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勝花
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導,以具體教學實例為載體,探究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的設計策略和意義。
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以單元主題為中心,整合聽、說、讀、寫各項技能的教學內容,確保語言學習的連貫性和實用性。以“Family Life”單元為例,教師首先要確立單元目標:①語言技能:掌握描述家庭成員、家庭日常活動、家庭傳統等方面的詞匯和句型。②文化意識: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結構和生活習慣,增進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③思維能力:培養對比分析能力,通過比較不同家庭的生活方式,激發批判性思維。④學習能力:通過小組合作、項目式學習,提升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能力。
其次開展情境與活動設計:①聽力理解:播放不同家庭日常生活的小片段音頻或視頻,如早晨起床準備上學/工作、周末家庭聚會等,讓學生總結每個家庭的日常活動,并討論其中的文化差異。②口語交流:設定“我家的一天”主題,學生兩兩一組,一人扮演家庭成員介紹一天的生活,另一人扮演訪問者提問,練習使用家庭生活相關的詞匯和句型進行對話。③閱讀理解:選取不同文化背景下家庭的故事或短文,如《我家的感恩節》《中國春節的家庭團聚》等,引導學生討論家庭傳統和慶祝方式的異同。④寫作練習:要求學生寫一篇關于“我理想中的家庭日”的短文,描述希望與家人一起進行的活動及其原因,鼓勵創意表達和情感共鳴。
通過上述策略,“Family Life”這一單元的學習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更能促進其在全球化視角下對家庭文化多樣性的理解和尊重,以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
教師要結合單元內容,融入相關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如節日、習俗、故事等,幫助學生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以“Chinese festivals”為例分析,首先,進行目標設定:①語言技能:掌握描述中國傳統節日的詞匯、句型及文化特定表達。②文化意識:深入了解中國節日的歷史淵源、傳統習俗、食物、象征意義,以及它們在中國社會和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③跨文化交際:比較中西方節日的異同,增強學生的全球視野,培養尊重和欣賞不同文化的能力。④批判性思維:通過分析節日文化背后的社會、歷史因素,促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文化敏感度。
其次,進行教學活動設計:①節日背景介紹,利用多媒體資源,如紀錄片片段、專家講座,介紹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主要節日的起源、傳說故事、傳統習俗。教師設置互動問答: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探究每個節日的核心價值和文化意義,如“春節為什么要放鞭炮?”“中秋賞月的寓意是什么?”②語言實踐,模擬節日場景,如春節家庭團圓飯、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編寫和表演對話,應用節日相關詞匯和表達。教師設置寫作任務:撰寫節日日記或給外國朋友的信,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中國節日,包括個人經歷、節日活動、食物和感受。③文化比較,組織學生研究一個西方節日(如圣誕節、感恩節),與中國的某個節日進行對比,制作雙語海報或PPT,展示共同點與差異。并圍繞“節日在塑造文化身份中的作用”等主題展開討論,鼓勵學生從個人經驗出發,探討節日文化對個人認同的影響。④體驗學習,在教室里舉辦小型“春節聯歡會”,讓學生親手制作春聯、剪紙,品嘗年糕、餃子等傳統食物,體驗節日氛圍。教師利用VR技術或在線資源,帶領學生“參觀”具有節日特色的地點,如春節期間的廟會、中秋的賞月勝地,增加沉浸感和體驗深度。⑤評估與反饋,要求學生選擇一個節日,撰寫研究報告,內容包括節日歷史、傳統習俗、個人體驗或觀察到的變化,以此作為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評估。此外,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相互評價對方在跨文化理解和表達上的表現,促進相互學習和反思。
通過這些活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明確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拓展文化內涵,實現“教—學—評”一體化有效評價,達到有效輸出,發展核心素養,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國際視野,增強了跨文化溝通和理解的能力,為成為全球公民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深圳市龍崗區五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