也更有延展性,能夠輻射周邊。
(四)研究發現
案例研究發現,健康服務業園區在價值驅動下的演化有四種不同的路徑趨向。一是以醫療服務為核心,如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構建了多元化的醫療服務體系,包括公立醫療資源為主的華山醫院(西院),國際品牌辦醫的泰和誠腫瘤醫院、新加坡百匯醫院等,社會資本辦醫的星晨兒童醫院、慈弘婦產科醫院等。社會辦醫、醫生的多點執業是園區提供多樣化、高水平醫療服務的關鍵,醫技共享平臺的搭建為各層次醫療服務機構的協作提供了基本保障。二是側重轉化服務,如廣慈—思南轉化醫學園、十院科創園,是分別以瑞金醫院和第十人民醫院為核心,緊密結合臨床的“前院后廠”式園區。產業和資本回歸創新本源,關注臨床出發的早期項目,創新范式從過去“引進國外產品—仿制某代產品—進行國產化的探索和制作”,轉變為“立足臨床需求→醫工融合進行產品研發→形成知識體系→實現創新迭代”,更有利于實現成果轉化和產品更新。三是集聚產業鏈上的研發服務,如楓林生命健康產業園,集聚了各類醫藥研發服務外包企業(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CRO),也有成熟的孵化器運作體系,涉及眾多Biotech生物技術類的醫藥公司,規模體量不大,但是技術創新突出。由于研發技術類人才的選擇偏好,這類園區往往位于城市核心地段,擁有發達的公共服務業以及高端消費性服務業,醫療、教育、金融、商業資源豐富。四是趨向綜合服務,涵蓋了健康服務業的眾多業態,功能更加復雜多樣,如國際醫學園。各類市場主體基于自身的利益訴求參與合作創新,既有醫藥制造、器械制造類企業,也有研發服務類企業,既有參與臨床試驗的醫院和研究機構,也有提供第三方服務的檢驗檢測機構、技術支撐平臺等,是門類最為齊全的健康服務業園區,帶來顯著的跨部門集群效應。
三、價值共創視角下健康服務生態體系的生成與內在機理分析
(一)上海健康服務業園區演化與健康服務生態體系的生成
醫療服務、轉化服務、研發服務和綜合服務四種健康服務業園區的路徑趨向帶來各類差異化健康服務業態的集聚,最終演化生成“聯結多元創新主體”、“促進多邊資源互補”的健康服務生態體系。
其中,空間分化帶來更為專業化、精細化的健康服務生態,這一演化過程也是不斷細化和聚焦的過程。在需求層面,隨著嚴肅醫療、消費醫療等多層次醫療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多樣化的市場迅速涌現,醫療服務載體在地理上的集中分布能夠更好地發揮服務業集聚的互補性,滿足各類健康需求。園區作為空間載體通過集聚學習和創新環境,為用戶提供多元化健康解決方案,增強用戶體驗、不斷創造新經濟價值增長點是其價值主張。在技術層面,隨著專業化程度不斷加深、技術復雜度與產品知識密集度提升,復雜創新越來越依賴開放式創新資源,從生物醫藥產業鏈中剝離出來的研發服務企業數量眾多,規模較小,往往僅在醫藥研發的某個環節或領域具有競爭力,集聚可以為企業帶來技術、人才、政策等共性服務在內的正外部性。攻克關鍵技術、培育新興技術是其價值主張。在組織協調層面,醫學成果轉化涉及醫生、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等不同群體,不同的利益訴求、科學體系和語言系統對接需要合理的制度設計與組織協調,才能有效地推動醫生在臨床中發現的新技術、新方案順利進行試驗,最終轉化為產品。在空間層面,是戰略規劃引導下的整體布局,促進了各類健康服務業態的融合集聚,市場需求、資源要素、創新主體得以有效整合,形成更為多元綜合的健康服務生態體系。
(二)演化的內在機理
健康服務生態體系的演化是在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功能價值的驅動下,價值創造主體、研發推動主體和服務提供主體參與構建共創關系,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協同合作,實現共創目標的過程。
醫療服務機構、醫藥研發企業是這一生態體系中的價值創造主體,提供診療服務、醫藥和器械研發服務;臨床研究中心、大學科研機構作為原始創新的源頭,是重要的研發推動主體,關注生命科學和生物醫藥底層技術的革新以及臨床需求層面的迫切需求和實際應用場景;園區運營企業和各類服務平臺,如技術支持平臺、成果轉化服務平臺、中試服務平臺等是不可或缺的服務提供主體。
在健康服務生態體系動態演化過程中,各類價值共創主體間關系的“變化驅動資源整合—知識交換—制度安排”多元策略產生相應的動態更迭,最終支撐價值共創得以持續演進。
