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促進民族團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性,增強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增強大學生對文化的認同感及文化的自信心。通過將非遺文化傳承融入高校思政育人體系,通過社會實踐、專業設計、思政課堂,宣傳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構建高校思政育人體系,著力培育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非遺文化傳承|民族團結|高校思政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作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大部署,提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任務要求,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我國屬于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地區有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特色,展現我國文化的多元性與包容性,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我國豐富的寶貴財富,體現了各民族共同創造與擁有的智慧與創造力,鏈接我國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僅僅環抱在一起。根據中國知識產權報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余名,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共計3062名。而這些文化現如今有部分逐漸消失,因此急需得到保護和傳承,更需要得到宣傳和推廣,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其價值。通過傳承非遺文化,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傳統,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理解。通過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活動,各民族共同合作,共同發展,形成文化聯系與情感紐帶。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指出,“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青年作為未來發展的中流砥柱應勇擔重任,推動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揮青年人在大學期間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并推動大學生積極參與宣傳與踐行非遺文化傳承工作。因此,在高校思政育人中善用、活用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充分發揮蘊含在其中的精神力量,將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實踐探索,讓大學生深入體驗非遺文化傳承,培育實踐能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有助于和平年代成長的青年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從而夯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以各民族非遺文化為中心,建設非遺文化育人資源庫
非遺文化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具有直觀性與震撼力,可以讓青年在此親身感受,激發愛國熱情,在高校思政育人中是一種沉浸式大思政課。高校作為培育時代新人的主陣地,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際,從弘揚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角度發揮非遺文化在育人效果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和運用非遺文化資源蘊含的精神力量,鑄魂育人。梳理各民族非遺文化,以各民族非遺文化為中心,建設非遺文化育人資源庫。
(一)挖掘非遺文化傳承故事,“讀懂”非遺文化,講好中華故事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讀懂”非遺文化。發揮各民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挖掘本民族、當地的特色非遺文化,以學生為網格化,發揮學生自身是一個非遺文化“標志”的作用,形成非遺文化傳承網絡,建立非遺文化育人資源庫。
(二)挖掘非遺文化傳承的精神,“詮釋”非遺文化思想,展現背后精神力量
在傳承非遺文化過程中,記錄傳承珍貴畫面。一代又一代的非遺文化傳承人,將非遺文化傳承下來,過程艱辛且珍貴,展現了中華民族人民的智慧與強大的精神力量,對于青年來說,是補足精神之鈣的良好教育素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較強的教育引領作用。
二、打造“非遺文化+網格”育人機制,確保思政育人全覆蓋
突出非遺文化特色,深化落實非遺文化傳承融入高校思政育人。打造“非遺文化”傳承與網格育人相結合,以班級“姜維之班”優秀班集體創建為抓手,建立班團一體化的非遺文化育人機制,做到思政育人全覆蓋,讓學生直觀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從而傳承與發揚非遺文化。
(一)注重學生思想引領,發揮“院級團委—德育導師—團支部”育人網格化,讓非遺文化傳承“炫起來”
堅持思政課程發揮主要作用,落實院、班兩級的非遺文化滲透,通過層層網絡形成非遺文化育人的思政建設。第一,通過學院團委組織校園內各類非遺文化展覽等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增強學生對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第二,通過輔導員的教育引導,起到上傳下達的轉接作用,組織基層團支部的班級非遺文化建設,發揮學生的專業性,從而更好的傳承非遺文化。第三,通過團支部的團課主題學習、網絡學習等方式宣傳非遺文化知識,組織團支部廣大青年參與和體驗非遺文化等團日活動,如傳統手工藝制作、地方文化節慶等,加深對非遺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二)注重教育內容供給,發揮“系/專業—專業班級—學習小組”育人網格化,讓非遺文化“火起來”
發揮教師在非遺文化育人的巨大作用,所學專業聯系專業班級、學習小組,指導學生圍繞“非遺文化”傳承工作為主線開展系列活動。充分發揮教師在多維度方面的教育途徑,根據學生培養目標,建立課程體系,將非遺文化傳承融合大學學業,例如非遺傳承大師工坊、非遺文化創新團隊、非遺文化教材等多種開展思政育人途徑。通過開發和創新,將非遺文化融入到相應產品研發等環節,將課堂實施轉變為可使用的社會行業需要的產出結果,從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織牢“思想引領+內容供給”的網格化,優化非遺文化傳承的思政育人體系,確保非遺文化思政育人全覆蓋,讓非遺文化“火起來”,促進更多人了解和認識非遺文化的價值和重要性,增強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文化自信,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三、非遺文化融入三類課堂,做到非遺文化覆蓋思政育人全過程
貼合學生生活,通過社會實踐、專業設計、思政課堂,宣傳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到非遺文化覆蓋思政育人全過程,探索構建高校思政育人體系。
運用非遺文化資源開展思政教學,根據不同專業、不同民族學生的特點,設計不同的思政課教學內容,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非遺文化傳承故事。例如用好“非遺文化”思政文化教育資源庫,借助網絡平臺,以短視頻、紀錄片、非遺文化知識故事化解讀等形式,多元展示非遺文化內涵。同時,將非遺文化傳承與大學生創新創業及互聯網+有效結合,推進學生參與大創項目等多項科研,并將成果轉化產出,將教學成果導出成果應用。
為提高非遺文化傳承思政育人的效果,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以及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在鄉村振興、脫貧攻堅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產生積極影響,利用非遺文化傳承開展現場教學、主題活動、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挖掘非遺文化傳承價值。例如組建“匠心鑄造”社會實踐志愿服務隊,提煉當地非遺文化,了解非遺項目的價值內涵和文化元素,設計開發當地文旅產品和非遺文化傳承旅游線路,助力鄉村振興,助力各民族團結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環抱在一起。
在課程中將非遺文化巧妙地融入課程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之中,通過專業設計,在知識傳授過程中貫穿非遺文化的價值引領和價值塑造。如針對各民族非遺傳統技藝專業的課程,引導學生緊扣時代精神,用非遺傳統技藝創作作品。例如以“巧手閣”手工社團為例,在開展的中國非遺珠繡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活動中,將指導老師講授及指導部分制作成短視頻,通過社交平臺推廣。
通過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活動,各民族可以共同合作,共同發展,形成更加緊密的文化聯系和情感紐帶。增強民族團結,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產業的繁榮。只有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才能使這些遺產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發揮青年力量,增加高校非遺文化傳承,助力高校思政育人手段措施實踐落實,廣大青年應講好中華非遺文化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從而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2]張俊杰,屈健.非遺美術與西部美育的協同創新——以關中地區的國家級非遺美術為中心[J].美術研究,2021(5):17-18.
[3]李星.推動高等教育發展 助力文化自信自強[N].光明日報,2023-2-22(5).
[4]黃梓根.用革命文物蘊涵的精神力量鑄魂育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7):13-15.
(作者單位:西安培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