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元宇宙作為全新一代的虛實互聯平臺,將重塑人類生存空間和知識世界。回顧相關文獻,概述元宇宙技術框架和核心要素,提出元宇宙時代知識將呈現三維形態,知識全流程也將重構。圖書館需重塑形態、資源、管理與服務體系、圖書館與用戶角色等以適應未來。
[關鍵詞]元宇宙 知識重構 智慧圖書館 融合圖書館
[分類號]G250.7
2021年堪稱元宇宙元年,先有羅布樂思招股說明書[1],后有臉書宣布更名為“Meta”[2],元宇宙火爆全球,谷歌、騰訊等世界級巨頭和首爾、深圳等城市政府機構也紛紛進軍元宇宙[3]。筆者在梳理元宇宙概念發展、技術基礎與核心元素的基礎上,從知識世界的發展變化視角探索元宇宙對圖書館的影響。
1 元宇宙研究與發展現狀
1.1 元宇宙概念發展
扎克伯格認為元宇宙平臺將是下一代互聯平臺——一個實體化互聯網,在這個平臺中,通過手機、VR眼鏡等設備,人們可以超越屏幕、距離和物理的限制,體驗將物理世界的全息影像傳輸到身邊的感覺。雖然在虛擬世界,但感覺是與另一個人真正在一起做任何事情,聚會、工作、學習、玩耍等,而不僅是看著它。這讓每個人都能彼此一起創造新的機會并體驗新的事物。有很多物理東西,比如電視、工作設備等,在未來不再是實物,而是由世界各地創作者設計的全息影像[4]。
元宇宙的具象化源自尼爾·斯蒂芬森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其中的元宇宙是一個脫胎于現實世界,又平行于現實世界的人造空間[5]。2003年林登實驗室的三維虛擬現實游戲“第二人生”,使元宇宙初現雛形[6]。羅布樂思公司第一次概括了元宇宙的8個關鍵特征: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遲、多樣性、隨地、經濟、文明[7]。
元宇宙認知尚無定論和詳盡框架。楊新涯等[8]通過文獻調查發現,國內外對元宇宙的研究差異較大。國外側重虛擬現實、虛擬世界、第二人生、增強現實等,國內側重多元宇宙、多元宇宙算法等。程實、高欣弘[9]總結了元宇宙的4種認知:(1)在線3D虛擬環境,指“互聯網+超沉浸式虛擬現實”;(2)“互聯網+共享狀態”,指打破了Web2.0時代的封閉與壟斷而建立的一個高度互操作、去中心化的開放虛擬世界;(3)人們的數字生活價值大于物理生活的奇點時刻,是時間而非空間概念;(4)元宇宙會刺激人類體內多巴胺等物質的生成,本質是提供現實世界無法提供的高端刺激。
雖然不少專業人士如埃隆·馬斯克、谷歌前總裁施密特等對元宇宙的安全性、有益性等心存疑慮,施密特更認為元宇宙將創造不健康的準社會關系[10],但只有得到整個社會的充分聚焦、深刻討論,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元宇宙才能更快、更全面、更健康地實現。
1.2 元宇宙框架與核心要素
作為全新一代虛實互聯平臺,元宇宙需融合各種技術和發展趨勢進行綜合構建才能完成。長期研究元宇宙的馬修·鮑爾[11]認為,元宇宙有8類核心技術群:(1)硬件:元宇宙訪問、交互、開發相關技術和設備等;(2)網絡:提供永續、實時、高帶寬、分布式的數據傳輸;(3)算力:元宇宙中如物理計算、全息影像等多樣化和高要求功能所需;(4)虛擬平臺:為企業和用戶提供探索、創造、社交、經濟等各種活動的開發和運維環境;(5)交互工具和標準:支持元宇宙創建、操作、持續改進等行為的工具、協議等標準;(6)支付:數字支付流程、平臺和各種操作等;(7)元宇宙內容和資產:在元宇宙平臺中或服務于平臺,但又獨立于平臺的所有業務和服務,包含與用戶身份和數據相關的內容;(8)用戶行為:讓元宇宙成為可能以及反映元宇宙理念和原則的可觀察的企業和用戶行為變化。
《2020—2021年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12]指出,元宇宙技術底座有5個核心:(1)網絡環境:以5G為代表的通信技術基礎;(2)虛實界面:以拓展現實、腦機接口等為代表的交互工具;(3)數據處理:以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為代表,為承載各種應用提供算力的重要基礎設施;(4)認證機制:以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為代表,解決身份認證、價值歸屬、版權等問題;(5)內容生產:自動創造內容的人工智能和數字孿生技術等 。
