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農村人居環境是農村居民生活的物質基礎和精神支撐,直接關系到農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質。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農村人居環境存在一系列問題,如村莊布局不合理、污水處理不善、垃圾處理困難等。文章全面分析了J縣農村人居環境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優化路徑,旨在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農村;人居環境;問題;改善途徑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5-0097-03 中國圖書分類號:D422.6 文章標識碼:A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長期以來,農村人居環境問題一直是農村發展的重要障礙。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村人居環境問題日益凸顯,亟待解決。對此,J縣認真學習并積極貫徹中央政府關于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重要決策部署,努力改善農村的人居生活環境,重點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的工作;統籌各方資源,精心策劃,層層落實,開展了一系列關于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具體工作,全面改善了當地的生產生活環境,提高了農村居民的幸福感。
1 J縣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現狀
1.1農村污水處理和水源保護成效顯著
J縣作為傳統的養殖大縣,截至2022年,全縣擁有畜禽規模養殖場1 280家,專業戶2 792家,散養戶8萬余戶[1],具有養殖點多、養殖面廣、養殖量大、養殖結構多元的特點。其中,散養戶占據了較大比例。很多散養戶為了處理禽畜糞便方便,選擇在河流旁邊興建養殖場,導致河水被污染。對此,J縣嚴格防范畜牧養殖和水產養殖污水、生活污水、工業污水等各類污染物不經處理流入河流,并制訂周密計劃,分段、分期治理污水。截至目前,全縣飲用水源地等生態敏感區周圍農村已全部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確保農村飲水安全。全縣已有325個村莊完成污水治理,占全縣所有村莊30%以上[2]。
1.2持續推進農村廁所改革
2016年,J縣啟動農村廁所改造改革。在廁所改造過程中,J縣始終堅持質量為先,改造一戶,完成一戶,使用一戶,覆蓋了全縣超九成的村莊,在289個自然村內修建公共廁所并投入使用,達到了農村地區廁所無害化改造的要求[3]。此外,J縣還在改造的后期工作中進行動態排查,并建立相應的臺賬以便及時解決排查出來的問題,如閑置、無法使用、群眾不滿意、后期維護不到位等,鞏固提升了農村廁所改革的成果。
1.3推動城鄉環衛一體化
J縣制定了一系列關于農村環境衛生管理的辦法,并設立有關部門監督全縣20個鄉鎮街道的衛生保潔、生活垃圾收集與處理等情況,確保農村生活垃圾日產日清。與此同時,J縣農村地區全面實施市場化保潔,農村地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覆蓋率達100%。
1.4不間斷開展清潔活動,改善農村環境
J縣先后開展了“冬季集中行動”“春季戰役”“三秋整治行動”等活動,推動了農村地區由短期清除臟污到長期保持清潔的轉變。在實施過程中,注重房前屋后、鄉村周邊的全面治理,進而全面提升村容村貌。針對農村地區“三大堆(土堆、草堆、糞堆)”和荒廢的宅基地,有選擇地將其變成經濟林、小型停車場、口袋公園,變廢為寶,治亂為美。此外,還注重引導農村居民栽植花木果蔬等,實現大街小巷的整潔和庭院房屋的美觀。截至2023年底,J縣過半村莊的房屋都修建了美麗的庭院。除此之外,J縣還通過黨員干部帶頭、網格員定期巡查、美麗庭院評比、衛生積分兌換等措施,引領群眾發揮主體作用,優化農村人居生活環境。
作為農業大縣,J縣結合當地的地理區位、資源情況、產業特色等要素,深入實施鄉村文化挖掘項目,著力打造宜居宜業的特色鄉村。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堅持一村一特色、一鎮一文化,發展鄉村旅游、特色民宿、農村電商等新興產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鮮明、風格各異的美麗示范村,累計創建省級美麗示范村莊45個、市級美麗鄉村712個、市級美麗鄉村片區7個[4]。
2 J縣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
J縣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從實際調查和走訪情況來看,J縣在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2.1農村居民主體意識欠缺
農村居民不僅是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受益者,更是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直接參與者和推動者。本研究選取J縣具有典型性的Z村進行走訪調查,并隨機采訪了234名不同年齡段和不同住宅位置的農村居民。實際調查研究發現,Z村農村人居環境改善主要依靠基層政府推動,農村居民參與意識不強[5]。
根據調查結果可知,72%的受訪者認為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應由政府負責,僅有7%的受訪者認為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應由農村居民負責。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現階段,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仍與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差距。農村居民外出打工現象較為普遍,工作不穩定導致農村居民收入不穩定;再加上他們有限的收入還要用于農業活動、家庭支出等方面,故而難以在人居環境改善方面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其次,受傳統觀念影響,不少受訪者認為,改善自家庭院以外的環境是政府、村民委員會的責任。因此,不少農村居民只注重自家庭院的整潔,而忽視公共區域環境的維持和改善,更有甚者不僅不改善周圍環境,還會在某種程度上破壞鄉村環境,如在院外亂倒垃圾等。最后,部分農村居民垃圾分類等環保意識不強,致使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難度加大。農村居民在改善人居環境時往往覺得力不從心[6]。
2.2村莊規劃不合理
J縣地勢北高南低,四面環山,境內兼有平原、丘陵、洼地,其中丘陵面積占全縣面積的61%。在2 000km2的土地上,分布著大大小小1 260個村莊[7],人口分布較為分散,各村在人口規模、地理環境等方面差異明顯。受限于經濟發展水平,J縣在村莊發展規劃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大部分村莊過度依賴整體的整治行動,沒有因地制宜地制訂符合自身的整治方案。而縣鄉的整治方案往往注重頂層設計,缺乏村級一對一規劃,致使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效果欠佳。其次,個別村莊的規劃沒有落地執行或在落地執行過程中阻力重重。例如,受訪的某村立足于村子處于洼地的實際情況,在規劃村莊時預留了用于雨天排水的汪塘、溝渠。但在具體執行時,受當地居民教育水平和思想觀念的影響,村子的整體規劃難以落實[8]。最后,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農村居民外出工作,移居城鎮,造成農村宅基地的荒廢,農村“空心化”問題進一步加劇,加大了村莊規劃落實和人居環境改善的難度。
2.3資金來源有限
