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玲
(乳山市大孤山鎮人民政府,山東乳山 264507)
土壤是開展農業生產活動的基礎,土壤施肥是保證農業生產的重要環節,是擺在農業可持續發展面前的一道紅線。然而,錯誤的施肥理念將會導致土壤質量變差,環境污染并影響糧食安全,因此要重視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土壤肥料問題。我國是農業大國,土地資源利用率與需求量逐年上升。政府、農業龍頭企業、種植大戶應聯合起來,尋求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解決當前土壤施肥存在的問題。
可持續發展,就是通過科學技術、制度等方面的不斷提升、改進來維護自然環境及資源的持續優良,保證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通過科學的理念實現持續發展。我國是農業大國,因此在農業中實行可持續發展理念是至關重要的。就實際而言,我國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積較少,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在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下,農業生產力雖然有所提升,但自然環境惡化問題日益加重,因此必須重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1]。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主要以現代化為中心,以現代科技的進步助力生產率提升、自然資源優化。
為了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業資源的有效利用,土壤是開展農業生產活動的重要自然資源,而肥料是促進植物生長、保證糧食產量的基本生產資料之一,能夠解決土壤肥力不均衡、不充分等問題。我國耕地面積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從土壤肥料出發進行綜合的探索,做到時時刻刻培土育肥、科學施肥。土壤的作用包括營養儲存、養分循環、雨水涵養等,這些都是植物生長的基本環節,衡量土壤質量的優劣往往是依照土壤肥力評估的,由此可見,土壤肥力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基礎。具體而言,合理的施肥有利于優化土壤成分,改善土壤內部環境,為植物生長提供必要的營養支持,其價值與種子相同,都是決定農業生產質量與數量的關鍵。
在農業生產活動中,為了滿足糧食需求,必須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政策,保證科學施肥,提升土地肥力,保護生態環境。若忽視客觀規律,長期以錯誤的理念進行施肥工作,不但會影響農作物產量,更會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從近幾年農業活動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不合理施肥導致土壤中的有機含量下降、土壤污染等現象屢見不鮮,使我國農業有效耕地減少,也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如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土壤肥料合理施用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2]。
資源與環境優良,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在開展農業生產活動時,要合理利用好現有資源,尤其是土壤資源,這樣才會讓農業生產保持在高速發展的狀態中。我國地域遼闊,不同的氣候條件下有著不同類型的土壤,這些土壤中包含的微量元素種類和數量都不盡相同,這些微量元素在植物生長過程中會通過光合作用轉化為有機物,從而促進植物生長。但在連續耕種后,由于土壤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微量元素大幅度減少,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因此要定期施肥,保持土壤中的營養。由于大多數農民缺乏科學的種植理念,依靠自身經驗進行耕種工作,所以土壤缺少有效的管理,出現不科學施肥或過度施肥現象,造成了土壤環境的惡化,使得土壤肥力逐年下降。
在化肥肥料還不普及的年代,施肥主要以生物糞便等有機肥為主,對土壤危害較小。但隨著科技的發展,應用于農業生產作業中的肥料藥物種類增多,新型肥料逐步占領了農業市場,有機肥施用量減少,化肥使用量大大增多。這些肥料的使用在土壤修復上起著很大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氮磷肥的使用,導致地表水產生富氧化現象,或含有鉻、氟等有毒元素化肥的使用,會造成化學污染。這些肥料的使用,增加了土壤中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微生物有利于養分循環。部分有機肥中重金屬含量超標,容易造成微生物種群失調以及土壤污染[3]。此外,由于部分農民不能很好地控制施肥量,產生過量施肥的情況,使土壤面臨較大的負荷,不利于土壤的自我修復。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施肥成為農業生產的基礎工作。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廣大農戶普遍使用化肥。使用化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短期內促進植物生長、提高產量。但從長期看,會使過多化學元素進入土壤中,嚴重破壞土壤成分結構,改變土壤性質,使土壤質量變差,造成土壤和農作物污染,從而影響消費者健康,也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4]。