綜上所述,元宇宙最大的突破在于,人們可以通過各種軟硬件設備真正地成為內容的一部分,獲得接近甚至達到或超越真實的體驗。元宇宙根植于現實,又重塑現實。它打破了現實和虛擬的界限,實現了兩者的互聯互通,是兩者融合構成的新世界,是人類可以在虛擬和現實之間自由穿梭的新世界。為此,元宇宙須具備以下特征:(1)永續性:元宇宙中的身份、內容、資產等基礎性元素,通過技術或相關規則,以遷移、跨平臺存在等方式永續存在,不會因某個軟件或者平臺的消失而消失。(2)高交互性和互操作性:現實網絡中各技術和應用平臺之間相對封閉,數字商品和內容被困在不同格式的數據庫和應用之中,難以交互。元宇宙須以高度開放開源和互操作性打破各種隔離和限制,支持各類資產和內容在不同平臺的創作、遷進遷出、向前兼容、更新等活動。(3)完備的社會系統:元宇宙中須創造出工作、生活、社交、學習等完備的底層系統,同時能與現實互聯互通,才能橫跨虛擬與現實。(4)人機融合性:現實和虛擬的融合需要各軟硬件達到人機融合程度,才能便捷使用。(5)開放、兼容、全民參與和多元性:元宇宙以史無前例的便捷性和臨場感促進全民參與,種種不同的生活習性、道德習俗、技術新形態等使當前社會各方面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就要求人們求同存異,以開放、兼容的心態,創建多元場景和生態,建立多元規則體系,以容納許多從未出現的新事物。(6)沉浸感和深度參與:沉浸感不僅是游戲或人機交互中身臨其境的感覺,更是真正深度參與其中,能夠決定、改變或創造并在其中實現自我。
2 元宇宙驅動下的知識重構
元宇宙可讓人有選擇地進入不受現實約束的虛擬空間,按自己選定的角色開展一重甚至多重生命體驗,是對受困于現實的人類之巨大解放[13],為人類打開了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動領域的大門。在元宇宙中,人類世界多了一維,將有更多空間、資源容納不同價值、個性、工作、生活和生存方式,作為人類探索和改造物質和精神世界成果的知識及其生產創造、傳播傳承,也將由以文字、圖片等二維形式為主向三維乃至多維世界中的知識流程重構轉變。
2.1 元宇宙驅動下的知識生產重構
2.1.1 元宇宙時代知識生產嬗變
在傳統媒體時代,精英和專業機構生產知識是主流;移動互聯時代,知識生產的難度和門檻降低,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創作和發布內容,激發了全民創作熱情。元宇宙時代,創作門檻將進一步降低,因為人們不僅可用圖文視頻等創作,人的各種感官和感覺也可隨時隨地進行知識創作。不僅人可以生產知識,AI等也可創作。當今AI創作新聞已成現實,而未來AI、人的虛擬分身的創作能力將更強。
2.1.2 知識的創作、表現方式、形態和載體重塑
印本時代,知識多由單一作者創作,受眾只能被動接受或選擇。移動互聯時代,作者間、作者和受眾間互動便捷,團體創作和作家、受眾的協同創作成為重要創作形式。元宇宙時代,知識創作者規模將進一步擴大,作者和受眾的協同創作形式將更豐富。在以前,文字是知識的主要表達方式,紙張是知識的主要載體。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圖片、音視頻成為重要的知識表達方法,各種數字載體也相繼普及。元宇宙相關技術讓人類知識信息可以通過全息影像、三維乃至多維等形式呈現,新的知識和載體形態也會應運而生。
2.2 知識的學習、傳承、傳播、發展模式重構
2.2.1 知識的學習、傳承機制變化
人類實踐活動和知識全流程活動在不同維度方面的差異導致人類在知識全流程活動中的二維知識世界和三維現實世界不停轉換,增加了知識活動的難度,耗費了大量精力和時間,造成浪費又抑制了創造力。元宇宙相關技術可將以往知識所承載的信息在全面仿真的世界中重現,知識的傳承由二維發展為三維,同時,新的知識將以接近真實世界的形態創造出來,人類對知識的吸收和理解將大幅加速,創造力會得到極大釋放。
