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學術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質量的學術期刊是助推高校“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引擎。然而,“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面臨困局。其中,國家“雙一流”建設的頂層制度設計對高校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觀照不足,高校學術期刊的角色定位在曲折中發展,在資助政策下成長;主辦高校對學術期刊支持不夠,存在高校科研評估與期刊建設理性、主辦高校對外“窗口”與學術公共“平臺”、特色發展與集約規范管理等對立沖突,高校學術期刊的基層實踐成效不佳。因此,應以“雙一流”建設為契機,促進高校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與“雙一流”建設良性互動,積極構建有利于高校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圈層,重塑高校學術期刊的角色定位。在頂層設計上,指引學術期刊深度參與“雙一流”建設的發展定位;在中層支持上,強化主辦高校統籌“學術期刊和學科發展”互融互促學術共同體建設的主體責任;在基層創新上,提升高校學術期刊在助力“雙一流”建設實踐中的學科貢獻力和學術引領力。
關鍵詞:“雙一流”建設;高校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頂層設計;角色重塑
作者簡介:葉慶娜(1982-),女,河南鶴壁人,博士,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學術出版與評價等相關研究。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項目(CCNU19A06041);2021年度全國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DIA210356)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359(2024)03-0150-07
收稿日期:2023-05-09
高校“雙一流”建設是推動教育強國建設、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制度設計和改革實踐。作為學術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質量的高校學術期刊理應是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引擎。然而,在現實語境中,從整體上看,我國高校學術期刊未能深度融入“雙一流”建設,處于“被遺忘的尷尬角色”朱劍:《被遺忘的尷尬角色:“雙一流”建設中的高校學術期刊》,《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從長遠看,高校學術期刊處于被邊緣化的窘境,一流學科建設一旦缺乏一流的期刊平臺支持,就難以建構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學術共同體。因此,必須正視這一現實,建構一個集成頂層政策設計、中層主辦高校與基層學術期刊在內的三維分析和聯動框架,推進高校學術期刊深度參與“雙一流”建設,實現高校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
一、頂層設計:高校學術期刊在“雙一流”建設中的角色定位
(一)高校學術期刊的角色定位在曲折中發展
長期以來,高校學術期刊就是發現和培養學術人才的重要陣地,是傳承和創新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5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2018年8月,教育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雖然《總體方案》和《指導意見》對“雙一流”建設的師資、人才、科研、傳承、成果、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整體規劃,但未對“雙一流”建設的重要成果載體——學術期刊的作用給予明確定位。有學者認為,“‘雙一流建設實際上在規劃時就已有意無意地遺忘甚至放棄了高校學術期刊這一本不可缺的平臺”朱劍:《被遺忘的尷尬角色:“雙一流”建設中的高校學術期刊》,《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下簡稱《培育意見》),這是第一個關于一流期刊建設的專項政策文本。《培育意見》肯定了科技期刊的價值,設定了一流科技期刊建設的目標和任務,對推進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設具有全局性、系統性的指導意義。對此,有研究者認為,《培育意見》的發布,意味著黨和政府已高度認識到一流學術期刊在“雙一流”建設中的作用,并會將一流學術期刊建設作為“雙一流”建設的“抓手”范軍:《大學學術期刊與“雙一流建設”》,《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既有期刊改革政策的發文主體多為教育部或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且幾乎都是單獨發文,而《培育意見》是經最高決策層批準后,由四個部委聯合發文,彰顯了其超越以往政策文件的權威性和影響力。然而,作為創建一流科技期刊的頂層設計,《培育意見》直到2019年8月才由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四部門正式印發,滯后于《總體方案》四年之久,其時滯可能影響一流科技期刊的培育進程。
