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萍
(煙臺市昆崳山林場,山東 煙臺市 264112)
在檔案保管過程中,霉菌的侵襲成為影響紙質檔案長期保存的一大難題。近年來,隨著檔案數量的增長和環境條件的變化,紙質檔案霉變的現象日益突出,不僅導致檔案材料物理結構受損、字跡模糊,而且有可能釋放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霉菌毒素,對檔案管理人員和使用者的安全構成潛在威脅[1]。因此,了解和研究霉菌對檔案破壞的本質規律,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防治體系對今后的檔案保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曲霉是一類廣泛的絲狀真菌,包含眾多亞種,如黑曲霉、白曲霉、黃曲霉等。曲霉菌絲體內含有橫膈膜,呈多細胞結構,菌落形態多樣,顏色各異,如黑色、黃色、白色、棕色或綠色等。曲霉因其強大的纖維素、木質素和淀粉分解能力,對紙質檔案的破壞尤為顯著。曲霉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能快速分解檔案紙張中的纖維素,破壞紙張的物理結構,使其變得脆弱,顏色發生變化,甚至導致字跡模糊不清,大大降低了檔案的保存質量和使用價值。
青霉屬同樣屬于多細胞絲狀真菌,其孢子穗形態類似掃帚狀,常見顏色為藍綠色。青霉菌在紙質檔案上生長時,能夠增加紙張的酸度,比如草酸青霉會在侵蝕檔案幾個月后,使紙張分離出濃度較高的草酸,進而誘發紙張的水解反應,表現為紙張變黃、脆化。另外,青霉菌的生長繁殖也會在其菌落周圍形成明顯色斑,影響檔案的視覺效果和閱讀性。
根霉,通常被認為是單細胞真菌。其在生長過程中,營養菌絲體會向四周蔓延,并在接觸到紙張等基質時形成類似假根的結構,以此吸收養分。根霉擅長分解淀粉、木質素和膠黏劑等物質,其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有機酸能加速紙質檔案纖維素的水解,從而破壞檔案的紙張質地和機械強度,長期積累下來,會使檔案逐漸劣化。
毛霉在外形上與根霉相似,但不具備假根結構,菌絲則有分隔。毛霉傾向于在紙質檔案的封面、裝裱材料以及膠片等處生長,對這些部分造成損害。毛霉的生長不僅直接影響檔案的外觀完整性,其代謝產物也可能對紙質材料進行分解,加速檔案老化。
木霉屬于一種真菌界中的特殊類別,其菌落起初呈現白色,隨后中心部分會產生綠色孢子,最終整個菌落變為綠色。木霉在高溫、高濕、通風不良和酸性環境下特別容易滋生,繁殖速度極快,且具有強烈的纖維素分解能力,能夠分泌出高度活性的纖維素酶,對紙質檔案的纖維素破壞極為強烈,同時搶占紙張養分和生存空間,極大地加速了紙質檔案的惡化進程。
霉菌對紙質檔案的危害原理主要包括兩方面:物理性破壞和化學性破壞。一方面物理性破壞。霉菌在紙質檔案上生長的過程中,菌絲深入紙張纖維內部,猶如蛀蟲般吞噬紙張的有機成分,諸如纖維素、木質素和淀粉等。這些霉菌菌絲的侵入和擴張會破壞紙張原有的纖維結構,降低紙張的機械強度和耐久性。與此同時,霉菌形成的菌落和孢子會在紙面上形成肉眼可見的霉斑,遮蓋或淡化原有文字和圖像信息,嚴重影響檔案的可讀性和完整性。二是化學性破壞。霉菌能夠分泌纖維素酶,該酶能夠催化纖維素的水解反應,使得紙張的纖維素逐漸轉化為簡單糖類。例如,綠色木霉等強效纖維素分解霉菌可以在短短數月內使紙張纖維遭受重大損失,最高可達60%的破壞率。另外,霉菌在代謝過程中生成的有機酸,如乙酸、丙酸和丁酸等,可導致紙張酸度升高,加速紙張的酸性水解反應。例如,青霉菌在侵蝕紙張時,釋放草酸,使紙張pH 值大幅下降,進而促使紙張變黃、脆化,嚴重縮短紙質檔案的壽命。與此同時,霉菌在生長繁殖期間釋放的孢子和代謝產物,不僅直接損傷紙張材料,還會造成檔案庫房環境的污染,增加空氣中霉菌孢子的密度,為紙質檔案的二次感染創造了有利條件。
