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明 盧楨龍 劉小珂
1.中鐵十二局集團市政有限公司 廣東 廣州 511458 2.重慶交通大學 重慶 400074
在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過程中,發生拱頂坍塌事故時有發生,特別是水平層狀圍巖隧道,在開挖后拱頂變形、拱腳下沉、邊墻鼓脹和洞內巖層出現局部剝落,嚴重時會造成整體坍塌,危及行車安全。因此,在水平層狀圍巖隧道施工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加強初期支護,控制圍巖變形、沉降和開裂;(2)加強洞內監控量測和超前地質預報工作;(3)采取“短進尺、弱爆破、強支護、快封閉”的施工方法,及時處理拱頂坍塌病害;本文以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第2標段梧桐山隧道為例,闡述上述觀點。
建設工程名稱: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第二標段,業主:河源市公路事務中心,設計單位: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監理單位:中咨公路工程監理咨詢有限公司,梧桐山隧道左線,正洞:ZK16+034~ZK17+874,長度:1840m;梧桐山隧道右線,正洞:K16+026~K17+854,長度:1828m;工程地點:廣東省河源市,開工時間,以監理工程師批復的開工時間為準,總工期,預計27個月,完工時間,合同范圍:國道G205線梧桐山隧道土建及相關配套工程的施工,工程質量要求:工程一次驗收合格率100%,確保全部工程質量達到國家、交通廳現行的工程質量規范和驗收標準。
梧桐山隧道小凈距隧道。左線隧道起迄里程ZK16+034~ZK17+874,長1840m,隧道最大埋深約2 5 0 m,熱水端洞門采用端墻式,埔前端洞門采用削竹式,洞內縱坡0.754%/-1.450%;右線隧道起迄里程K16+026~K17+854,長1828m,隧道最大埋深約255m,熱水端洞門采用端墻式,埔前端洞門采用削竹式,洞內縱坡0.750%/-1.450%[1]。
2.1.1 炮眼直徑
炮眼直徑的大小,直接影響到整個炮眼的鉆眼效率,炮眼總裝藥量,炸藥單耗,爆破巖塊的塊度和井壁的平整度等。
在隧洞施工中,炮眼直徑的確定主要是根據斷面尺寸、炸藥性能和鉆速等因素來確定;在明挖區進行爆破開挖時,也要考慮到周圍建筑的安全。在本工程爆破鉆孔施工中,應針對不同爆破點采用不同孔徑的鉆孔。
隧洞斷面:采用φ40 mm鉆孔,在隧洞斷面各爆破孔及臨時支護錨桿孔進行鉆孔施工。
2.1.2 炮眼深度
就鉆爆綜合工作而言,炮眼深度是影響爆破效果的主要因素。這是因為它不僅影響到每個掘進周期內各工序的工作量、工期及掘進速度,還影響到爆破效果及材料消耗。本項目擬根據不同的圍巖類型、開挖方式和爆破環境對炮眼深度進行調整,炮眼深度范圍從1.2m到3.5m。在具體的爆破施工中,根據后面設計的爆破說明所提供的參數,根據前幾次爆破效果,可以適當地增深或減小炮眼深度(同時,還需要對其他爆破參數如孔距、裝藥量等進行調整),以加快循環進度。
2.1.3 炮眼數目
炮眼數量的多少,直接關系到鑿巖工作量及爆破效果。孔數太少,大塊巖石增加,井壁外形不規則,甚至出現爆破無法進行的情況;如果孔數過多,鉆孔的工作量就會增大。如何選擇炮眼個數,主要取決于爆破斷面、巖體性質和炸藥性能。在保證爆破效果的同時,盡量減少炮眼個數,是確定炮眼個數的基本原則[2]。
2.1.4 炮眼利用率
炮眼利用率是合理選擇爆破參數的重要依據。通常用爆破全斷面炮眼利用率來定義并計算,即全斷面炮眼利用率=每周期掘進進尺/炮眼深度;
試驗結果表明:單位裝藥量、炮眼直徑、炮眼個數、炮眼數量、炮眼深度對炮眼利用率有較大影響。巷道掘進最佳炮眼利用率在0.85~0.95之間。
在本項目的設計中,由于隧洞斷面較大,炮眼利用率一般為0.7~0.9,因此,隧道爆破施工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2.1.5 炮眼布置