《培育意見》印發后一個月,中國科協等七部委聯合發布“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實施方案(2019—2023年)》(以下簡稱《卓越行動計劃》)。至此,建設“世界一流期刊”的任務正式上升為國家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和建設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重要戰略和使命胡小洋,馬力:《建設世界一流期刊背景下我國學術期刊資助政策體系的資助框架設計》,《科技與出版》,2020年第9期。。然而,無論是《培育意見》還是《卓越行動計劃》都與“雙一流”建設沒有直接的交集,也無對學術期刊建設的具體指標。同時,入選《卓越行動計劃》的期刊類型和層次多樣,不同層次(類別)對應著不同的資助額度。然而,無論哪種類別,入選的高校學術期刊絕對數量少,相對占比低。如在入選的22本“領軍期刊”中,高校主辦的僅7本,占31.81%;在入選的29本“重點期刊”中,高校主辦的也是7本,占21.14%;在入選的199本“梯隊期刊”中,高校主辦的有40本,占20.10%。總體上看,高校主辦的科技期刊占《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總量的1/3左右,與高校整體真實的科研實力并不匹配。尤其是,作為高校學術期刊最重要的代表——綜合性學報,僅少數幾家入選“梯隊期刊”,而在其他類型中,高校學術期刊難見蹤影。
與科技期刊相比,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期刊(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在“雙一流”建設中的角色定位更加邊緣。自2015年《總體方案》發布后的近六年,有關支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期刊培育為世界一流期刊的政策處于空窗期。直至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簡稱為《繁榮發展意見》),才正式將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納入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規劃之中。
(二)高校學術期刊在政策資助下成長
我國“雙一流”建設覆蓋了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全部門類,因此,不僅需要一流的科技期刊,也需要一流的人文社科類期刊作為平臺支撐。科技期刊的發展要“圍繞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建設任務,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培育意見》提出“到2035年,我國科技期刊綜合實力躍居世界第一方陣”的宏大目標,為我國科技期刊指明了發展的方向;“卓越行動計劃”落實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標,為我國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設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持。這些政策專為科技期刊量身打造,為一流科技期刊的培育提供了強勁支持。尤需提及的是,在《卓越行動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即將結束前,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辦公室又印發了《關于申報2023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的通知》以及《2023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選育高水平辦刊人才子項目-青年人才支持項目》,由此觀之,卓越行動計劃具有政策持續性,且不僅關注一流科技期刊的培育,也關注科技期刊人才的發展。
以上政策或許可為一流人文社科期刊的培育提供借鑒,但畢竟作用有限,因為人文社科類期刊與科技期刊在辦刊定位、選題重點、發文取向、評價標準、行文風格等諸多方面大相徑庭,遵循著不同的學科邏輯。而且,我國人文社科類期刊數量(2683種,2019年數據)雖遠少于科技期刊(5071種,2021年數據)數據來源于中國科協發布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2)》。,但人文社科類期刊承擔著“建設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重大任務”,作為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主要載體和重要平臺,人文社科期刊缺少建設一流期刊的直接政策指導和資金支持。雖然我國自2012年起實施了國家社科基金“哲學社會科學精品期刊資助計劃”,支持重點學術期刊發展,但接受資助的哲學社科期刊數量偏少。以《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考核情況通報》為例,當年接受資助的哲學社科期刊共173本,遠不及《卓越行動計劃》支持304本科技期刊的力度,且在接受資助的173種期刊中,高校主辦(或高校與專業學會聯合主辦)的期刊(包括綜合性學報和專業刊)僅77種,頂層設計對人文社科期刊的政策利好仍有提升的空間。但無庸置疑的是,“哲學社會科學精品期刊資助計劃”的持續實施,在實踐中推動了一批優質人文社科期刊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促進了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