3.1.1 氣相法殺滅霉菌
氣相法主要是利用揮發性防霉劑的特性,將其放置在檔案存儲環境中,使其緩慢釋放有效成分,從而達到抑制或殺滅空氣及檔案材料表面霉菌的效果。常見的氣相防霉劑包括對羥基苯甲醚、鄰苯二甲醛等,它們能夠在密閉空間中形成穩定的防霉氣體層,有效阻止霉菌生長繁殖。
3.1.2 輻射殺菌
輻射殺菌主要包括紫外線殺菌和電離輻射殺菌兩種方式。紫外線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可以破壞微生物細胞的DNA 結構,抑制其生長;而電離輻射則通過高能粒子轟擊霉菌細胞,導致其遺傳物質斷裂,喪失活性。然而,在實際應用中,這兩種方法需要嚴格控制劑量,以防對檔案本身產生不可逆的損害。
3.1.3 化學藥劑消毒法
采用甲醛、環氧乙烷等化學制劑進行熏蒸或浸泡消毒,是傳統且有效的防霉手段。甲醛可通過與霉菌蛋白發生交聯反應,破壞其生理功能;環氧乙烷則因其良好的滲透性和較強的滅菌能力,適用于不耐高溫濕熱處理的紙質檔案。但這類方法可能存在殘留物影響人體健康和檔案長期保存的問題,故在實施前需謹慎評估,并確保安全有效清除殘留。
3.1.4 真空充氮滅菌
真空充氮滅菌是一種無損型滅菌技術,通過抽真空使檔案內的氧氣濃度大幅度降低,然后注入氮氣,創造一個厭氧環境,有效地抑制需氧霉菌的生長。此法尤其適合對珍貴檔案進行處理,因為它不會像化學試劑那樣留下潛在的腐蝕性殘余物。
3.1.5 微波滅菌法
微波滅菌法利用微波能快速高效地加熱檔案材料,當微波能量被霉菌吸收后,迅速在其體內積累熱量,達到殺滅霉菌的目的。這種非接觸式的加熱方式有助于減少對紙質檔案物理結構的影響,但需要精確控制微波功率和時間,防止過熱導致檔案受損。
3.1.6 臭氧滅霉法
臭氧滅霉是利用臭氧的強氧化性,破壞霉菌細胞膜以及內部的酶系統,導致霉菌死亡。臭氧作為一種強氧化劑,能夠迅速還原成無害的氧氣,因此在滅菌完成后不存在有害殘留問題。不過,臭氧對某些檔案材料可能存在輕微氧化風險,故操作時需遵循適當的安全標準和程序。
對于已經出現霉斑的紙質檔案,通常首先采用“干掃”的方法進行初步清理。這要求在適宜的溫濕度環境下(一般相對濕度低于50%,溫度適中),使用柔軟的毛刷、吸塵器或專用除霉筆等工具,輕輕地逐頁清除霉斑和孢子,盡量減少對檔案原件的機械磨損。同時,操作人員需穿戴防護裝備,避免吸入霉菌孢子。
注意的是,在選擇以上所述的多種方法中,具體選擇進行防治,都要視檔案的具體情況、重要程度以及可用資源等因素綜合考慮。在實施任何滅菌或清理操作之前,務必做好實驗驗證和風險評估,確保在最大程度上保護檔案的安全與完整。同時,結合先進的檔案保管設施建設和嚴格的環境調控管理,實現紙質檔案長久、安全的保存。
4.1.1 檔案制成材料提供霉菌營養源
紙質檔案制成材料的成分,如纖維素、木質素、淀粉、蛋白質以及在制作和修復過程中使用的糨糊、涂料等,均為霉菌提供了豐富的營養來源。霉菌能夠通過其特有的酶系分解這些有機物質,獲得必要的碳源、氮源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從而在檔案材料上順利生長繁殖。因此,檔案材料本身的成分決定了其對霉菌生長的親和性,也間接影響了霉菌對檔案的侵害程度。
4.1.2 檔案庫房溫濕度的影響
溫濕度是決定霉菌能否在檔案材料上生長繁殖的關鍵因素。霉菌的最佳生長溫度通常在20 ~ 30℃之間,而相對濕度在80% ~ 90%時最為活躍。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檔案材料中的水分含量增加,有利于霉菌孢子的萌發和菌絲的生長。反之,低溫低濕可以有效抑制霉菌的活動,但過于干燥的環境也可能對檔案材料造成物理性損傷。
4.1.3 酸堿度對霉菌生長的影響