(1)炮眼布置要求
對于隧道爆破,除合理選擇掏槽方式和爆破參數外,為保證安全,提高爆破效率和質量,還需合理布置工作面上的炮眼。其合理的炮眼布置應能保證:
①有較高的炮眼利用率。
②先爆炸的炮眼不會破壞后爆炸的炮眼,或影響其內裝藥爆轟的穩定性。
③爆破塊度均勻,大塊率少。
④爆破后斷面和輪廓符合設計要求,壁面平整并能保持隧道圍巖本身的強度和穩定性。
(2)炮眼布置的方法和原則
工作面上各種炮眼的布置順序是:先掏槽孔,然后是周邊孔、底孔,最后是輔助孔。為了加強切割效果。鉆孔中心深度20cm,裝藥采用1級即發雷管,保證爆破效果。
①槽孔一般位于斷面中心,其位置對拋擲距離及破碎塊度均有影響。
②周邊孔,也就是靠近最外側的輪廓線,通常設置在輪廓線上。但實際施工時,應視巖石性質而定,如果巖石較硬,可以接近或布置在輪廓線上,并向外傾斜,使爆破后周邊距設計輪廓線約100mm;如果巖體比較軟,可以離開等高線100-200mm左右,這樣爆破周圍就不會出現欠挖或過挖過多的情況。
③為了保證開挖面周圍不發生或較小的破壞,爆破時按照光面爆破的要求,各孔間距一致,使孔底落在同一平面內。
④挖槽孔及周邊孔布置完畢后,再進行輔助眼的布置。輔助眼由炮孔空腔作為自由面,分層布置,按斷面尺寸及形狀確定最小抗力及相鄰系數[3]。
(1)初噴混凝土后,應及時施作錨桿,錨桿應加墊板。巖石巷道拱部系統錨桿須設置排氣裝置,并采取沿錨桿孔注漿的施工技術;根據設計要求,對黃土隧道系統錨桿進行選型。
(2)鋼筋網采用H P B 2 3 5 鋼φ 8 制成,網孔尺寸20cm×20cm,搭接長度為1-2個網孔,網片之間采用焊接連接。
(3)鋼筋網應沿噴射面起伏鋪設,間距不超過3cm,鋼筋網應與錨桿和鋼結構牢固連接,鋼筋保護層不少于4cm。
(1)安裝拱起構件的工序為:放樣決定鋼結構基礎位置,施做定位錨,架設鋼結構,布置縱向加勁肋。
(2)墻體構件的安裝工序為:在墻腳鋪設槽道墊板→安裝定位錨桿→在相應的拱體內安裝墻體鋼構件→布置縱向鋼筋。拱與墻之間的鋼結構單元宜采用栓接方法。
(3)加強鋼框架拱(墻)腳鎖腳錨桿(管)的施工,在每一級鋼框架的拱(墻)腳以上30 cm的位置,按下傾角30°,在鋼框架的兩側邊緣,打4根以上鎖腳錨(管),鎖腳錨桿(管)與鋼架牢固焊接,鎖腳錨桿直徑不小于22mm,鎖腳錨桿直徑不小于42mm,長度不小于3.5m,以控制地基變形。
根據梧桐山隧道水平層狀圍巖隧道的地質條件和施工中發現的問題,為確保隧道開挖和初期支護順利完成,在開挖前對圍巖進行超前支護是非常必要的。超前支護是指在隧道開挖之前,為防止或減輕圍巖失穩坍塌,采取一定的措施,對巖層進行加固并進行預支護。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或減輕圍巖變形過大,為隧道開挖提供安全保障。根據梧桐山隧道地質條件和施工經驗,超前支護主要采用長管棚支護和小導管預加固法。在梧桐山隧道施工中,主要采用長管棚和小導管預加固法進行超前支護,其具體參數如下:
長管棚的直徑為φ108 mm;小導管直徑為φ50 mm;超前支護的長度為40~80m。在施工中,如遇較大斷層破碎帶、巖層軟弱帶、軟弱夾層等不良地質情況時,為確保施工安全,必須采用超前錨桿或超前小導管等預支護措施[4]。
注漿小導管是將注漿材料按一定的工藝要求制成管狀,利用注漿泵將漿液注入圍巖空隙,并向周圍擴散,通過漿液在圍巖與管壁之間形成一個加固層,使圍巖得以加固并起到止水的作用。
超前小導管是在巖層中鉆出一排直徑為φ50的小導管,再向四周鉆出一排直徑為φ108的小導管,形成一個環形空間。小導管內采用水泥砂漿填充。其作用:一是增大了圍巖與管棚的接觸面積;二是使圍巖形成一個整體;三是提高了圍巖的自穩能力。