以往知識教育建立在工業社會當中批量教育的基礎上,個體學習差異無法兼顧,個性化教育成本高昂,難以實現。隨著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的發展以及知識載體形態和交流技術的進步,學習場景、時間和個性等限制將逐漸消除,可以隨時隨地為每個個體定制差異化學習方案,提高學習效率,實現了向個性化、精準化、隨時化、終身化的轉變。
2.2.2 知識的傳播、發展機制變化
隨著知識載體形態、表現方式等變化,知識的傳播、發展,知識產權的保護、交易等形式也將重構。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讓知識從文字形態向圖文、音視頻并重轉變,傳播和創作工具呈現多樣形態。元宇宙時代,VR眼鏡、頭顯等創造和傳播三維信息知識的設備可能成為新型知識傳播、創作工具,與之對應的新媒體平臺,可能會跟臉書、Tiktok、微信等一樣流行全球,而這也正是臉書改名Meta并發力元宇宙的主要原因。
未來知識三維化將使其傳播、發展、再利用形態也發生極大轉變。印本時代,知識的復制、引用、改編等是重要的傳播、再創形態,在當今,轉發、點贊、評論等也擴展成傳播、再創的重要形式,相信未來會出現三維重建、再造等新形式。
知識產權的使用與保護機制也將重塑。在區塊鏈模式下,個人的微小貢獻都會被發現和識別。新知識一旦產生,在AI推薦算法和區塊鏈等技術的共同作用下,需要這種知識的人將會被迅速通知使新知識得到使用,產權使用激勵在底層系統同時完成,以圖書館、發行公司、網絡平臺等為知識產權“守門人”的中間機構和保護機制因之將受到極大沖擊[14]。
3 元宇宙發展驅動下的圖書館服務再塑
3.1 圖書館在元宇宙相關領域的實踐
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圖書館等在 “第二人生”中建立虛擬服務平臺,讓用戶在游戲中體驗圖書館服務[15];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圖書館開發了虛擬現實教學平臺,供老師進行課堂管理,學生進行學習、虛擬社交等[16];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圖書館的化學資源虛擬現實平臺,可讓用戶觀察各種化學元素并使用VR設備與三維有機分子互動,了解它們與日常生活的相關性[17]。 在我國,香港理工大學的包玉剛圖書館2009年在“第二人生”中建立國內首個虛擬圖書館[18]。
文獻調查發現,圖書館在元宇宙領域的嘗試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提供虛擬現實相關設備,讓用戶體驗虛擬現實產品和服務;二是提供本館虛擬現實服務如虛擬現實游覽等;三是建立虛擬服務平臺或軟件,為用戶提供沉浸式學習平臺。這些嘗試將為圖書館進入元宇宙時代積累經驗。但當前實踐只是原有服務在新技術下的延伸,而非根植于新技術進行的戰略性和根本性變革,圖書館人必須前瞻性預見這種變革給圖書館未來帶來的巨大挑戰和沖擊。
3.2 元宇宙時代用戶與圖書館角色再塑
移動互聯時代將人們的自由時間和特殊才能匯集到一起,共享共創有益之事,創造了一個全新世界[19]。 元宇宙的能量來自用戶,它將是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共同創作的結晶[20]。元宇宙時代是真正激發用戶自主權,創造用戶沉浸感的時代。
用戶創造內容和互助共享服務的風潮在元宇宙時代將會因成本和門檻的進一步降低而擴大和加深,用戶參與創造內容和提供服務將進一步占據主導。圖書館必須重新定義用戶和自身角色,重塑管理和服務流程,創造新型機制,吸引用戶深度參與服務各流程,與用戶共創、共享、共治,激發用戶創造力。這方面,佛山市圖書館的“鄰里圖書館”模式格外值得關注。鄰里圖書館通過構建用戶與圖書館共創新關系,用戶不僅貢獻了各種資源,甚至還承擔了服務創新的角色,重構了圖書館資源集合和制度模式[21],為元宇宙時代圖書館與用戶角色設定提供了“佛山模式”。
3.3 元宇宙驅動的知識重構下圖書館資源再塑
隨著元宇宙相關技術的發展以及知識活動方式和載體形態的變化,圖書館會變成廢紙保存堆嗎?在崇尚去中心化的元宇宙時代,作為文獻信息資源中心的圖書館會是被去掉的一環嗎?