二、中層規劃:高校學術期刊發展面臨多重障礙
(一)高校科研評估與期刊建設理性之間的對立
作為高校學術期刊的主辦單位——高校,是擔綱期刊高質量發展重任的中層管理者,其對主辦刊物的重視和支持是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條件。“雙一流”建設是一種新的高等教育分類或排名的方式。高校,尤其是入選“雙一流”建設的高校,不僅是人才培養的搖籃,而且是科學研究的殿堂。在“雙一流”建設之前,已涌現出多個來自不同國家、地區或單位的大學排行榜,無論是國外的排行榜,如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THE)、英國QS大學排名、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大學排名(US News),還是國內的排行榜,如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均將科研實力作為高校排名的重要指標。因此,學術發表與出版是國際一流大學內部科研評價最常用的方法,這些學校往往要求教師在世界頂級期刊上發表高水平的論文、在高水平出版社出版學術著作。
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既然高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視科研,而高校學術期刊作為科研成果發表與傳播的平臺為什么非但未被重視,反而更加被邊緣化?究其原因,一方面,雖然高校學術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可助力高校的“雙一流”建設,但與“雙一流”建設的中心工作(諸如學科平臺、高水平教學團隊的建設等可量化考核的任務)相比,高校學術期刊對“雙一流”建設難有“立竿見影”之效。另一方面,與期刊建設耗時較長、見效較慢相比,讓學校教師的科研成果較快地發表于學術界公認的國際期刊,對高校科研績效評估的作用更加立見成效。高校科技期刊能在國際期刊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者寥寥無幾;高校人文社科期刊也僅科研實力較強的高校主辦的能居于國內核心期刊排行榜上,但這些學校及其教師眼睛向上看——他們更加青睞國際期刊,以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為榮。自“雙一流”建設以來,我國優質稿件加速外流朱劍:《鑒往知來:五年來學術期刊研究的十大熱點(2017—2021)》,《編輯之友》,2022年第4期。。至于那些未能登上任何排行榜的絕大多數的高校學術期刊,因其對學校排名的貢獻“功薄蟬翼”,也就更不受重視了。因此,盡管高校都認識到學術期刊尤其是優質學術期刊的重要性,但基于“雙一流”發展理性考量,很少將稀缺的精力、經費投入到周期更長的期刊建設中。
(二)主辦高校對外“窗口”與公共學術“平臺”之間的矛盾
在“雙一流”建設中,高校對其主辦的期刊重視不夠,除與高校對事務輕重緩急的判斷有關外,還可能與高校對其主辦的學術期刊做“窗口”還是做“平臺”的兩難選擇有關田青:《打造品牌期刊助推學科建設:以〈社會〉雜志為例》,《傳媒》,2018年第10期。。所謂“窗口”,即學術期刊主要作為展示主辦高校自身學術成果的“窗口”,以其所在高校的教師為主要作者群,“內稿”比重偏高是其主要特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高校學術期刊承擔著完整、科學地傳播主辦單位的教學和科研成果的使命。所謂“平臺”,即高校學術期刊應該是全國甚至全世界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和討論的公共“平臺”,期刊作者應突破主辦院校的限制,擴展至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學術群體中。
從隸屬關系看,高校學術期刊是由高校主辦、投資、管理的期刊。在高校學術期刊中,高校學報占比較大,所以當談及高校學術期刊時,研究者習慣于將高校學報作為其代表。無論是東吳大學的《東吳月報》(創辦于1906年)、復旦大學的《復旦學報》(創辦于1917年),還是北京大學的《北京大學月刊》(創辦于1919年),在其初現時,確實是作為向外展示主辦高校學術水平的“窗口”,這無可置疑。在后續學報發展的過程中,相關的政策文件還曾強化學報的這一“窗口”職能。如原新聞出版總署在1998年《關于建立高校學報類期刊刊號系列的通知》中規定,內部學報轉為正式學報的條件之一是“學報刊登的稿件,2/3以上是本校學術、科研論文或信息”新聞出版總署:《關于建立高校學報類期刊刊號系列的通知》,http://zh8829.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2598/37423.shtml,2019-07-31.。2002年《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工作的意見》進一步強化了高校學術期刊的“窗口”作用。在以上政策的引導下,高校學術期刊成為展示主辦高校科研水平的“窗口”和培養本校學術人才的“自留地”。