一組策略涉及市場和技術,通過資源互補,形成供需匹配;通過知識協同,實現技術創新。前者主要涉及多元化健康服務市場需求、豐富的用戶服務與體驗等,需要廣泛依靠外部力量支持;后者涉及專業化程度較高的醫藥研發與技術創新等,主要依靠創新主體內生動力支持,知識協同在技術多元化與企業創新持續性之間發揮中介作用(辛沖,李明洋,2022)。在市場主導和技術主導的生態體系比較中,驅動價值共創的核心條件有所不同,市場主導的健康服務生態體系中,關系嵌入為核心條件,市場價值共創來源于醫療服務機構等主體間互動與互補效應的發揮;技術主導的健康服務生態體系中,醫藥研發企業、臨床研究中心、大學科研機構等主體創新能力是核心條件,提高內生性的創新能力是實現價值共創的關鍵。
另一組策略是制度安排,包括制度對接和制度共建兩個層面,通過制度對接達成共識,實現組織協調;通過制度共建集成各類功能,實現網絡鏈接。前者是構建醫生、科學家、企業家之間的對話機制,參與主體的跨邊界協作將價值創造轉變成更為開放的過程,價值產出邏輯從單獨創造逐步變成與其他資源擁有者的共同創造。價值不僅局限于“企業—用戶”二元交互,而是由利益相關者的多元交互所創造,由此可能出現基于不同渠道的價值共創模式(萬興,邵菲菲,2017)。后者疊加了更多的功能和業態,多樣化種群可以為企業帶來多元的合作關系、豐富的知識結構和異質性創新資源,促進企業實現創新能量的同化、吸收和利用(解學梅,余佳惠,唐海燕,2022)。從醫療服務、醫藥研發等核心服務,到健康相關的健康人才教育、健康促進服務、健康保障與金融服務、健康技術服務等,各種健康服務業態體現出的多元邏輯關系是應對外部復雜環境的必然選擇,其中既有同種行業的集聚,也有異種行業的集聚,相互間有競爭關系和互補關系(呂拉昌和閻小培,2005)。運行模式或運行機制的交互組合是實現健康服務生態體系價值共創的最優選擇。在交互組合過程中,會出現多重邏輯,可能對組織行動目標一致性帶來影響,但是有些被認為是合理且重要的,即會在演化進程中被逐漸吸納、兼容,最終形成被認可的制度,制度安排又進一步協調、促進健康服務生態體系中的各種行為。
四、結論與啟示
(一)研究結論
一是,“醫療帶動產業發展”是健康服務業園區演化的重要特征,醫生要從源頭介入參與轉化全過程。在醫學院校、醫院附近建設產業園區,引入資本、研發、轉化等各類企業,促進醫生與科研人員之間對接各類服務。醫療機構活躍在創新療法的最前沿,及時響應市場需求,為患者提供多元化解決方案,為醫藥企業創新研發提供最新的應用場景,臨床醫生從源頭介入參與轉化全過程,和患者、科學家、研發人員等共同合作,創造新經濟價值增長點。成果的轉化也不是簡單的轉讓技術,而是由臨床醫生與企業一同完成臨床試驗,直到最終拿到醫療產品注冊證。在這一過程中,多樣化聯系空間包含著與創新、選擇和反饋的互動、協調,從而激勵和適應新知識的出現、擴散和采用(吳磊等,2021),園區的發展演化也從點狀到區域化連片式發展和產城融合式發展轉變。
二是,健康服務業園區的開發平臺當前多由國有資本運營,通過約束性的規范運作,保證服務的品質和創新的純化。案例提及的五個健康服務業園區均是由國有資本運營的開發項目,這些市屬或區屬國有平臺開發的園區多為標桿項目,引進了優質的創新企業。對于健康服務這類既涉及民生和基本醫療保障,又具有多樣化市場需求的領域,以及涉及顛覆式技術的尖端創新領域,需要通過適度的約束性規范保證健康服務的品質,同時防止非創新功能擠占創新空間。
三是,健康服務業園區的各類主體有分工定位,通過集聚建立起利益相關方的協同網絡,政府發揮的作用是促進信任與聯合關系,以最終實現價值共創。醫院、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平臺等各類創新主體和服務機構有各自的分工定位,承擔不同的角色以共同發揮作用,實現價值共創。最終目標是個體在系統中的貢獻能得到相應的回報和回應,即輸出共同利益,包括企業獲得經濟回報和占有醫藥、醫療器械市場,醫學科技、診療技術取得進步,同時也滿足了患者的健康需求,提升了民生福祉,其結果表現為系統創新成果產出及系統的不斷演化。
(二)三點啟示
一是,上海具備滿足多樣化醫療服務需求的臨床資源,可以通過健康服務業園區的演化發展,推動多層次、多維度醫療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致力于建設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診療中心。隨著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以及個體健康意識的增強,醫療服務需求不斷上升,正在從被動到主動、從治療到預防的方向發展,也更加注重個性化、精準化和高品質化,有效激發了市場供應主體增加產品供給。上海要進一步推動社會辦醫的高質量發展,加大外資吸引力度,放寬醫療服務市場準入,通過公立醫院、外資醫院、醫生集團等多元化發展路徑滿足需求端細分市場的需要,在加強消費醫療市場的培育和監管、商業醫保支付體系建設、醫療旅游等新興業態服務標準的設定及人才認定等方面積極探索。