充足的資金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關鍵。相較于城市,農村具有人口分散、人均廢棄物多等特點,而這也加大了改善人居環境的難度,因此需要更多的資金。目前,J縣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資金來源有限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過于依靠政府投入。由于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涉及面廣,環境治理項目投資大、風險高、周期長、回報慢,難以吸引社會和民間資本,資金來源渠道較為單一,缺口較大。雖然政府的投入可以在項目前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但是由于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項目的中后期還需要大量資金來維持項目的運行,因此政府的投資難以維持項目的長期運行。其次,社會資本參與程度低。調查發現,在J縣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項目中,社會資本參與占比不足30%,純政府投資項目占比超過70%,沒有純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由于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具有公益屬性,因此無法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即便有個別的社會資本參與,也是個人參與工程建設,參與度較低。
2.4缺乏必要的技術支持
現有的關于人居環境治理的研究和技術主要側重城市人居環境改善,無法直接應用于農村地區。例如,城市小區有專門的物業公司與垃圾轉運單位對接,垃圾運轉相對方便。但農村地區缺乏專門的物業公司,垃圾轉運不及時,垃圾溢出、散落現象頻發。農村人居環境治理需要專門的技術支持,而J縣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缺乏理論和技術支持。首先,關于農村人居環境的研究大都處于起步階段。農村廢棄物的處理依然沿用城市廢棄物的處理思路,導致農村廢棄物處理壓力較大。其次,垃圾處理技術在農村普及面臨種種困境。例如,農村污水以生活污水為主,即便有較為成熟的處理技術,但是農村人口分散,要想進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技術投入。因此,農村污水治理成本較高、難度較大[9]。
3 J縣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對策
3.1提高農村居民參與度
農村居民是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最重要的參與者和獲益者,是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主體。提高農村居民參與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加強宣傳教育。政府應加大對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村居民的配合度,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例如,某村依河而居,地處丘陵地帶,夏季山洪暴發經常會造成比較嚴重的水土流失和環境破壞。對此,可以通過分塊承包兩岸沙地的方式,鼓勵村民根據沙地的具體情況栽種樹木。這樣不僅可以防沙固堤,美化居住環境,還可以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再如,加強對農村居民的教育引導,同時輔以物質上的獎勵,逐步增強農村居民垃圾分類的意識,減輕垃圾處理的壓力。其次,保障農村居民的知情權、監督權。在制訂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方案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農村居民的需求,避免重復建設和無效建設,發揮治理資金的最大價值。
3.2加強村莊規劃
J縣人口超過100萬,農村人口占比過半,屬于典型的人口大縣。過于分散的人口分布加大了農村人居環境的治理難度,同時也加劇了土地荒廢等問題,不利于資源的有效利用。首先,應在尊重農村居民意愿的前提下,推行合村并點。例如,山東省壽光市推行合村并點,20多個村莊進行了整體搬遷[10]。通過整合村莊,農村居民居住得更為集中,這不僅有利于農村土地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利用,還有利于人居環境治理的高效推進,節省供排水管網鋪設、污水處理等成本。其次,加強宅基地管理,有序引導荒廢宅基地退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很多村莊出現了“空心化”問題,荒廢的宅基地一方面造成了土地的浪費,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人居環境治理的難度。通過引導廢棄宅基地退出,有效整合土地,可以進一步優化居住結構,聚集人口,最終達到改善人居環境的目的。最后,制訂并嚴格落實村莊規劃,尤其是長遠規劃。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打造凸顯本村特色的美麗鄉村、人文鄉村,并在此基礎上發展旅游業等,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增加,進而為環境改善提供資金支持,形成良性循環。
3.3拓寬資金來源
首先,政府應加大投資力度。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公益屬性決定了政府在資金方面應發揮主力作用,同時加強資金監管,確保資金的高效利用。其次,發揮市場作用。在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過程中,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加強政策導向,通過稅收優惠等舉措吸引社會資本投資,調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積極性。最后,發展特色產業。通過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增強農村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進而為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供有力支持。
3.4加強新技術的開發和普及應用
首先,針對農村的具體情況,加強相關技術的研究。農村面臨的人居環境問題刻不容緩,應加強政策引導,吸引科研人員開展關于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方面的研究。例如,開發針對農村污水處理的關鍵技術和設備。其次,加快已有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例如,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構建數字管理平臺,對農村地區人居環境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對垃圾清運、污水排放、大氣污染等進行實時管理,這不僅可以降低人力維護的成本,還可以提高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時效性和精準性。
4 結束語
我國農村人居環境直接影響著農村地區的整體發展和農村居民的幸福指數。同時,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是一項系統性的長期工程,需要通過提高農村居民參與度、加強村莊規劃、拓寬融資渠道、開發應用新技術等措施讓環境美起來,讓農村居民富起來。
參考文獻:
[1][2][3][4][7]陳蘭鵬.莒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措施及成效[J].現代農業科技,2021(09):265-266.
[5]丁忠兵.重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成效、問題及對策[J].三峽生態環境監測,2023,8(04):98-108.
[6][10]史心語,王文棣.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山東省L縣為例[J].熱帶農業工程,2023,47(05):107-109.
[8]侯新新.東明縣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研究[D].秦皇島: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23.
[9]馬曉光.P縣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問題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