在水平層狀圍巖中,水平層狀圍巖受力狀態類似于單向板,各層巖層受力較均勻,在隧道開挖過程中,隨著開挖高度的增加,巖層受力逐漸改變,應力重分布的規律為先變大再變小。本項目在隧道開挖過程中采用了“短進尺、多循環”的施工方法。“短進尺”是指每循環開挖長度控制在2.0m以內,“多循環”是指根據隧道斷面大小,采用上、下臺階交替作業的方式進行循環掘進。在本項目中,上臺階開挖采用氣腿式鑿巖機鉆眼,使用3~4臺氣腿式鑿巖機鉆眼,弱爆破,或人工配合機械開挖,下臺階開挖采用人工配合機械開挖,每循環進尺按照設計鋼架的間距確定。除此之外,在本工程項目中,上臺階開挖作業高度為一般控制2.0m左右,使用3~4臺氣腿式鑿巖機鉆眼,弱爆破,或人工配合機械開挖,每循環進尺按照設計鋼架的間距確定。下臺階開挖一次到仰拱,也使用3~4臺氣腿式鑿巖機鉆眼,弱爆破,或人工配合機械開挖,每循環進尺控制按照設計鋼架的間距確定。初支及時成環。
在水平層狀圍巖中,圍巖的整體強度差異較大,在隧道開挖過程中,若每循環開挖進尺過快,容易造成拱頂沉降、拱腰下沉及拱頂塌方等情況;若每循環開挖進尺過慢,則不利于控制拱頂塌方。因此,在進行隧道開挖時,應根據圍巖情況進行分級開挖,并對每循環進尺進行嚴格控制,并應根據隧道拱頂坍塌風險大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安全步距。
(1)對于Ⅰ級圍巖段或淺埋偏壓段的隧道,在進行下行線開挖時,應采用“短進尺、弱爆破、強支護”的原則進行開挖,即保證拱頂沉降和拱腰下沉不大于1 cm/d(天);根據現場地質情況和支護結構情況確定隧道仰拱開挖寬度。(2)對于Ⅱ級圍巖段的隧道,在進行下行線開挖時,應采用“弱爆破、強支護”的原則進行開挖,即保證拱頂沉降和拱腰下沉不大于1 cm/d (天);在拱部區域可進行超前支護,在下行線開挖完成后,及時對上行線的仰拱進行封閉,保證拱部不產生坍塌[5]。
為確保隧道施工中的通信與信息保障,在隧道掌子面施工前應按照隧道施工標準化的要求,將無線通訊系統、電話系統、電視監控系統、計算機網絡系統等配套通信與信息設備進行安裝,并按照計劃進行試驗和試運行。在隧道施工過程中應按照已建立的通訊與信息保障系統,確保設備運行正常。隧道內應配備一名專職通信值班員,負責對本工程的通信與信息保障系統進行管理和維護,及時檢查和更換設備,確保通信暢通。并且為提高通訊與信息保障效率,在梧桐山隧道采用光纜與隧道內現有通訊網絡相連接,以提高通訊信號傳輸速度和效率。
(1)根據《公路橋梁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風險評估制度與指南》,梧桐山隧道工程采用的超前地質預報技術、監控量測技術和信息化施工技術,是基于隧道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地質異常變化而預先編制的施工預案。當隧道出現地質異常變化時,應及時補充或更新該預案。
(2)針對水平層狀圍巖隧道預防拱頂坍塌施工中出現的風險問題,可提前編制水平層狀圍巖隧道預防拱頂坍塌施工應急預案,并結合超前地質預報技術、監控量測技術和信息化施工技術等,制定相應的應急響應措施,以保障隧道在出現風險問題時能及時響應和開展救援工作。
(3)針對水平層狀圍巖隧道預防拱頂坍塌施工中出現的風險問題,應按“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建立隧道施工安全風險評估制度。通過對隧道施工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全面、系統和準確的評估,制定風險應對措施,并對施工安全風險進行控制和管理。
(4)根據水平層狀圍巖隧道預防拱頂坍塌施工中出現的風險問題,應制定相應的應急支援措施。例如,當隧道發生突泥、突水、瓦斯爆炸、塌方、落石等災害時,應立即停止施工作業,組織人員進行緊急疏散,同時向上級報告有關情況。當發現可能發生安全事故時,應立即采取相應措施,防止事故擴大。
總而言之,水平層狀圍巖隧道拱頂坍塌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僅涉及到地質條件,還涉及到施工方法和工藝等多方面問題。如果在施工中不能嚴格按照設計要求進行施工,就容易引起拱頂坍塌。因此,在水平層狀圍巖隧道施工中,必須對可能發生拱頂坍塌的不良地質進行詳細分析,采取切實有效的預防措施,才能保證隧道施工安全和質量。在水平層狀圍巖隧道施工中,初期支護和仰拱是施工的重點和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