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3 月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聽到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惠芳代表介紹,村里企業發展起來后,通過明晰產權,讓村民持有25%股權,2023 年村民人均二次分配1.7 萬元。總書記笑著說,走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道路,你們是先行者,要把這個路子蹚出來。
永聯村的路子好在哪里?這個村曾經只是個貧窮的灘涂小村,辦起鋼鐵企業后,成了全國知名的富裕村。更可貴的是,在做大村集體經濟“蛋糕”后,永聯村做到了分好“蛋糕”、還利于民,真正踐行了“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永聯村的振興是全面的。產業興旺起來之后,永聯村還通過量化評分引導農戶爭當文明家庭,改造環保設施建設“綠色工廠”,啟用美術館等文化場所讓村民足不出村享受“文化大餐”,在走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道路上成為先行者。
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中,鄉村振興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們自己去探索。在這方面,永聯村是先行者之一。而20 多年前,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推動的“千萬工程”,造就萬千美麗鄉村,造福萬千農民群眾,更是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了先行探索和示范引路。2024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
如何把“千萬工程”經驗學好用好?一方面要適合自己。我國各地農村情況千差萬別,所處發展階段也不盡相同,一股腦地照搬照抄先進村的振興經驗只會水土不服,適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另一方面要務實有效。農民最需要什么、最期盼什么,我們就最關注什么、最先干什么,盯準目標,把事情一件一件辦下去,把問題一個一個解決好。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呼喚更多先行者。讓我們始終堅持為農民而興,求好不求快,積小勝為大勝,蹚出一條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路,為中國式現代化擦亮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