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璐, 王桂如(西南交通大學)
貴州省黔東南州境內的傳統民居建筑是苗族重要的文化形態之一,具有很高的藝術與文化價值。本文立足綜合研究與分類研究,總結歸納貴州黔東南苗族傳統民居建筑研究現狀,以期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明確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方向。
目前有關黔東南苗族民居的研究專著,從地理、氣候、文化到功能、材料、構造等都納入分析的范疇,相比分類研究,綜合性研究能夠提供關于研究對象的整體概念,而且也便于對構成要素進行對比分析,對理解和把握研究對象的內涵起著基礎性作用。
1)《貴州民居》[1]
《貴州民居》對貴州省內各類民居進行了調研整理,作者以黔東南州雷山縣郎德上寨為例,對苗寨的選址、苗居居住平面功能布局以及苗居適應山區地形的靈活性進行闡述,并在章節后將苗居與同為干闌建筑的侗居在居住方式、平面空間序列、入口設置、寬廊與退堂空間幾方面進行類比分析。
此書整體概括性較強,雖并未從單純的建筑學研究視角對黔東南苗族民居建筑的空間、平面、形態、結構等方面做過多探析,但其提綱挈領性的描述和歸納面面俱到,十分具有代表性。
2)《干欄式苗居建筑》[2]
《干欄式苗居建筑》對苗族人民居住的自然環境、社會歷史、分布特點、風俗習慣做了較為詳實的介紹,在“苗居的地方特色與民族風格”一章對苗族民居的選址、構架體系、空間特征、藝術特色方面展開了全面系統的研究。書中對比了半干欄建筑(即苗居)與其他干欄建筑的異同,說明苗居半干欄形成的原因及在建筑史上的意義,這也是苗居建筑文化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
由于此書對苗族干欄式建筑做了細致探討,書中觀點在之后十數年中,一直為眾多著作和學術論文所引用,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3)《郎德上寨的苗文化》[3]
朗德上寨位于黔東南州苗族聚居區腹地,書中收錄了寨內不同形制的苗居立面圖,如三開間吊腳樓民居、三開間帶兩迭落民居、五開間帶耳房民居等,并對建筑年限、居住情況、基本格局等做了簡要描述,此外還介紹了民居各建筑構件的苗語稱謂、來源、外觀形態、文化意義等,是較早對苗族民居建筑做細致剖析的專著。
此書作者結合苗族文化對朗德苗族民居建筑進行的解讀,使論述更加多元,立體地表現了朗德苗族民居建筑的豐富性、典型性、真實性、代表性,對深入了解黔東南苗族傳統民居建筑來說意義深遠。
4)《貴州苗族建筑文化活體解析》[4]
《貴州苗族建筑文化活體解析》從建筑材料的文化邏輯、房屋的形制與結構、裝飾圖案的寄意、生活理念對空間利用的影響、村寨布局同族群情感的映射關系等方面分析了蘊含在黔東南州苗族傳統民居建筑中的民俗民風與哲學思想,這對于黔東南州苗族傳統民居建筑文化研究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書中雖以“文化活體”理論為中心,但對黔東南州苗族傳統民居建筑條分縷析,且對苗族房屋建造文化、空間使用理念、民風民俗甚至巫文化的關注,有助于讀者全方位地理解建筑文化和特征。
2.2.1 空間形式研究
苗居建筑空間是苗族群體在長期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過程中形成的蘊含著苗族人民與大自然相處智慧的生活場所。龍亮[5]分析了民居入口與道路、建筑主體的關系,對入口空間形式進行總結,體現苗居入口設計的科學性;蔣維波[6]分析了貴州黔東南地區郎德上寨、南猛苗寨、報德苗寨的建筑內外部空間、鄰里空間等對村寨整體空間形態的影響;吳巍[7]對苗族民居內部空間、過渡空間、外部空間的構成與設計做了詳盡分析;鄧蜀陽[8]著眼微觀的空間形態,對苗居在時代語境下的演變動因、具體表征和發展動向做探究。
2.2.2 功能布局研究
民居內部功能的劃分是苗族人民生產生活行為在建筑實體上的具體體現,除了生活、休息,還包括儲藏、祭祀、圈養牲口等。高媛[9]結合起居空間的布局對苗族民居建筑空間功能進行研究,解析苗族民居空間秩序化的發展歷程;王展光[10]分析了生產生活條件改變所帶來的苗族吊腳樓平面布局改變的特點和原因;王睿智[11]立足于民風民俗,重新布局苗居功能,探討有利于民族文化發展的苗族民居建筑更新模式。
