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思晗
全面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廣泛動員婦女,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淮北抗日根據地橫跨豫皖蘇魯四省,處于日寇占據的徐州、蚌埠、淮陰三大軍事重鎮之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在淮北抗日根據地,邊區行署開展廣泛的婦女工作,婦救會則是開展婦女運動的主要機構。
在淮北蘇皖邊區開辟階段,主要由部隊派女同志在駐地附近進行抗日宣傳動員工作,在城鄉分別組織了“婦女抗敵后援會”和村婦救會。1940 年6 月淮北蘇皖邊區黨委召開了婦女干部擴大會議,成立了蘇皖邊區婦女工作委員會,并決定成立各級婦救會組織,淮泗、泗南、泗縣等地區先后成立了縣婦救會。
1941 年9 月,淮北的泗南、泗東、泗宿、泗五靈鳳等地,“8 個區、18 個鄉、75 個保中有婦救組織,共計有380 個小組,10963 個會員,212 個黨員”[1]。1941 年9 月7 日,淮北蘇皖邊區婦女工作委員會成立,楊云芝、朱霞、江成之、高錦云、徐勉等人負責其主要工作。在成立最初的兩個月里工作計劃主要包括宣傳教育及組織工作:在《人民通訊》中開辟婦女專欄;要求“凡有農救會的地區一定要建立起婦救會,凡有黨組織的地區,總支以上立婦女部,凡有分支地方,建立婦女小組;婦救會的會員數計劃發展至3萬。”
1944 年10 月,淮北路東區共組織起30 萬左右的婦女,占全婦救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五,“發展婦救會員338883 個,女民兵12851 人。完全普遍有婦救會員的共有58 區、428鄉。”婦救會在淮北抗日根據地創建、發展,逐步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淮北抗日根據地婦女工作的主要組織形式。
淮北抗日根據地婦救會自成立之日起,就號召廣大婦女擁軍支前,優待抗屬。婦救會經常給前線軍人制作棉被和衣服,據統計1941 年淮北直屬區婦救會給新四軍做了棉軍裝5438 套,棉背心1500 件,被子160 條,鞋子350 雙,洗衣480 套。除此之外,淮北婦女還鼓勵自己的親人上戰場英勇殺敵。如泗南縣劉臺子剛過門的新娘子,送新郎劉發年參軍,路上對丈夫說:“你放心的去吧,俺在家孝順公婆,積極生產,你走得再遠,俺也等你。”還有一些女同志站在了武裝斗爭的前列,直接拿起槍和敵人戰斗。1942 年2 月1 日的淮海報載文表揚了抗日女英雄馮大娘,“馮大媽積極參加抗日保家,終日奔走,槍不下肩,被該莊民眾奉為自衛領袖,凡知者莫不嘖嘖贊為抗日女英雄。”在群眾性擴軍運動開展的同時,民兵隊伍也得到了迅速發展,農村女青年紛紛報名參加民兵隊伍。據淮北抗日根據地婦救會的統計,蘇皖邊區的泗水、淮安、東海等地女民兵達兩千多人,她們站崗、查哨,和男民兵一起破擊公路、橋梁,運用破擊戰、麻雀戰等作戰方法,配合主力作戰,成為保衛根據地、進行大反攻的重要力量。此外,為了使前線戰士安心作戰,婦救會在后方盡心地照顧他們的家人。在婦救會的號召動員下,各地婦女積極優待抗屬,“每年春節要發動會員,組織婦女拜年隊,替抗屬小孩作鞋一雙,募捐糧草蔬菜等慰勞品。”在農忙季節,婦救會組織婦女幫助抗屬完成播種、收割等農活。由此既解決了抗屬的生活困難,又使前線的軍人能安心作戰,從而起到支援抗戰的作用。
淮北地區婦女由于長期受到封建勢力的壓制,婦女文化落后,“讀書識字婦女在文化較發達的淮寶、淮泗亦很少,其他的地區更是鳳毛麟角。”為解決淮北抗日根據地婦女的文盲狀況,淮北邊區行署和婦救會高度重視婦女的文化教育。1941 年《淮北蘇皖邊區婦工會兩月工作計劃》提到,“編選農村婦女教材;開設婦女識字班,成立識字小組”。淮北行署要求冬學以抗戰常識、民主簡義、反掃蕩需知為教學內容,每日上課兩小時,每個學員須日識三字和懂一個道理。1942 年開始,淮海區各縣成立了冬學指導委員會,以農村小學為基地,普遍辦起冬學和識字班,“泗縣徐老莊小學一次就組織244 個姐妹團員入學。”婦救會組織還有針對性地對淮北抗日根據地婦女進行宣傳教育,注意“見人對湯”。如對老年人多談正經道理,講蘇聯婦女的團結;對青年婦女則多談將來革命成功后可以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等。婦女干部采用家庭訪問與婦女座談會來接近婦女群眾,很受婦女的歡迎。“俺們都是莊稼人,不識字,懂得道理少,全憑陳同志領著,二區的婦女們可都明白幫新四軍打日本[2]”。在婦救會的宣傳動員下,根據地的婦女學習了文化知識,改變了自身愚昧落后的狀態。
