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海
(甘肅新瑞城市建設有限公司)
傳統的建筑設計方法主要是手繪和二維CAD繪圖,很難捕捉到建筑項目中的復雜性和多維度特性。二維圖紙相對靜態,面對復雜的空間關系和結構布局難以提供直觀和詳盡的描述。此外,二維CAD繪圖方式也使得實時更新和迭代變得困難,任何的設計更改都可能需要大量的手工修改,進而影響設計進度和效率,且傳統建筑設計在可視化方面的能力有限,難以滿足現代設計演示的需求,限制設計師的創造力,還可能導致客戶和相關利益方難以全面理解和評價設計方案[1]。
設計信息往往是分散存儲的,每個專業或部門都有自己獨立的資料庫,造成整個項目中的信息孤立和隔離,導致跨專業間的協同變得困難。而設計的每一個變更,都需要多方溝通和協調,信息孤島的形成不僅會帶來重復勞動或產生數據丟失的風險,而且當這些信息需要更新或傳遞給其他團隊或利益相關者時,由于缺乏集中的信息管理平臺,信息的流通常會受到延遲,或者容易產生誤解,影響項目的效率,而且可能導致重大的設計和施工錯誤。
受制于落后的技術和方法,設計師在繪制、修改或更新設計圖紙時經常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努力,在需要多次修訂和變更時,這種情況尤為明顯。人為因素在設計過程中占據了較大比重,增加了出錯和遺漏的風險。每一次設計變更都需要對相關的圖紙和文件進行仔細檢查,以確保整體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而這種核查工作往往依賴于人的經驗和專業知識,在項目規模較大或時間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出現人為失誤和疏忽在所難免。此外,傳統方法中對于復雜的計算和分析依賴于手工或基礎的計算工具,受到現代建筑設計中涉及的多方面因素和細節的影響,易導致計算數據出現偏差,為提高準確性,設計師和團隊可能需要投入額外的時間進行校對和驗證,進一步影響了設計的效率。
建筑設計階段應用BIM,設計師不再僅依賴于平面的二維草圖,而是能夠創建精確的三維模型,直觀展示建筑的外觀和結構,嵌入關于建筑物各個組成部分的數據。這種數據驅動的三維模型為項目各方提供了全新的、更為直觀的視角,在初期對設計進行深入地評估和理解。此外,BIM 軟件中的模擬功能也使得設計師能夠在設計階段進行各種模擬,例如日照分析、能效分析和材料選擇的模擬,幫助團隊在項目初期預測和解決潛在的問題,確保設計滿足了特定的性能和可持續性標準。BIM在可視化與模擬方面的應用還有助于增強與客戶和相關方的溝通與協作,通過三維模型和真實感的渲染圖像,客戶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評估設計方案,作出更正確的決策。
BIM技術允許設計師在統一的三維信息模型中整合各個專業的設計,如結構、機電、給排水等,潛在的沖突都可以在設計階段及時被檢測出來。例如,管道與梁的交叉,或者通風系統與電氣布線之間的沖突可以早早識別并得到妥善解決,而不是等到施工現場才發現,避免了返工和增加的成本。早期的問題發現和解決能夠提高設計的質量,減少施工風險,并確保項目的順利進行。BIM 的這一功能不僅節省了時間和金錢,還增強了設計團隊、承包商和業主之間的信任與合作,確保整個項目從設計到施工的無縫銜接。
BIM在建筑設計階段的引入為設計師提供了動態、互聯的三維信息模型,使得設計更新和迭代變得前所未有的流暢。隨著項目進展,無論是客戶的需求變更,還是規范的更新,設計師都能夠在BIM環境中迅速調整設計,并立即看到這些更改如何影響整體建筑。這種實時在線呈現方式使得設計團隊可以更有自信地進行決策,并確保所有的更新都能夠與整體設計和項目目標保持一致。更為重要的是,由于BIM 模型中的每一個元素都是相互關聯的,其中一個部分的更改會自動反映到相關的其他部分,確保整體一致性,消除大量的重復工作,顯著減少人為錯誤的風險。
在傳統的建筑施工過程中,計劃與調度一直是棘手的問題。由于多種原因,包括技術手段的局限性、多個參與方的協調困難,以及現場不可預測的變數,施工計劃往往難以實時更新和調整,導致實際施工進度與預期計劃之間的出現偏差。當現場出現突發情況,如天氣不利、材料延遲或人力短缺時,計劃的調整和重新分配資源變得尤為困難。傳統的方法往往缺乏足夠的透明度和協同工作機制,信息流通受阻,各方不能及時了解其他團隊的進度和需求,可能導致重復勞動,還可能增加施工風險,如物料堆積、設備碰撞等。
建筑現場的復雜性、多變性以及不斷地活動和人員流動都使得安全隱患處處存在。在沒有先進技術和數據分析支撐的情境下,對于潛在的風險因素如高空作業、重物搬運、機械操作等,難以進行全面、實時地監控。意味著潛在的安全隱患可能會被忽視,直到事故發生后才得到重視。與此同時,傳統的風險評估方法往往依賴于人工經驗和判斷,缺乏系統性和準確性,導致風險預防措施可能存在盲點,增加施工人員受傷的風險,還可能導致項目延誤和經濟損失。由于現場信息的流通和溝通不暢,當事故發生時,迅速、準確地了解事故原因和采取相應措施也面臨挑戰,且傳統施工現場往往缺乏有效的培訓和教育體系,施工人員對于安全操作和風險防范缺乏足夠的認識和技能。