農業技術的進步為我國農業市場帶來了巨大發展空間,也為不良商家帶來了造假的機會。肥料的生產制作并不復雜,但肥料質量的優劣并不能通過肉眼直接判斷,需要在較長時間的實踐中才能通過農作物生長狀況進行甄別,但在這段時間中,劣質肥料已經對土壤造成了負面影響。
土壤的處理與施肥是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但是我國部分地區土壤深翻工作不到位,導致土壤缺乏良好的透氣性,出現板結狀態,使得土壤肥力衰退。在這種情況下,施肥的效果也會受到影響,也會影響進一步的農業生產。
由于不合理施肥,含氮、磷元素的化肥隨著雨水滲透到地下,流入河中,導致富營養化問題產生,影響了水中生物系統的平衡。同時,部分農戶缺少足夠的農業種植理念,將未完全腐熟的肥料施入田中,導致這些肥料中重金屬元素污染土壤,降低土壤肥力。
我國農作物種植分布較為廣泛,缺乏集中性,使得施肥方式、肥料選擇、種植理念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難以形成統一的管理。在這種情況下,若想解決土壤問題,要重視培土育肥、科學施肥。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不僅會大量浪費肥料,還會給周邊自然環境造成影響。因此,要對農戶進行系統的培訓,提升他們對于有機肥以及農業科學管理的認知,降低有害物質在土壤中的滯留量。要加大宣傳力度,以減少肥料污染、不合理施肥等問題,改變農民以往的種植理念,憑借經驗設定施肥量,忽略了土地承載能力,為此,各地相關部門應派遣專業技術人員進行面對面指導,讓他們根據土地的實際情況,并針對不同農作物種類實施不同的施肥方式,以解決缺乏科學管理、過度施肥、不合理施肥諸多問題[5]。對此,要針對土地肥力情況進行準確評估,從而估算出肥料的用量,然后再開展施肥工作。施肥量要從土壤自身情況和氣候條件這兩個因素進行考慮,在這一過程中,相關部門要及時向農戶提供幫助,借助信息技術構建監測系統,利用科學儀器對耕地進行充分測定,包括土壤酸堿度、營養元素含量等,并對土壤內部成分進行實時檢測,得出具體的數值指標,以提供精確的數據支持,進而制定合理的施肥計劃。
農業發展離不開對各種肥料的正確認識,相關部門應加強耕地管理,正確認識不同肥料的優缺點,這樣才能做到合理施肥。有機肥又稱農家肥,通常是由動植物殘體、排泄物、生物廢物組成的,其中包含著大量微量元素和有機養分,通過增施有機肥能夠改良土壤的理化狀況,調節土壤酸堿平衡度和生物特性,提高土壤保肥、供肥和緩沖的能力。此外,還能夠減少環境污染,為農作物生長創造良好條件。因此,各地政府要加大有機肥推廣力度,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引導農戶轉變傳統種植理念,鼓勵農戶使用有機肥料,減少化肥施用量,加大有機肥施用量,擴大綠色種植面積,改變農業生產模式。
除了運用有機肥外,還要重視微生物肥料的發展和應用。微生物肥是有機肥和化學肥料的結合,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微生物技術得到發展。微生物氮肥能夠增加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微生物磷肥有利于土壤有機元素的分解,微生物鉀肥有助于土壤中較難溶解的礦物質分解,菌肥料能夠促進植物根系吸收營養,而抗生素的使用能夠有效減少病蟲害問題。這些微生物肥料的適當應用都有利于農業生產,因此在推廣有機肥的同時,也要引導農戶運用科學的種植理念合理使用微生物肥料,做到科學合理施肥、注意用法與用量,以此來提高土壤養分[6]。
打擊造假行為,需要各地政府加大對這方面的執法監管力度,并根據農業市場的發展不斷完善管控制度。將市場中出售的肥料實行等級劃分制度,例如生態級、農田級、園林級等,嚴格禁止含有危害激素的肥料流入市場。為正規、優質的肥料廠家打開經銷渠道,助力農業的可持續發展[7]。與此同時,還要提高農戶的思想覺悟,不要只重視肥料價格,而忽略肥料的質量,從而避免被不良商家蒙騙。在選擇肥料或其他藥物時,要考慮到土地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堅決杜絕使用假冒偽劣產品。
正確認識土壤與肥料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構建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的基礎。對此,各地政府要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建立并不斷完善相關規定和相關監管制度,以確保制度的合理性并有效落實。將提高土壤質量作為行動目標,對濫用化肥行為進行制止,避免破壞土壤的行為。對不同結構、肥力的土壤制定有針對性的施肥機制,并根據農作物的類別和土壤性質選擇相應的肥料,能夠有效提高土壤內部能量循環容納量,提高耕地的保育能力。
土壤肥料是決定農作物后期生長狀態的關鍵,也是農業科學研究中的重點任務。由于不同地區相關土壤肥料的研究成果存在差異,為了保證我國各地區農業得到均衡發展,因此要注重不同地區土地肥料情況的把控。在進行新式肥料研發過程中,需要及時、全面了解土壤中各類營養成分的需求情況,保證研發的新式肥料在實踐中不會對土壤中已存營養物質造成負面影響,同時還能夠使土壤內部營養元素分配合理,為植物生長營造良好環境,為此,要加大新式化肥的研發力度,促進我國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8]。
綜上所述,現代化農業生產的目標就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我國傳統農業發展中存在著諸多問題,阻礙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隨著時代發展進步,新型現代農業生產理念被不斷推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農業生產必須遵循綠色原則。只有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才能確保農產品和環境的安全。所以要從土壤入手,優化土壤結構,積極培育肥沃的農田,保護耕地,科學施肥。本文通過對農業生產中土壤施肥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并針對相關問題提出了優化建議,期望能助力我國農業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