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



氤氳的霧氣將峨眉深山詩化成空靈的意趣:“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边B綿起伏的山脈,翻越一個山頭就是別樣的一幅景致。進入峨眉萬年寺山門,寧靜而莊嚴的場景,身和心都被深深滋養(yǎng)凈化,雨細細落在青苔上,一朵花安靜地躺在臺階上。感受著王維“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的意境,山霧四起衣服微潤,每一口呼吸都被霧氣沁潤著。
霧中萬年寺的無梁磚殿映入眼簾,內(nèi)心瞬間為之振動。有別于傳統(tǒng)殿堂的建筑群,磚殿全由磚建成,建筑已有四百多二十多年的歷史,磚殿里有一尊傳承千年莊重肅穆的普賢騎象銅像,講述了萬年寺作為普賢道場的中心和皇家寺院的重要地位。作為峨眉山開山第一座成規(guī)模的寺院,萬年寺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了。
2024年初,下了一場十六年以來最大的雪,寺院的建筑更顯靜謐古意。最美的是快雪時晴,山色潔白,踏雪尋梅,微風合香?;秀遍g,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而此刻茶園里被大雪深深覆蓋著。千年前就有唐詩贊譽峨眉山茶:“峨嵋多草藥,茶尤好,異于天下”,這個好在今天依舊存續(xù)著,歷史記載,唐代任萬年寺主持的昌福禪師就已開始種茶制茶,一直傳承至今。
寺院現(xiàn)有一部分茶園種在寺院僧寮旁,是老品種的老川茶,處于海拔一千米左右森林中,此處常年云霧繚繞,松鼠和猴子是這片森林的精靈。茶園旁邊的地還種著一些時令蔬菜,師父們遵從禪宗祖訓,農(nóng)禪并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堂上坐禪,平常也會一同出坡勞作,按照自然農(nóng)法管理茶園,不打農(nóng)藥,不施化肥,人工除草。以枯枝、果皮、蔬菜根葉制作堆肥用作土壤的肥料,致力于保證土壤和過去禪師種茶的土壤一樣,有時候也會用山上菜籽油的油枯作為肥料。茶園在秋天會修剪一下休養(yǎng),方便下一輪采摘,其余就不過多干預。每年冬天山上照例會有一兩場雪,也就不會有病蟲害的困擾;而在夏天,這片茶園還會聽到峨眉山特有的彈琴蛙的響亮聲響。
萬年寺的下院九龍坪,海拔有一千一百米,此處人煙稀少,卻有上百顆高大茶樹。樹高接近兩米三四,樹形近似武夷山百年老叢水仙,皆散落種植,四周多有巖石。老茶樹處于荒野狀態(tài),一看就知道這是古老的川茶種,樹干蒼勁有力,多覆蓋有青苔,這片茶園偶爾還會有極其美麗的白狐來。穿過茶樹林對山瀑布落下,如在仙境。據(jù)老一輩的原住民介紹,在他們出生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這些茶樹了,也算是峨眉山留存下來珍貴的老茶樹了。這片荒野茶的成品,有清正之味和獨特的山野韻。
根據(jù)老一輩僧人的傳承,萬年寺茶園的茶,師父們會在春天做~些單芽的竹葉青,也用一芽一葉的原料做一些炒青茶,也就是毛峰,不過師父們會更習慣叫“素茶”。自然天成的茶量不多,做出來的成品茶自然少。這些茶,多用于禪堂打坐時飲用,少量會結(jié)緣于有緣之士。
作為峨眉高山茶的名片竹葉青,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創(chuàng)制的名茶。這款茶跟萬年寺有著奇妙的緣分,1964年春天,陳毅元帥一行人到萬年寺歇息時,接待陳毅元帥的茶,是峨眉山永壽大和尚的師父勝忠老和尚親自做的茶。那個時候沒有冰箱,為了保留茶的清香和鮮度,用的是保溫瓶存放,并以石蠟封口。陳毅元帥一喝贊不絕口,在老和尚請求下,為這款清香味醇、形似竹葉的綠茶取名為竹葉青。
山上常年寒冷潮濕加上吃素靜坐,師父們也喜歡喝巖茶和老一點的普洱,或者紅茶類溫性的茶。在春尾請來當?shù)氐淖霾韪呤?,師父們學著做些紅茶。用兩種方法制作紅茶,一種是茶葉發(fā)酵完成后直接烘干,一種是茶葉會過一下紅鍋再用焙籠烘干。高山上的鮮葉內(nèi)質(zhì)豐富,也會嘗試發(fā)酵程度低一點,保留更多花香的紅茶,最后都會用炭火焙干。在這里,林間有花,花和茶樹一同呼吸,似乎花香就化到了茶湯里;山間霧露,是天地的精華,細膩甘甜的茶湯是它最詩意的表達。
2022年中秋,師父們在古白水池邊,布上幾桌雅致茶席,點上擺好的中秋吉祥的酥油燈,飲茶賞月。茶過一巡,月亮卻遲遲不現(xiàn)身,當家?guī)熉时姵b,云慢慢散開,唱誦聲一落,一輪明月當空,朗朗照人。白水池正是當年李白聽僧人廣浚彈琴的地方: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水中月影寂靜無聲,歷代禪師坐在池邊感受這月色清明,天地間萬物靜觀皆自得。而這樣的光景,宗教的靜穆和生命的真實體驗的美,相互契合,彼此輝映。時光柔軟緩緩行茶,一杯山月輕盈如風,“清凈無染,完美無瑕,我們的真本性就像這輪明月”。
2023年春天,萬盞明燈亮時,燭火明滅之間,暗香浮動,疏影橫斜。師父泡一壺素茶,點綴兩朵初放的綠梅,兩種春天的氣息交織在一起,仿佛把春日的美好都融會在身心里了。茶湯包含青苔、森林、花香,山霧清冽之氣,嫩香鮮甜,全部都是它本真的味道。品飲的每個瞬間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剎那都該被我們所重視和細細品味。一場屬于萬年寺的花宴茶事,就這樣在月色里輕輕落下。
等到秋天,日出是極其靜寂而清明的時刻。趁著游人未入寺院,師父在滿樹桂花香中等待秋日第—縷陽光落入茶席,光影在宣紙上移動,橙黃的花朵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散發(fā)著細膩入微的甜香。桂花香落入了湯中,一群飛鳥掠過磚殿,浮翠流丹,日月同輝,山風輕起,秋日的靜美在那句“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中相應。制茶師父們還會趁著這個時候做一些桂花紅茶,以便過年的時候飲用。
當看到菩提堂前的千年銀杏黃時,寺院邀請了古琴家鄧麗珠一同舉辦內(nèi)部僧人的小雅集,用的是萬年甘露,也就是寺院自己的山泉水,清澈甘洌。茶會未預設(shè)琴曲,現(xiàn)場密議五個題目,鄧老師抽取題目,用即興彈奏心中所理解。曲罷后,大家暢言心中感受,以近題目者為知音,有趣的是,每個人的答案并不相同,山中夜色,林中清風,一盞一茶,都做供養(yǎng)。
責任編輯/楊巍 美術(shù)編輯/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