由于缺乏高效的數字化工具和自動化技術,質量管理常常依賴于工人的經驗和技能,手工檢查和評估容易產生疏漏,因為人的判斷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疲勞、主觀偏見或單純的疏忽,導致施工缺陷,影響建筑的結構安全、使用壽命和功能表現。再者,由于缺乏對施工過程的深入分析和預測,傳統的質量控制往往更注重事后的處理而非事前的預防。這種被動的管理策略使得許多潛在的質量問題在其形成的早期階段就被忽視,等到問題擴大或造成后果時才得到注意。
BIM技術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應用已經逐漸深入,并在多個維度為項目帶來了切實的價值,其中4D 建模與時間管理是其中的一大亮點。傳統的建筑時間線管理常常是線性和分離的,而4D建模則將三維的空間信息與時間維度相結合,為施工進度提供了更為直觀的視覺表達,使得項目管理者能夠在初級階段就進行深入的計劃和調整,方便了現場施工的監督,而且對于項目前期的計劃制定提供了更為科學的參考。另外,4D建模與時間管理也為項目的各個參與方提供了共同的溝通平臺。無論是設計團隊、施工團隊還是業主,都可以在同一模型中對施工進度進行查看和評估,確保信息的同步和溝通的順暢。這種集中化的管理方式減少因為信息不對稱或誤解而產生的誤差,為項目的成功交付提供了有力保障。
與時間維度相結合的模型還可以用于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和風險評估。從安全管理方面分析,通過4D 模型,施工團隊可以模擬施工過程,提前預測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如吊車的移動路徑、大型機械的操作范圍等,以確保操作人員、機械和建筑結構之間的安全距離。在施工開始之前,可以使用4D模型為施工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和培訓,使之更加了解即將進行的任務中可能遇到的風險,并學會如何應對。基于時間軸模擬,項目管理者可以確保物資的有序供應和存放,從而避免施工現場因物料堆放不當而造成的事故。從風險評估角度而言,與3D模型中的空間碰撞檢測不同,4D模型中的時間碰撞檢測可以確保施工的各個階段不會出現時間上的沖突;結合天氣預報數據評估惡劣天氣對施工進度的影響,并提前作出相應的調整;基于時間線的模型可以幫助項目管理者更為準確地評估資源的需求,并確保在關鍵時刻有足夠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5D建模實際上是在傳統的3D建模基礎上加入了時間和成本這兩個關鍵維度,為項目提供了更為全面的管理視角。在BIM的5D建模中,成本的每一個變動和調整都與具體的建筑元素、材料以及施工進度緊密相關。項目管理者可以實時地觀察到設計或施工發生變化時,成本會如何受到影響,有助于預算精確制定,還能為項目的決策提供及時和明確反饋。5D 建模的另一大優點是其對于資源的優化利用[2]。此外,當面臨供應鏈中的突發事件或材料價格的變動時,5D模型允許項目團隊迅速評估這些變化對整體成本的影響,并據此調整計劃。
借助BIM 技術,現場的施工進度、材料使用、施工方法等都可以在模型中得到實時反映。BIM技術與現場施工緊密相結合的方式,確保了項目管理者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取現場的真實情況,無須等待傳統的報告和匯報。一旦發現問題或者需要進行調整可以立即在BIM 模型中進行更新,確保信息的及時性和準確性。此外,BIM 不僅僅提供了數據收集和反饋的工具,還為現場施工團隊提供了實用的決策支持系統,利用三維模型來更為直觀地理解施工要求,更為準確地執行任務。
綜上所述,通過BIM 技術可以更加精確地進行設計和規劃,確保施工過程的順利進行和高質量完成。此外,BIM 技術還為建筑行業的各個參與方提供了共享、協同和交互的平臺,進一步加強了項目管理和決策支持。由此可見,基于BIM 技術的建筑設計施工優化已經成為未來建筑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BIM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建筑行業將會迎來更加高效、智能和可持續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