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花城小學 陳 淵
在小學教學過程中,針對科學這一學科的開展應當注重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思維、科學態度以及科學責任等科學素養為出發點。也就是說,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立足于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強化學生知識的啟蒙指導,并利用問題驅動教學方法,更好地啟發學生的科學思維,有效提升其科學素養。本文將立足問題驅動教學法,探索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中實施問題驅動教學法的具體策略。
所謂問題驅動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以問題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式。也就是說,在教學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問題,或者借助問題串的方式來進一步細化課堂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對問題展開深入分析,以實現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的教學目的。
基于問題驅動的小學科學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需要真正把握兩個重要的課堂教學理念:一是新課標的相關內容,二是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也就是說,在小學科學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要想充分發揮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所具備的作用,教師所有的教學設計都要真正做到以新課程改革標準為核心。同時,在課堂教學活動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參考相關建議以及知識建構圖,來強化問題的設計。這樣的方式有助于小學科學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模式,同時,在此基礎上更好地實現學生科學探究精神的培養。另外,在問題驅動教學模式下,任何教學活動的設計都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也就是說,教師要注重思考每一個課堂教學問題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以及認知水平,在此基礎上,注重提高問題設計的針對性,如此一來,才更有助于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實效性,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在問題驅動下,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針對問題的設計應該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首先,針對性原則。這一原則是教師應當把握的首要原則,之所以強調問題設計的針對性,主要是因為問題是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起點。只有教師在問題設計的過程中真正做到問題針對課堂教學內容、針對學生這一主體、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來展開,才更有助于確保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學習,為其今后的學習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生活性原則。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其認知發展確實經歷了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在此階段,學生的知識學習逐漸從依賴于直觀的具體運算過渡到需要一定邏輯思維的抽象運算。但是,就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的認知仍然停留在依賴具體事物進行思考和理解這一方面,缺乏良好的獨立抽象能力。所以,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基于問題驅動教學法,在小學科學教學設計過程中,真正把握生活性原則,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來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幫助學生逐步從具體運算過渡到抽象運算,提高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同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發展水平的支持和引導。如此一來,將有助于構建從生活走近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良好的核心素養。
在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除了以上兩個原則之外,還有很多可遵循的原則,如啟發性原則、層次性原則等,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更好地發揮問題驅動教學法所具備的作用。
在探索一個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在態度方面的認同感將會直接決定課堂教學實施質量以及效率。因此,基于問題驅動的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的首要環節便是注重進一步增強教師的認同感,只有確保教師對課堂教學理念產生深度認同,才更有助于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其中,實現教學質量及教學效率的提升。
以“地球的運動”為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這一概念屬于相對抽象的概念,對學生來說,在學習理解的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困難。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可能會直接為學生講解地球的運動,即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然后要求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完成知識的記憶。事實上,這種教學方法并不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及掌握,而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夠有效改善這一教學現狀。要想進一步發揮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作用,需要增強教師態度方面的認同感。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科學課程標準的深層次分析與解讀是至關重要的,這不僅是教學工作的基礎,也是確保教學思路明確、教學目標達成的關鍵。通過對課程標準的深度理解,教師可以更準確地把握課程的核心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從而設計出更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習需求的教學方案。其次,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完成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及優化,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進而不斷增強對這一課堂教學模式的認同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
在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基于問題驅動教學法來完成教學活動,其核心目標在于將傳統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具有探究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即實現教學目標的問題化。也就是說,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真正緊密結合課堂教學的實際需求,呈現不同類型的教學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以及綜合素質,進一步提高問題驅動教學的實效性。
以“植物的生長變化”為例,針對這一課時內容,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任務型問題,將問題教學與任務教學有效結合,將任務通過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更有助于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效性。