二是,上海要進一步強化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創新藥研發產業鏈。科研機構、醫院、專家體系是發現靶點的人,進行前期分子的構建、靶點的評估,但他們離不開產業界的助力,只有在不同領域的科學家,產業界的技術員、技術工人的共同參與下,才能完成新藥生態圈建設。當前,醫學創新成果轉化的權責已經逐步下放到醫療機構,減少了臨床醫生在規則層面的顧慮和擔憂,但鼓勵醫院和醫生承擔臨床試驗和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仍待完善。瑞金醫院的“作價入股”、中山醫院的“自研自用”已經走通了上海產醫融合實踐的示范路徑,但成果轉化沒有固定范式,需要結合醫院實際摸索適合自身的路徑。上海仍需不斷提升科技研發創新水平和醫學成果轉化能力。
三是,上海要為健康服務業園區的發展演化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政府通過稅收、補貼以及提供研究經費等方式來增加科技投入,但創新活動主體對政策要素的敏感性有降低可能(唐永偉等,2021)。因此,政府發揮更重要作用是促進建立健康服務園區中各主體之間的信任、聯合與協同關系,以最終實現價值共創。科技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對創新活動給予的制度激勵,主要是為了培育與創新源發生復雜交互作用的創新土壤(張京祥和周子航,2021),將政策資源供給轉向創新服務提升與營商環境優化,比如為多樣化醫療服務創造更加健全的市場環境和監管體系,為醫學科研松綁、加速轉化為臨床應用提供更多保障和激勵舉措,為藥械創新構建多元支付、科學監管等更完善的整體環境。
參考文獻:
[1]Eisenhardt, K. 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14(4):532-550.
[2]KETONEN-OKSI S, VALKOKARI K. Innovation ecosystems as structures for value co-creation[J].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view, 2019, 9(2): 25?35
[3]Li P F, Bathelt H, Wang J. Network dynamics and cluster evolution: Changing trajectories of the aluminum extrusion industry in Dali, China[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2,12(1):127-155.
[4]Menzel M P, Fornahl D. Cluster life cycles—dimensions and rationales of cluster evolution [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10,19(1):205-238.
[5]RAMIREZ R. Value co-production:intellectual origin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nd research[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1):49-65
[6]Robert K.Yin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M].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1994
[7]Yeung H W, Coe N M. Toward a dynamic theory of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J].Economic Geography,2015,91(1):29-58.
[8]車峰.基于政策工具視角的我國健康服務業政策分析[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9(6):75-81.
[9]程燕林,李曉軒.科技成果轉化的新理念:網絡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20(21):197-201.
[10]郭小婷,譚云清. 創新型產業集群與政策資源依賴關系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38(21):54-62.