作為保存和傳播人類知識文化遺產的文化機構,圖書館在印本時代積累了三大優勢:一是在印本時代知識獲取渠道有限的情況下,因對知識資源大規模連續的采集、存儲、組織、揭示而成為文獻信息中心,積累了其他機構難以匹敵的優勢;二是版權保護下的“合理使用原則”讓圖書館對知識資源的使用具備了獨特的渠道優勢,降低了用戶使用成本;三是通過世界各地政府和社會組織的努力,圖書館星羅棋布的分支機構及其非營利性為用戶方便、低成本地獲取知識信息提供了便利。
數字知識時代,圖書館的知識保存和獲取規模、知識組織揭示方式、版權守門人角色和規模化采購帶來的低成本獲取等優勢均遭巨大挑戰。當前,多數圖書館秉持“獲取大于擁有”的方針,在數字知識保存方面投入甚少,知識保存優勢逐漸式微。當知識的發行、傳播、獲取渠道大幅拓寬,獲取知識信息的成本大為降低時,圖書館大規模、低成本的優勢不再。數字知識的組織、揭示方式與印本的方式大為不同,圖書館數字知識的組織、揭示方式或是數據庫自帶,或是購買而來,遠遜于以谷歌為代表的數字傳媒提供商已是不爭的事實,這導致圖書館只能淪為數據庫廠商的中轉站,很可能會失去重要的用戶數據,無法精準洞察和滿足用戶需求,導致用戶流失。
隨著元宇宙相關技術的發展,信息知識的全流程門檻將進一步降低,版權保護將有更好的解決方案,用戶創造和分享內容將受到更強的激勵。日常知識信息和學術知識信息的創作、傳播將會因為Meta、微博和開放獲取、開放出版等平臺發展呈現新的局面,加之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發展引發的版權革命和去中心化趨勢,作為版權守門人的圖書館等知識獲取渠道的中間環節將受到極大沖擊。另外,數字原住民的成長會逐漸改變知識的獲取習慣,讓紙本文獻的使用和知識價值加速下降。研究發現,18世紀時, 知識更新周期為80~90年;進入21世紀后,這個時間已縮短為2~3年[22]。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知識信息形態三維化導致的知識全流程革命,意味著如果不在虛擬現實知識和數字知識上建立新的優勢,當數字知識和新形態知識超過印本知識,學術知識信息不再通過圖書館等渠道獲取時,圖書館在印本文獻上積累的優勢將在元宇宙時代徹底消失,圖書館淪為廢紙保存堆并非不可能。
不過,在圖書館傳統優勢消失殆盡之前,仍有時間變革。圖書館須密切關注元宇宙相關技術中知識信息全流程新技術進展,對基礎設施、空間、人力、服務等方面重新規劃,以適應新的時代。移動互聯時代的經驗表明,在谷歌等巨頭統治之下,并非寸草不生,再強的信息服務平臺,也不能覆蓋100%的知識信息,個性化、本地化、特色化、人文化、用戶深度參與化的信息服務提供者依然有很大生存空間。圖書館可利用元宇宙相關技術,嘗試將原有優勢的紙本文獻資源元宇宙化或對館舍空間、印本文獻的揭示、組織、排列檢索方式等元宇宙化,將知識資源、空間、設備、用戶等互聯互通,打通各知識載體之間的阻隔,同時在個性化、特色化、本地化等方面加大建設力度,為用戶獲取、學習知識提供便利。德國康斯坦丁大學圖書館在用戶、館員、借書證、印本圖書、書桌等方面實現了智能感知和互聯[23],為圖書館走向元宇宙時代提供了轉型借鑒。
3.4 元宇宙時代圖書館服務效能和評估指標再塑