從作用的形式看,作為“窗口”似乎才是高校學術期刊助力高校“雙一流”建設的最直接路徑。然而,純粹的“窗口”效應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短期效應,容易導致人情稿和關系稿泛濫,無法形成持續的學術影響力,嚴重的甚至影響學科聲譽和高校聲譽田青:《打造品牌期刊助推學科建設:〈社會〉雜志為例》,《傳媒》,2018年第10期。。長期以來,高校學術期刊固守傳統的“窗口”“自留地”的功能,使其缺乏積極開放的學術視野,逐漸落后于其他期刊。若繼續執著于“窗口”這一角色定位,高校學術期刊將在激烈的期刊競爭中處于更加劣勢之境地。由上述分析可知,包括學報在內的高校學術期刊從“窗口”“自留地”轉型為公共的學術“平臺”,是一種符合期刊發展趨勢的剛性需求,而非可替代的柔性需求,這已無可爭辯。實踐中,越來越多的高校學術期刊已經、正在或即將與“窗口”“自留地”的既有角色定位揮手作別,力爭成為開放的公共的學術平臺,尤其是一些優質的高校學術期刊早已踐行著公共學術平臺的新使命。以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為例,2022年影響因子位居前三的學報分別是《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中國人民大學學報》《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數據來源于《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人文社會科學)(2022版)》及作者根據這三家期刊2020-2021年相關數據的分析。,這三家學報的內稿率分別為4.05%、61.09%和27.07%,除了《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外,另兩家學報的內稿比例均低于新聞出版總署1998年2/3內稿的要求。
由高校出資、出人、出辦公場地舉辦的學術期刊,尤其是那些優質高校學術期刊,刊發的內稿數量較少,對內的作用遠小于對外的價值,作為主辦者的高校往往會采取消極的、有限度的支持策略。由此帶來新時期高校學術期刊的定位在“內向型為本校服務”與“開放型公共學術平臺”之間搖擺。高校學術期刊是否應該從“窗口”“自留地”轉型為“公共平臺”,無論在理論研究與辦刊實踐中早已不是問題,但在高校期刊傳統和使命的捍衛者——高校期刊的主辦單位這里,卻是一個難以跨越的“坎”,不僅影響著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決策,而且成為制約高校學術期刊質量提升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在“雙一流”建設中,高校并未給予其主辦的學術期刊應有的重視。
實際上,已轉型為公共學術平臺的高校學術期刊,對于所在高校尤其是所在高校的學科建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國際經驗顯示,國外一流大學及有特色的、高水平的非一流大學的一流學科與學術期刊出版有重要關系范軍:《大學學術期刊與“雙一流建設”》,《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在我國,也有高校學術期刊助力“雙一流”建設的成功個案。如上海體育學院主辦的我國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英文版體育學術期刊——《運動與健康科學》,為該校體育學入選一流學科增加了重要砝碼;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Petroleum Science,對該校ESI地球科學學科發文量貢獻度15.7%,被引頻次貢獻度12.0%;華中科技大學的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dical Sciences,對學校ESI臨床醫學學科發文量貢獻度為15.5%,被引頻次貢獻度為6.6%丁佐奇:《中國高校主辦的SCI收錄期刊對ESI學科貢獻度研究》,《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年第7期。。
(三)期刊分散發展與集群規模運營的張力
高校學術期刊往往與學科、學院相伴隨。在高校內部,除了綜合性學報這種極具中國特色的學術期刊外,其他學術期刊往往分散在不同的二級單位(學院或研究中心),更有甚者,即便是同一個二級單位,也可能辦有多本獨立的期刊。因循歷史舊制,同一高校內由不同二級單位具體舉辦的期刊獨立運作,單打獨斗,如作坊般存在,“小”“弱”“散”的痼疾凸顯。為改變這一痼疾,2012年新聞出版總署在《關于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簡稱《辦法》)中提出:“原則上不再保留科技期刊和學術期刊編輯部體制。”該辦法的出臺,期許推動高校期刊走集群集約化發展之路。
然而在實踐中,有的高校內部管理重心下移,對二級學院等教學、科研機構實施目標激勵,充分強權賦責,將二級學院、科研機構主辦的學術期刊自主管理、自主運營作為學術賦權的內容,并不直接干預學術期刊的日常管理。大量高校學術期刊寄生在二級學院、科研機構,依托二級單位的學科資源、人脈堅守小眾、特色發展。也有高校根據《辦法》的精神并結合學校實際,走上了不同的集約路徑,比如,有些高校由學校出版社或學報牽頭,成立了獨立的期刊社,對學術期刊實行統一管理;有些高校將人文社科期刊、科技期刊分別歸并至學校社科院(處)、科技處管理。然而,受限于管理模式、學科發展、學術利益等條件約束,并非所有的高校學術期刊都適宜凝聚合力,集約發展。即便是那些形式上已成立期刊社的高校期刊,實際上可能仍處于“明合實分”“散兵游勇”的狀態。