霉菌的生長與環境的酸堿度有著密切關聯。多數霉菌適宜在微酸性至中性的環境中生長,pH 值大約在5.0 ~ 6.0 之間。紙質檔案在長時間存儲過程中,由于紙張本身的酸化或霉菌代謝產生的有機酸,導致檔案周邊環境酸度上升,從而更加利于霉菌生長。
4.1.4 庫房管理不善加劇霉菌發生
庫房管理質量直接影響到檔案霉變的發生概率。其中包括:庫房清潔度不高,塵埃中含有大量的霉菌孢子,隨空氣流動擴散至檔案表面;通風換氣不當,未能有效排除庫房內的濕氣和霉菌孢子;檔案入庫前未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導致霉菌隨新入庫檔案一起帶入;庫房溫度和濕度控制系統失效,不能實時監控和調節溫濕度參數;以及工作人員對檔案保護知識的缺乏,未按照規范操作,無意間為霉菌提供滋生的條件。
4.2.1 加強庫房密封與防塵管理
為有效預防霉菌對紙質檔案的侵害,首要任務是對檔案庫房進行全面的密封與防塵管理[2]。通過改善庫房建筑結構,確保墻體、門窗和地面等部位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防止外部濕氣、塵埃和霉菌孢子進入庫房內部。同時,定期進行庫房內外環境的清潔工作,減少空氣中懸浮的霉菌孢子數量,采用專業設備進行空氣凈化和除濕,以降低霉菌生長的可能性。
4.2.2 過濾庫房空氣,減少霉菌孢子傳播
安裝高效的空氣過濾系統,捕捉和去除空氣中攜帶的霉菌孢子,確保庫房內空氣質量優良[3]。采用高效過濾器或其他合適的過濾媒介,過濾掉空氣中的塵埃顆粒,攔截大部分霉菌孢子,減少其在檔案材料上定植的機會。
4.2.3 控制溫濕度與酸堿度在適宜范圍內
嚴格按照檔案保管的標準,將庫房內的溫度維持在14 ~ 24℃之間,相對濕度控制在50% ~ 60%的理想區間,以限制霉菌生長所需的必要條件。同時,監測并調整檔案庫房的酸堿度,維持一個不利于霉菌繁殖的中性或微堿性環境。
4.2.4 定期檢查檔案狀況,及時處理霉變跡象
建立健全檔案定期檢查制度,及時發現檔案是否出現霉斑、異味等霉變跡象。一旦發現霉變,立即進行隔離,并采取相應滅菌措施予以處理,防止霉菌進一步擴散。同時,對易受潮、易發霉的檔案進行重點監護,確保盡早發現問題,及時采取行動。
4.2.5 合理使用安全高效的防霉劑
選用經過認證的安全、無害、高效的防霉劑,可在檔案入庫前對其進行噴灑處理,或在檔案存放容器、包裝材料中加入防霉片、防霉卡等,持續發揮防霉作用。使用防霉劑時需兼顧其對檔案材料的安全性,避免對紙張、字跡造成傷害,同時也應考慮防霉劑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
4.2.6 提升檔案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與防霉意識加強檔案管理人員的專業培訓,使其熟悉檔案霉變的原因、危害以及預防措施,樹立起檔案防霉工作的責任意識。定期舉辦檔案保護與防霉技術的研討和培訓活動,確保每一位工作人員都能熟練掌握正確的檔案存取、檢查、維護和應急處理方法,共同構建嚴密的檔案防霉防線。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解決紙質檔案霉變問題需要系統的防治策略和嚴謹的操作流程,既注重科學技術的應用,又要關注人文關懷與環境保護,確保在有效防控霉菌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檔案的歷史價值和實體完整性,為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今后,檔案保護領域還需進一步深化基礎研究,創新防霉技術,完善標準化管理,以應對日益復雜的檔案保護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