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全國先進技術成果轉化大會盛大開幕
4月8日,第二屆全國先進技術成果轉化大會在江蘇蘇州開幕。國家國防科工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克儉,江蘇省委副書記、省長許昆林,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劉小濤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張克儉指出,國防工業成果轉化工作已初步形成一種“江蘇模式”“蘇州范式”的雛形,要在推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成果雙向轉化方面走在前、做示范。當前,國防工業科技成果轉化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國家國防科工局將深入開展“尋寶計劃”,不斷提升慧眼識珠和整合資源兩種能力,加快健全先進技術敏捷響應、快速轉化機制,推動構建同新興領域發展相適應的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著力把成果轉化工作做深做實、做優做強,不斷解放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戰斗力,為實現“強富美高”和支撐國防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屆轉化大會旨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切實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搭建交流平臺,促進資源集聚,推動先進技術成果轉化應用,更有力支撐國防科技工業高質量發展和地方經濟社會轉型升級。
在本屆大會參展的單位過千家,展覽面積達4.3萬平,有來自“政產學研金服用”等不同領域的參展商進行了先進技術成果的展覽展示、對接、路演發布和交流研討等活動。(來自《北京商報》)
南京大學首次發現具有引力子特征的準粒子
3月28日,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杜靈杰教授領銜的國際團隊利用極端條件下的偏振光散射技術,在砷化鎵量子阱中對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集體激發進行了測量,在世界上首次觀察到引力子激發,即引力子在凝聚態物質中的新奇準粒子。相關研究發表于3月28日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
研究團隊自主設計、組裝了一臺極低溫強磁場共振非彈性偏振光散射系統?!耙揽窟@一利器,團隊通過共振非彈性光散射,測量到了最低能量長波集體激發,并通過改變入射和散射光的自旋,觀察到該激發具有自旋2的特性?!倍澎`杰說,這些結果從自旋、動量和能量角度充分提供了引力子激發的實驗證據。這些發現,是引力子這一概念被提出以來,首次在實驗上發現具有引力子特征的準粒子。(來自《科技日報》)
“北斗+ 電力”讓電網更智能 北斗圖傳終端成功驗證
近日,電科網通所屬中電科衛星導航運營服務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北斗圖傳終端,在國家電網線路巡檢圖片回傳及故障智能識別檢測等場景中得到應用驗證,為北斗技術在電力行業智能化應用迎來廣闊前景。
北斗圖傳終端基于自主研發的圖像壓縮和短報文丟包重傳技術,解決了無公網覆蓋區域圖片及數據傳輸問題,無論在偏遠地區還是復雜環境中,都可保障圖片的高質量穩定傳輸,助力遠程故障識別與定位。其獨特的短報文丟包重傳技術,能有效應對復雜環境下數據傳輸丟失問題,確保數據的完整性與可靠性。
北斗圖傳終端已廣泛應用于電網安全生產、應急搶險、輸電線路監測等領域。下一步,北斗圖傳終端將助力電力行業巡檢業務實現數字化、無人化轉型。(來自中國電科 )
我國重型車輛液氫儲供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科技部高技術中心下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綜合績效評價結論的通知,由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01所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型車輛液氫儲供關鍵技術研究”項目順利通過綜合績效評價。
項目團隊以重型燃料電池車輛用戶端液氫儲供關鍵技術研究為切入點,歷時3年,完成了車載液氫儲供系統7項關鍵技術攻關,優化了車載液氫儲供系統—燃料電池動力系統—重型車輛底盤結構的構型,在國內率先研制了80公斤級車載液氫儲供系統工程樣機;完成了液氫儲供系統和燃料電池及整車的匹配性測試,通過了試車場公路實況考核,在質量和體積儲氫密度、單位能耗、供氫速率等方面比肩國際先進水平;研制了車載液氫儲供系統測試裝置,建立了車載液氫儲供系統檢測方法,為技術研發和產品測試提供必要的標準依據。(來自《中國航天報》)
香港首艘碳纖維混合動力高速客船下水
3月12日,香港新渡輪500客位混合動力噴水推進碳纖維高速船“新明珠6”號在廣州南沙順利下水。該船由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廣州船舶工業有限公司承接,廣東中威復合材料有限公司建造,是目前亞太區域最為復雜的混動客船,集成了新材料、新能源、新混動型式,將為粵港澳大灣區水上交通發展提供綠色節能環保的示范應用。
該船總長44.75米,型寬11米,服務航速26節,最大載客量為500客位,是中國香港首艘碳纖維混合動力高速客船。全船采用先進的碳纖維高新材料制造,具有重量輕、耐腐蝕、噪音低等技術優勢。(來自《中國船舶報》)
今年脈沖星發現數量有望達到1000顆
開年以來,位于貴州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FAST持續觀天。“憑借超高的靈敏度,FAST監測到的脈沖星數量已達883顆,今年脈沖星的發現數量有望擴展到1000顆。”技術人員表示。
觀天巨眼仰望蒼穹,離不開測控通信技術的支撐,中國電科不斷加強測控通信能力建設,在陸、海、天全方位系統布局地面雷達、地面測控站、海上測量船及中繼衛星系統,用無形電波張開了一張100%全覆蓋的測控通信“天羅地網”。
于歷次航天發射任務中,同時,積極參與FAST、SKA、BINGO、子午工程等天文觀測重大工程任務,打造一座座“觀天神眼”,不斷接收更遠深空信號,努力為自然科學和人類文明探索作出貢獻。 (來自中國電科)
中國國際半導體展覽會在上海開幕
3月20日,2024中國國際半導體展覽會(SEMICON China)在上海開幕,中國電科集中展示集成電路、化合物半導體、微系統等領域設備和工藝整體解決方案,展現集團公司瞄準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奮勇攻堅,取得的最新實踐和成果。
在集成電路裝備領域,展示了離子注入機、濕法清洗、立式爐、減薄劃切等關鍵核心設備;在化合物半導體裝備領域,展示了覆蓋晶體生長、材料加工、外延生長、高溫注入、封裝組裝、檢測測試等全工藝段,40余種核心設備研發及產業化能力;在微系統領域,展示了成體系布局PVD、ECD、高精度倒裝焊接、晶圓臨時鍵合及解鍵合、晶圓永久鍵合等離子清洗等系列關鍵核心裝備,瞄準“核心突破、局部成套、系統集成”方向,全力打造微系統制造全產線系統集成服務的實踐成果;在半導體材料領域,展示了硅基氮化鎵外延、碳化硅單晶襯底、碳化硅外延、硅外延等多款產品,碳化硅單晶襯底、碳化硅外延和硅外延制造水平國內領先。(來自中國電科)
滬東中華LNG船建造開啟“加速度”模式
3月24日,中船長興造船基地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2號船塢,首次呈現了4艘174000立方米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同塢建造,其中2艘同日出塢、2艘半船起浮的盛景,而4船同塢建造的場景不僅將成為常態,也標志著滬東中華LNG船建造開啟“加速度”模式,產能倍增戰略進入新階段。
此次一同出塢的2艘LNG船中,一艘是滬東中華按照世界最新設計理念自主研發設計的第五代船型,其總長299米,型寬46.4米,型深26.25米。它采用最新一代的雙艉鰭線型,搭載多項低碳節能技術,與上一代LNG船相比,單日航行碳排放可減少10噸以上,貨艙裝載率更高,每個航次可以多裝載800立方米LNG。可以高效適配多元化航線的各種運營要求,通達全球各大洲120個LNG岸站,具有卓越的全球通用性。(來自《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