2.2.3 營建特征研究
受自然條件與民族文化的影響,苗族民居的營建方式獨具特色。高培[12]對西江苗寨木墻體系構成單元、建構層次邏輯與形式特征三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李權[13]提出將梁柱分解化整為零,運用基本構件模數化等大量傳統技法,設計環保且多功能的民族木結構建筑;黃晨虹[14]從營建過程、材料結構、儀式習俗等主要方面分析總結西江千戶苗寨苗居演變的客觀動因與主觀動因;董張[15]總結黔東南地區傳統民居的自然生態觀、建筑形態特征、綠色營建經驗特性,總結當地傳統民居建筑的綠色營建經驗與模式;學者湯詩曠[16]從苗族工匠對側樣構件的命名規則、設計要點和實施方式上探析苗族建造技藝在環境和生活形態差異下所作出的適應性調整。
2.2.4 文化價值研究
苗族民居建筑是苗族文化的關鍵載體,探究其中的文化價值是民居研究不可忽視的一方面。湯詩曠[17]研究了黔東南苗族傳統民居中火塘的設置方式、數量、方位,認為苗族民居中的火塘是苗族最具民族識別功能的“恒常特征”;清華大學李新新[18]以跨地域、民族文化的視角,對黔東南臺江縣的典型村寨和吊腳樓建筑群展開研究;劉瑋[19]對郎德上寨的自然條件及建筑文化進行基礎研究,基于文化價值傳承提出村寨發展策略。
2.2.5 色彩裝飾研究
苗居建筑的文化烙印是以建筑色彩與裝飾構件為體現的,李祁[20]對比分析研究了苗族、土家族民居的自然與人文環境、裝飾文化內涵、裝飾元素特征、裝飾風格特征等方面;蔡萍[21]分析黎平翹街建筑風格和裝飾文化,探討外來文化對民族地區建筑的影響;劉茹[22]從苗族建筑房屋類型、各部件的裝飾特點、紋樣與配色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探討了苗族文化內涵及對民居建筑的影響。
近年來跨學科研究興起,作為苗族文化的主要載體,黔東南苗族傳統民居建筑以文化價值為代表的非物質特征研究,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有了豐碩成果。而民居的實體物質特征研究基本屬于建筑學科領域,以往研究在建筑空間、建筑功能布局、建筑結構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部分成果,但仍有一些建筑特征尚未為外界所了解,以至在民居的修繕或營建過程中出現風格上的偏差,加大對這些具體特征的挖掘力度,是對苗族傳統民居建筑保護譜系的補充完善,有利于民居今后的更新與發展。
建筑學科已有研究以對苗族傳統民居建筑的定性研究為主,少有對建筑進行客觀、精確性的研究。以定性研究為基礎的建筑分析,一方面難以深入把握建筑的細微特征,導致研究易浮于表面,難以深入;另一方面也受研究者主觀判斷所限而難以進行統一。黔東南苗族傳統民居建筑在演變過程中延續下來的某些特質是使其具有可識別性與特殊價值的關鍵,研究者需精準掌握其內涵,可引入量化分析、數據計算等手段,由定性研究轉向定量研究,有助于明確民居各要素屬性特征,達到精確研究的目的。
目前,黔東南苗族傳統民居建筑研究缺少對其普遍模式的規律總結及歸納,從更好地認識并保護苗居建筑和促進苗族文化傳承的角度來說,使民居文化研究逐步從描述性上升到規律性探索顯得尤為必要。例如,利用類型學中的“原型”理論,對黔東南苗族傳統民居建筑在平面形制、空間模式、立面形態等方面的一致規律進行總結,從中凝練出其原型,并分析該原型的不同演變形式,從而判斷其傳承與發展方向;或運用社會學、歷史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分析苗族先民的遷徙歷史、崇拜文化等與建筑特征形成的關系,明晰其演變規律等。
黔東南苗族傳統民居建筑研究發展較為緩慢,仍有較大發展潛力。因此,整合現有研究成果,加大實地調查力度,查漏補缺,進一步挖掘建筑特征,嘗試運用數據思維,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全面深入地對黔東南苗族傳統民居建筑普遍模式進行規律性分析歸納,不僅有助于我國苗族民族民居建筑理論研究和苗族文化研究的深入,也為當前苗族民居建筑的保護修繕、營建提供有效的理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