三、基層彷徨:高校學術期刊的有心突圍與現實無力
(一)高校學術期刊在“雙一流”建設中的有益嘗試
與其他期刊相比,高校學術期刊與所在高校互利共生,服務“雙一流”建設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他們更愿意參與到學校的發展與學科建設中。面對“雙一流”建設,高校學術期刊(及其所在期刊社)期望有所作為,主動探索期刊質量提升與促進“雙一流”建設耦合發展、雙向共贏之策。有的學術期刊引智學者,群策群力,共謀期刊融入“雙一流”建設之大計。2017年12月,《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主辦“學術期刊與高校‘雙一流建設座談會”,重點就“高校學報與‘雙一流建設的關系”“學術期刊在高校‘雙一流建設中應發揮的作用”等主題展開討論。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高校學報應依托學校的優勢學科,參與學科建設,將學報成長主動融入學校“雙一流”建設中,并發揮積極作用。2020年10月,《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辦“新時代一流學術期刊建設暨《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刊90周年座談會”,共同探討了“雙一流”建設中如何發揮學術期刊的重要作用、新時代一流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建設等重要議題武漢大學專家共議新時代一流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建設,https://www.eol.cn/hubei/hubgd/202011/t20201103_2029658.shtml.。
有的學術期刊依托期刊搭建平臺,培育新的一流學科增長點。如上海大學期刊社將部分期刊納入該校“一流學科三年建設規劃”之中。雖然該校入選國家一流學科的是機械工程,但該校期刊社卻另辟蹊徑,匠心獨具,以《社會》雜志為核心,在全國社會學期刊中建立了“全國社會學專業期刊聯盟”,向著“期刊專業化、出版數字化、經營集約化、評價標準化、傳播國際化、互動社區化”的方向努力,通過學術期刊建設培育新的一流學科增長點,推進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此外,在一流科技期刊政策的指引下,山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分別啟動了本校“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計劃”和“期刊學術影響力提升計劃”。
(二)高校學術期刊在“雙一流”建設中力所不逮
高校學術期刊有心通過“雙一流”建設提升自身的質量,進而助推“雙一流”建設。與這種美好的愿望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高校學術期刊,尤其是那些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主辦的學術期刊,其在校內的地位非但沒有提升,反而下降了。因為“雙一流”建設的評價標準更多地對接了國際學術期刊,“雙一流”建設不僅不可能使高校學術期刊所處的競爭環境有所改善,反而會加劇原有的不平等朱劍:《被遺忘的尷尬角色:“雙一流”建設中的高校學術期刊》,《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高校有關“雙一流”工作的報告及相關工作部署幾乎不提“自家”所辦的學術期刊,高校對教師在國際、國內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態度及獎勵額度存在天壤之別,高校學術期刊難以在“雙一流”建設經費中分一杯羹等,這些都是高校學術期刊在“雙一流”建設中日趨邊緣化的典型例證。
雖然各高校都在搶抓“雙一流”建設的機遇,入選了“雙一流”建設名單高校的各部門都熱情高漲地按照分工進行工作,唯獨高校學術期刊形單影孤,難以融入高校“雙一流”建設中,要么處于“失語”狀態,要么“自說自話”,影響了高校學術期刊參與“雙一流”建設的熱情和動力。就全國范圍而言,高校學術期刊對于“雙一流”建設的參與度明顯不高。畢竟,在既沒有中央頂層設計的強力推動,也沒有主辦高校有力支持的情況下,僅憑期刊編輯部一己之力,即使有心為之,也難有大的作為。
四、涅槃重生:高校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創生進路
“雙一流”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要建設一流高校、一流學科,也要建設一流學術期刊,一流學術期刊不僅是“雙一流”建設的基石,也是“雙一流”建成后的依托。高校一流期刊培育和“雙一流”建設互融共生丁佐奇,郝海平:《高校一流期刊培育和“雙一流”建設互融共生的相關思考》,《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年第10期。,高校學術期刊是高校學術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主體創辦的學術期刊相比,它們更應在“雙一流”建設中發揮學術引領的作用,承擔學術人才培養的責任。角色尷尬、地位邊緣的現實,既有頂層設計的缺位與錯位,也有主辦高校的忽視與冷落,還有高校學術期刊自身的有心與無力。因此,應把高校一流學術期刊建設當成一項系統工程來抓,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有效的“中層擔綱”和建設性的“基層創新”,共同發力,協同推進,提升學術期刊的學術品質,使其在“雙一流”建設中有所作為。