[11]胡琳琳,蘭宗敏.發展健康經濟:中國的戰略選擇[J].衛生經濟研究,2014(10):55-58.
[12]解學梅, 王宏偉.開放式創新生態系統價值共創模式與機制研究[J]. 科學學研究, 2020, 38(5): 912?924
[13]劉可文,車前進,王純彬等.新興產業創新網絡的聯系、尺度與形成機理[J].科學學研究,2021,39(4):622-631.
[14]呂拉昌,閻小培.服務業地理學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J].經濟地理,2005,25(1):117-120.
[15]羅胤晨,谷人旭,王春萌,經濟地理學視角下西方產業集群研究的演進及其新動向[J].世界地理研究,2016,25(6):96-107.
[16]蒙大斌,張誠,李寧. 空間交易成本對創新網絡空間拓撲的影響研究——以京津冀醫藥產業為例[J].軟科學,2019,33(11):22-28.
[17]切薩布魯夫, 范哈弗貝克, 韋斯特. 開放式創新: 創新方法論之新語境[M].扈喜林,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18]盛文奇,祁琪,張雪靜等. 醫學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20,101(6):574-578.
[19]唐永偉,唐將偉,熊建華.城市創新空間發展的時空演進特征與內生邏輯[J].經濟地理, 2021,41(1):58-65.
[20]王發明,朱美娟.創新生態系統價值共創行為協調機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9,40(5) : 71-79
[21]王麗平,欒慧明.組織距離、價值共創與產學研合作創新績效[J].管理學報,2019,16(5) : 704-711
[22]萬興,邵菲菲.數字平臺生態系統的價值共創研究進展[J].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 2017,19( 5): 89-97.
[23]吳磊,張可云,李貴才. 多樣化聯系空間與集群發展:基于“中觀軌跡”的演化分析[J].中國軟科學,2021(4):71-79.
[24]夏鶯歌,趙曉娟,陳慶錕,張福康.新型健康服務業的主要特點及監管策略[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8,11(10):72-75.
[25]向希堯,裴云龍. 集群企業非本地創新的空間束縛: 接近性效應研究[J].科研管理,2021,42(9):72-78.
[26]辛沖,李明洋. 創新生態系統中知識基礎關系特征與價值共創[J].管理科學,2022,35(2):16-28
[27]徐宏,李萬春.中國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問題與對策[J].科學發展研究,2020,38(3):2-7.
[28]許倩,曹興. 新興技術企業創新網絡知識協同演化的機制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9,(11):85-92.
[29]張京祥,周子航. 創新競租與制度激勵:城市創新空間錨定的經濟地理學解釋[J].經濟地理,2021,41(10):165-191.
[30]趙藝璇, 成瓊文. 知識網絡嵌入、知識重組與企業中心型創新生態系統價值共創. 經濟與管理研究, 2021, 42(10): 88?10
[31]周來新. 轉化醫學科研組織模式構建的研究[D]. 重慶,第三軍醫大學,2012.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Path and Mechanism of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Pa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Co-creation
Sun Jie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nomics,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200020)
Abstract: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s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as a sample, five representative parks are selected, and a cross case study method is used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paths of parks under different value drivers, including medical services, transformation services, R&D services, and comprehensive services. Further analyze the process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evolution of a health service ecosystem that connects multiple innovative entities and promotes complementary multilateral resources. The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ous value co-creators drive dynamic changes in resource integration, knowledge exchange,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ultimately supporting the sustained evolution of value co- creation. A set of strategies involves market and technology, forming supply-demand matching through resource complementarity and achiev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rough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Another set of strategies is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which includes two levels: institutional docking and institutional co-construction. Through institutional docking, consensus is reached and 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is achieved. Integrate various functions through 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 to achieve network connectivity.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medical driv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evolution of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parks, and doctors should intervene and participate in the entir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rom the source. The development platforms of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parks are currently mostly operated by state-owned capital,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services and the purification of innovation through restrictive and standardized operations. The various entities in the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park have division of labor and positioning, and establish a collaborative network of stakeholders through aggregation.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s to promote trust and alliance relationships, ultimately achieving value co-creation.The study provides three insights: Shanghai needs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a multi-level and multi-dimensional medical service system, further strengthen the innovative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dustry chain guided by clinical needs, and provide comprehensive policy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parks.
Key Words: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Parks, Evolution, Value Co-creation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