首先,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主完成植物的種植,在種植過程中,學生需要觀察其生長過程。其次,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提出相關問題,如植物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及實驗的方式,進一步探究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條件,如陽光、水分以及土壤等。再次,教師在此基礎上繼續展開提問,如植物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吸收水分和養分的?植物的光合作用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展開的?最后,在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改善植物生長環境,以更好地提高植物生長速度。
在問題設計過程中,除了設置任務型的問題之外,還可以進一步強化問題串的設計,提出一系列層次性的問題和啟發性的問題。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問題都應該指向課堂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如此才更有助于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成果,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及發展夯實基礎。
總而言之,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呈現任務型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探究,能夠更好地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逐步實現學生實踐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學質量,獲得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
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以問題情境為教學起點,積極主動地完成課堂教學導入環節的優化,不僅是一種課堂導入方式,更是實現教學改革與創新的重要路徑。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有助于展開深層次思考與探究,更好地完成理論知識的理解,以此實現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目標。
以“地球的運動”為例,在教學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便要注重結合教學內容來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以完成課堂教學內容的導入,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思考以及探究過程。例如,教師提出以下問題:“在實際生活中,大家都能看到太陽東升西落,那么哪位同學能說一說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呢?”提出問題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深層次思考,并隨機挑選幾名學生來回答。有的學生說:“通過分析能夠發現,這一現象實際上揭示了地球自轉的科學事實。”有的學生說:“這一現象進一步證明了地球是球體,因為只有球體才能這樣連續不斷地自轉。”
在學生回答完問題之后,教師繼續創設問題教學情境:“請仔細閱讀‘是天轉還是地轉’這一資料,并思考材料主要說明了什么問題,大家是否發現了這一問題?哥白尼的日心說表達了怎樣的觀點?”引導學生針對上述問題進行解答,不僅能夠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地球運動的相關知識,還有助于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幫助學生在分析問題以及解答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為其今后的學習與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在任何一門課程教學過程中,都會涉及教學重難點,需要教師特別關注并深入探究。這些重難點不僅是學科知識體系的核心,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障礙和挑戰。因此,如何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教學質量,是每位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也就是說,在問題驅動下,在小學科學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真正做到結合教學重難點,以問題為主線優化課堂教學活動,進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以“地球的公轉與四季變化”為例,本課內容的教學重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地球的公轉相關知識,深入掌握四季的形成以及五帶的產生。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活動實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借助地球儀、手電筒以及多媒體等教學工具,將問題設計貫穿教學始終。
例如,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地球公轉的示意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假設太陽直立著自轉或公轉,那么太陽的直射點會出現在哪個地方?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年中還會存在四季嗎?仔細閱讀教材中與地球五帶圖相關的內容,思考五帶的名稱與界限,其中哪一帶獲得的熱量最多?哪一帶獲得的熱量最少呢?我國大部分陸地位屬于哪一地帶?”通過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能夠發現,這一系列問題都是指向課堂教學目標,是為了突破課堂教學重難點來展開設計的。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重難點來設計問題,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明確探究方向,提升課堂教學實效。
基于問題驅動教學法,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課堂教學評價的優化作用。這種優化作用不僅體現在問題設計層面,更體現在問題的提出及引導過程中,通過有效的教學評價,教師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主動完成問題探究,從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在問題驅動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注重開展教學評價,更好地引導學生主動完成問題的探究,發揮教學評價的優化作用,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科學素養和綜合能力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光是怎樣傳播的”為例,在問題驅動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光所具備的傳播特性,并提出以下問題:“大家覺得光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傳播的呢?”其次,結合學生的具體回答情況,對這一問題展開進一步闡述。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可以繼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如“光的傳播是否需要介質?”“光的傳播速度是多少?”鼓勵學生借助實驗的方式進行解答。最后,實驗操作結束后,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驗結果展開針對性的評價,評價內容包括學生對實驗的理解、在實驗過程中掌握的操作技能,以及問題解答所具備的邏輯性等。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存在的薄弱之處,如一些學生沒有深層次理解光的折射現象。那么,針對這一情況,教師要進一步完成課堂教學方案的優化設計,為學生呈現更豐富的實驗案例,引導學生展開針對性的學習。
事實證明,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問題驅動教學方法的應用確實對強化課堂教學評價設計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為學生提供知識理解和掌握情況的反饋,還能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優化教學方法,在此基礎上更好地構建高效課堂,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因此,在未來的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繼續深入探索問題驅動教學方法的應用及其評價設計的優化策略。
總而言之,基于任務驅動的小學科學教學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思維以及科學智慧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立足于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創新教學策略,為學生知識的學習以及能力的提升提供強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