在信息稀缺、資源為王的情形下,可獲得館藏資源的規模成為評價圖書館的長期主導標準[24],其影響至今仍在。在知識信息獲取途徑選擇眾多的今天,用戶是各企業組織搶奪的最重要戰略資源。追求極致的用戶體驗、高效運作以增強用戶黏性將是元宇宙時代最重要的價值觀。科斯[25]認為,當社會交易成本低于企業組織成本,企業規模將變小乃至消亡。元宇宙時代,隨著萬物互聯,社會交易成本將大幅下降,規模化、追求大而全的理念將成為過去,極致化、追求小而美將成趨勢,能否為用戶提供極致的知識服務體驗將成為圖書館評價的主導標準。因此,圖書館須積極與用戶互動共創,充分激發與利用用戶的各種新理念、新思維、新模式,創造創新服務機制。圖書館因用戶而存在,不管未來如何發展,只要能提供極致的用戶體驗,大方向就不會錯。
3.5 元宇宙時代圖書館服務再塑
元宇宙時代要求萬物互聯、虛實互聯,創造真實的臨場感和具身感,圖書館應融合現實世界和數字世界的特征、融合具身交互和計算機效能[26],使自身的資源、館員、空間、各種硬件設備、數據庫、軟件平臺等全部融為一體,達到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完美結合。在此要求下,未來圖書館不能僅是進行零散、局部的變動和應用,而是要自上而下地秉持全域服務理念,進行全方位、全流程、全空間、全信息鏈、全服務鏈的深層變革,重塑組織形態和管理流程[27]。
未來圖書館更適宜分布式而非中心化的形式。利用元宇宙相關技術設備,用戶無論何時何地都可將喜歡或有用的資源進行自動標引和三維建模,同時形成資源訂購或數據組織揭示。用戶還可以利用軟件設備就相關資源創建如臨現場的交流與分享環境,對知識進行三維解讀重構、發送全息影像等。圖書館資源將分布在各個用戶當中,當其他用戶需要時可以進行數字孿生傳送,實在有必要時再進行實體借還。
3.6 元宇宙時代圖書館形態和人力資源再塑
元宇宙相關技術如人工智能、新一代物聯網、區塊鏈、虛擬現實等多數技術正在探索和研究當中,尚未普及,這意味著圖書館的基礎設施需要全面更新。考慮到未來圖書館資源形態、管理和服務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同時要做到虛實結合、萬物互聯,圖書館需站在戰略制高點進行宏觀架構,本著全場域、高仿真、高度互聯、互操作、智能、永續、充滿人文關懷的原則進行頂層設計,重塑圖書館形態,確保前瞻性和適應性。
圖書館所有戰略規劃的制定、執行都需要通過人來進行。在元宇宙時代,圖書館需要優化館員結構,引進并培養元宇宙相關方面的人才。一些重復性、機械性的工作比如流通借還、盤點排架可借助自助借還機、盤點排架機器人等進行,分類、編目、標引、數據分析處理則由人工智能完成。圖書館員的主要工作將集中于創新服務、設計和提供人機交互、管理和協助用戶參與、為用戶提供具有人文關懷的服務等方面。
4 結語
元宇宙時代是一個極具顛覆和創新性的時代,將引領整個社會發生全面變革,對人類知識體系帶來全面沖擊。作為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圖書館必須重塑形態與戰略,與用戶合作共創,變革知識服務流程,打造高效極致的用戶體驗,開創未來發展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競核.原生元宇宙概念股Roblox上市.騰訊是股東[EB/OL].[2021-11-22].https://mr.baidu.com/r/1jcT6DFV18A?f=
cpamp;u=04e2805ded7eca07.
[2] 楊清清.Facebook更名背后的“一盤大棋”:押注元宇宙[N].21世紀經濟報道,2021-11-01(003).
[3] 深圳夢.騰訊很興奮,華為很向往,韓國已出手,深圳開始布局的“元宇宙”來了![EB/OL].[2021-11-23].https://xw.qq.com/amphtml/20211119A0B9VA00.