抗戰爆發后,由于大批青壯年男子參軍作戰,使得淮北抗日根據地勞動力人數稀少,生產停滯不前,無法滿足對前線的供給。為此,婦救會把動員廣大婦女參加生產作為重要任務,使婦女能夠認識到參加生產的重要性。婦救會干部采用一系列動員策略和方法,如“以上層婦女、老年婦女作為婦女動員的突破口、以召開紡織勞動英雄大會”等方式,推選并獎勵女勞動模范,使其他婦女親眼看到參加生產帶來的利益,自覺加入到生產活動中來。婦救會還組織婦女學習耕田,打破了“男耕女織”的老習慣,成為根據地的佳話。泗陽縣婦救會組織王集、劉集兩個區的耕田女能手到縣委召開的擴大會駐地表演。到1948 年底,這個縣已有959 名婦女學會耕地, 有737 人學會濾種, 成為農田主要勞動力的婦女達到8079 人,婦女真的成為了農業生產上的主力軍[3]。此外,在婦救會的組織和推動下,淮北抗日根據地開展了婦女紡織運動,從1943 年10 月到1944年5 月,8 個基本中心縣共發展紡車29020 架,內有政府貸車子3242 架,由生產救災委員會發給難民435 架,群眾自打車子25335 架。在婦救會的領導下,婦女們勇敢爭取自己的權益,部分婦女已經養成了良好的勞動習慣,除草、下種、收割等農活技術逐漸熟練。廣大婦女參加生產勞動改善了軍民的生活,打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為堅持敵后抗戰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淮北抗日根據地的婦女由于過去深受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影響,身心遭受巨大的損害,婦女的切身痛苦主要體現在“婚姻的不自由、家庭的奴役壓迫”。結合她們的痛苦,總結出其具體要求,即“解除家庭的壓迫,如買賣婚姻、虐待打罵壓制等”“解除她們身體上的痛苦同束縛,如剪發、放足等”。
1942 年,淮北蘇皖邊區政府條例規定:“確定男女平權,提高婦女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之地位。保護女工、農奴、兒童蓄婢,禁止虐待童養媳,廢除買賣婚姻,實行雙方自愿的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4]。與此同時,淮北抗日根據地婦救會積極推動婦女開展反纏足運動,廣大婦女獲得了身體上的解放,從老年到幼童,婦女從此不再遭受到纏足帶來的巨大痛苦。在召開婦女大會時,“會場上又起了一陣騷動,老太太痛悔五六十年前不該纏腳。大嫂子看著自己水蘿卜似的小腳發著愁。唯獨年輕的小媳婦,小姑娘們歡歡喜喜地談著,以后再也不受纏腳的痛苦了”。在邊區政府和婦救會的努力下,根據地婦女掙脫封建禮教的枷鎖,開始追求自我解放。
淮北抗日根據地婦救會自成立之日起,便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根據地的婦女謀求解放。婦救會把淮北抗日根據地的廣大婦女宣傳動員起來,組織婦女發展生產提高了廣大婦女在家庭和社會上的經濟地位;冬學運動的興起保障了婦女的受教育權,使她們不再愚昧無知。淮北抗日根據地婦救會是以女工農婦為骨干的民主統一戰線性質的婦女工作團體。婦救會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采用靈活多樣且符合婦女群眾特點的方式對根據地廣大婦女進行宣傳動員,以抗戰救國為中心任務,始終堅持為婦女服務,宣傳動員婦女擁軍支前、勞動生產等,為抗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