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行/張杰 李曉春
2024 年1 月17 日,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止到2023 年年末,我國60 歲及以上人口達29697 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1.1%;其中65 歲及以上人口有21676 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5.4%。我國人口老齡化規模大、程度深、速度快。
2024 年4 月2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共同修訂并發布了《“十四五”時期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工程和托育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到2025 年要改善我國養老和托育服務基礎設施條件,強化設施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并致力于打造一個結構合理、功能齊全、服務質量高的養老服務體系,以適應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
與此同時,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數字、信息、智慧成為優化和創新養老服務的關鍵驅動力,智慧養老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并且在“十四五”規劃的促進下,科技賦能智慧養老產業,不斷推進養老產業升級,推動醫養一體化發展,以智慧養老助力緩解養老資源短缺問題。智慧養老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從生活起居、安全保障、醫療衛生、保健康復,到娛樂休閑、學習分享等各方面支持老年人的生活服務和管理,對涉老信息進行自動分析、預警甚至主動處置,并逐漸實現技術與老年人的友好、自主式、個性化智能交互。智慧養老結合了先進技術的優勢與力量,為我國養老事業和產業面臨的難題與困境提供新的解決思路。
智慧養老指借助互聯網和智能技術搭建養老信息平臺,實現分散型、碎片化的養老服務力量與資源的協調與整合,優化養老服務體系內部不同主體間的協同關系、運行流程,并通過供需雙方的數據分析實現需求的無縫對接。
搭建統一平臺,實現資源共享,這是智慧養老的重要先決條件。積極分析、挖掘老年人的需求,并圍繞這些需求,打造“智能終端+信息平臺+線下服務”生態。即以IoT、大數據等數字信息技術為抓手,構建養老服務信息平臺;通過智能終端,將采集的老年人健康信息、個人家庭信息、需求信息一并匯總到信息平臺,信息平臺在及時應答、處理老年人服務需求的同時,將這些需求下發至平臺合作的養老服務機構或人員;這些養老服務機構或人員及時響應老年人的訴求,實現線上和線下專業服務的融合。
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各種數字信息技術的支撐下,智慧養老由構想走進現實,已在老年人健康監測、居家環境監測等多個應用場景中發揮積極作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面對人口老齡化挑戰時,如何從技術角度為老年人提供更加有效、高質量服務的智慧養老模式是互聯網時代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新途徑。基于此,本刊本期專題聚焦智慧養老產業,從智慧養老運行模式入手,介紹以先進技術為推動,結合人工參與的新型智慧養老合作模式,以期在滿足老年人物質養老需求與情感需求的同時,還能促進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高,增進老年人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