(一)頂層設計:積極引導學術期刊深度參與“雙一流”建設
科學的頂層設計為高校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提供方向指引和目標定位,尤其是在期刊布局上,這種引領作用尤為重要。首先,將包括一流學術期刊建設在內的學術平臺培育納入“雙一流”創新績效評價體系。不僅考量“雙一流”建設的直接成果產出,也要考量“雙一流”建設的輻射效應,如推動一流學術期刊等自主學術平臺建設,一體推進學術共同體建設等。其次,制定行動計劃,加快高校一流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培育的進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雖然已被納入創建一流學術期刊的規劃中(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從目標提出到目標達成,道阻且長。其中,制定分步走和強支持的行動計劃有待進一步的頂層設計。再次,遵循期刊發展規律,細化落實《培育意見》《繁榮發展意見》。通過加強出版能力建設、優化布局結構、加快融合發展、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優化發展環境等舉措,培育包括高校學術期刊在內的一流學術期刊。除了繼續加大高水平英文期刊創辦和培育力度外,還應持續加大優秀中文期刊的建設強度,促使英文期刊與中文期刊的協同發展;既要強化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與科技期刊的協同發展,也要形成綜合性學術期刊與專業性學術期刊的聯合共進;既要創辦好高起點的前沿優勢期刊,也要做精做強既有的傳統優勢期刊;既要鼓勵辦好具有公共性、普適性的“大眾期刊”,也要重視辦好具有傳承意義的“絕學”和冷門學科的“小眾期刊”。
(二)中層擔綱:主辦高校要統籌學術期刊與學科建設協同發展的主體責任
主辦高校的支持是高校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最直接保障,高校學術期刊與高校學術水平、學科發展相互成全、和合共生。高校既要重視優勢學科對期刊的輻射影響,也要重視期刊對學科的反哺作用。從入選“卓越行動計劃”“哲學社會科學精品期刊資助計劃”與兩輪“雙一流”評選結果來看,高校高水平的學術期刊主要圍繞所在高校的一流學科而辦,主要圍繞一流學科設置重大選題,從而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最終呈現出“學科強,期刊強;期刊強,學科亦強”的聯動特征。比如浙江大學主辦了8種專業性醫學期刊,而該校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藥學入選“雙一流”學科,期刊發展與學科發展彼此促進。對于高校而言,首先,在觀念上,與重視即期科研發表相比,更要重視中長期高水平學術期刊等學術平臺建設。與“借船出海”相比,“造船出海”更重要。高校既要辦好傳統優勢期刊,也要圍繞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建設任務,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關鍵技術領域創設高起點新刊。比如,2019年山東大學制定“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計劃”,以數學、化學和臨床醫學等一流學科為依托,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創辦了Biomimetic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s、ChemPhysMater、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這3種高起點新刊,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山東大學兩種期刊入選2022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http://beijing.sdu.edu.cn/info/1029/1607.htm.。其次,在實踐中,通過整合高校內部資源,提升高校學術期刊集群競爭力。進一步落實《推動意見》提出的開展學術期刊集群化發展試點,以優質學術期刊為龍頭整合資源,建設一批導向正確、品質一流、資源集約、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學術期刊集群。
(三)基層創新:提升學術期刊在“雙一流”建設中的學科貢獻力和學術引領力
高校學術期刊建設與“雙一流”建設渾然一體、目標一致,高校創辦學術期刊的初衷在于服務學科建設,高校學術期刊對學科的有效貢獻力構成了自身的價值屬性和社會效益。雖然高校學術期刊在“雙一流”建設中被頂層制度設計和作為中層的高校關注不夠,但不能自怨自艾、妄自菲薄,唯有主動參與學科建設,建設高品質的學術聚合平臺,增強對學科發展和有組織科研創新的貢獻力,才能增強學術引領力,提升學術生命力。因此,學術期刊是否能助力“雙一流”建設,關鍵不在于是否“有心”,而在于是否“有力”,尤其是學術引領力。首先,在辦刊定位上,高校綜合學報要以“特、新”為方向,辦出特色,凸顯優勢;高校學科專業期刊要以“專、精”為導向,引導學科科研的向度、深度和精度;其次,在稿件來源上,高校學術期刊要打破“等米下鍋”,積極主動策劃重大選題,加強與依托學科、專業研究會、專業團體的緊密聯系,聚焦學科發展前沿問題,瞄準重大社會關切,通過學術會議、論文工作坊等形式,對優質研究成果精準引流;再次,在作者隊伍建設上,高校學術期刊不僅要重視高校學術圈層內有重要影響力的“老作者”,更要強力支持高校碩博士、新進教師等學術新人,持續為學科發展培養研究人才;最后,在學術傳播上,高校學術期刊要堅守學術立刊的內在規定性,既要堅守傳統,又要守正創新,要結合科研發展和信息化應用,強力推進多平臺、多語種融合出版,努力增強國際影響力、傳播力,提升其在“雙一流”學科建設中的話語能力。
Top Level Design and Role Reshaping:Iterative Path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Ye Qingna
(School of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igh-quality academic journals are an important engin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 Class” in universities. Howev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is facing difficulties. Among them, the top-level institutional design of the national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does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The role positioning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is developing in twists and turns and growing in the adjustment of funding policies; The host university lacks sufficient support for academic journals, resulting in conflicts and contradictions between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and journal construction, external “windows” and academic public “platforms” of the host university, and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and intensive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The grassroots practice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has shown poor results. Therefore, we should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 Class” as an opportunity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actively build an ecological circle conducive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and reshape the role positioning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On the top-level design, guide academic journals to deeply participate i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In terms of middle-level support, strengthen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of hosting universities 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 and disciplines,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communities, and build academic communities; In grassroots innovation, enhance the disciplinary contribution and academic leadership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in supporting the practice of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Key words:“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academic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top level design; character reshaping
[責任編校 陳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