[4] 扎克伯格.Facebook將更名為“Meta”,扎克伯格撰文分析為什么改名?[EB/OL].[2021-10-23].https://new.qq.com/omn/20211029/20211029A03IN400.html.
[5] 馬鋼毅,陸夢瑄,劉環宇.元宇宙報告:從0到∞,我們眼中的元宇宙[EB/OL].[2021-11-24].https://xw.qq.com/amphtml/20211013A0DKCO00.
[6] 常笑笑.韓國數字化表演藝術的新實踐與新探索——以元宇宙(Metaverse)的運用為例[J].大眾文藝,2021(21):225-226.
[7] 趙國棟,等.終于有人把“元宇宙”說清楚了[EB/OL].[2021-11-23].https://www.sohu.com/a/489041970_1211
17080.
[8] 楊新涯,等.元宇宙是圖書館的未來嗎?[J].圖書館論壇,2021(12):35-44.
[9] 程實,高欣弘.當我們談論元宇宙時,我們在談論什么?[EB/OL].[2021-11-23].https://new.qq.com/omn/202
11117/20211117A0BWL400.html.
[10] 周玲.谷歌前CEO對“元宇宙”大潑冷水:警惕濫用風險[EB/OL].[2021-11-2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5392703048702054amp;wfr=spideramp;for=pc.
[11] Matthew Ball.Framework for the Metaverse[EB/OL].[2021-11-23].https://www.matthewball.vc/all/forwardtothemetaverseprimer.
[12] 新媒沈陽團隊.2020—2021年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R/OL].[2021-11-24].https://zhuanlan.zhihu.com/p/422833104.
[13] 喻國明.未來媒介的進化邏輯:“人的連接”的迭代、重組與升維——從“場景時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的未來[J].新聞界,2021(10):54-60.
[14] 梅夏英,姜福曉.數字網絡環境中著作權實現的困境與出路:基于P2P技術背景下美國音樂產業的實證分析[J].北方法學,2014(2):45-58.
[15] FLOYD J.Second Life for librarians[J].Florida Libraries,2007(1):4-7.
[16] Elisandro Cabada,William H.Mischo.Project Komodo:Catalyzing Browser-Based Virtual Reality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ibrary[EB/OL].[2021-11-24].https://www.cni.org/wp-content/uploads/2021/03/CNI_Komodo
_Cabado.pdf.
[17]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Garg Lab.Virtual Reality Chemistry[EB/OL].[2021-11-24].https://garg.chem.ucla.edu/virtual-reality.
[18] 付潔.基于“第二人生”的虛擬學習環境創設[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19] 克萊·舍基著;胡泳,哈麗絲譯.認知盈余:自由時間的力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0] 錢亦琛,李念.“元宇宙”元年,這些思考,你到了第幾階層?[EB/OL].[2021-11-29].https://wenhui.whb.cn/third/baidu/202111/26/436143.html.
[21] 鐘德強.圖書館與用戶共創服務模式研究——以鄰里圖書館為例[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3(1):46-55.
[22] 管璇悅,陳圓圓,王瑨.什么動力讓我們不斷學習(解碼·今天我們怎樣學習)[N].人民日報,2017-12-06(12).
[23] 王世偉.人工智能與圖書館的服務重塑[J].圖書與情報,2017(6):6-18.
[24] 鐘德強.基于用戶的圖書館服務質量評價方法的創始及其啟示[J].圖書情報工作,2007(3):60-62.
[25] Yoram Barzel,Levis A.Kochin,童波.羅納德·科斯:社會成本的性質是研究企業問題的關鍵[J].經濟資料譯叢,2013(4):25-35.
[26] 龍朝陽,胡燦,徐軍華.德國康斯坦丁大學融合圖書館的創新實踐及啟示[J].圖書館學研究,2018(23):90-95.
[27] 王世偉.融合圖書館初探[J].圖書與情報,2016(1):54-61.
鐘德強 男,1981年生。碩士,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用戶服務、圖書館評價、新型圖書館。
陳紅星 男,1975年生。大專學歷,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用戶服務。
(收稿日期:2022-08-06;責編:劉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