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科技創新已成為最顯著的時代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甘肅時都對科技創新提出了要求,2013年視察時提出的“八個著力”重要指示,其中之一就是“著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增強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指出“甘肅有一定科技基礎,國防科技工業實力比較雄厚。要著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增強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2019年視察時強調“要發揮蘭州新區、循環經濟示范區、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平臺的帶動作用,實行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促進科技成果高效率轉化,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甘肅省始終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指導,高度重視、強力推進科技創新工作,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以強科技行動為首的“四強”行動,本次《政府工作報告》中“科技”一詞出現8次、“創新”—詞出現18次,并在部署2024年重點工作的開篇就提出了要“賦毹增效強科技”。深入實施“強科技”行動,讓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關鍵要把握好以下幾對關系。
一、把握好“點”與“面”的關系,科技引領穩增長。去年甘肅省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無氧銅制備實現國產替代,新型非洲豬瘟亞單位疫苗攻克了“免疫不保護”世界性難題,培育成功我國首個高寒牧區肉用細毛羊新品種等等,這些亮眼成果帶動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了38.3%,科技進步貢獻率首次達到60%,科技創新對于全省經濟促進作用愈發明顯。對于當前的甘肅而言,應當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從點的突破到面的提升、從量的增長到質的提升。一手抓點的突破,立足甘肅所長,圍繞發展所需,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緊盯電子芯片、工業母機、新能源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優化配置創新資源,組織優勢力量攻關,集中力量推動一批“從0到1”的核心技術攻關,培育形成更多新質生產力。另一手抓面的提升,主動順應時代發展需求,把握科技創新走向,不斷豐富科技創新的形態和結構,讓科技創新與政務服務、產業發展、經濟社會、文化傳播、民生領域結合起來,暢通科技創新的良性循環,引導創新型企業向專精特新、“隱形冠軍”發展,爭取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400家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的比重達到62%。
二、把握好“新”與“舊”的關系,先立后破強動能。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用“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十二個字定調2024年經濟工作,特別是先立后破展現了中央對于經濟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個人認為,先立后破重點在先后、關鍵靠科技,“立”就是要加快科技創新,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破”就是敢于破除舊有的經濟增長路徑,突破瓶頸制約。要推動新興產業向新而行,應當牢牢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戰略性機遇,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加快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重點支持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真正以新質生產力建設為抓手提升新型工業化新動能。要推動傳統產業固本提效,舊的傳統產業并不意味著已經過時,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等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甘肅省的支柱產業,只有通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三化”改造,以科技創新引領,以信息技術賦能,這些支柱產業才能實現全方位、全要素、全鏈條轉型升級,才能以更高效率、更低能耗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三、把握好“術”與“器”的關系,破解瓶頸促轉化。這個“術”就是科技成果,“器”就是成果的轉化應用,只有“術”而無“器”則空做文章,有“器”而無“術”那就一直停留在初級產品階段。實事求是地講,我們在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上還是有很大的欠缺,“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問題不同程度存在。要加快破解“術”“器”適配的問題,成果轉化的最大制約就是課題研究與產業發展需求不相匹配,科技創新不能僅是實驗室里的“高枝青果”,必須落在地上、拿在手里,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產業。應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從科研立項開始就強化成果轉化意識,從源頭提高創新資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出現大量重復、低質量、缺乏轉化價值的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質量和效率。要加快破解“術”“器”轉化的問題,持續深化產學研用有機融合,整合政府、企業、高校、院所等各方力量,建活機制、打通堵點,持續深化產學研等多方主體的協同聯動和科研成果的貫通式轉化,探索通過股權和分紅激勵等模式,變一次收益為長期收益,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讓一批“鎖在柜子里”的科研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真正做好“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的文章。
四、把握好“政”與“企”的關系,優化環境強服務。政府和企業都是科技創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兩極,只有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才能創造就業、貢獻稅收;只有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創新,企業才能擁有更好的創業氛圍、更高的收入水平。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中占據主導,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協同創新格局,加強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完善以企業為主線的要素保障機制,真正讓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是創新的環境,要持續完善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勵保障、服務監管等長效機制,健全以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為主體的梯度培育體系,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加快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機制”的創新環境,為各類科技創新提供優質的“創新土壤”,帶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