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婕, 許云
(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電力作為現代社會的生命線,其市場競爭力對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過去幾十年,傳統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氣一直是電力生產的主要來源。然而,隨著環境污染和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加劇,以及化石燃料資源的日益減少,新能源的開發和應用逐漸成為全球能源策略的核心。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技術的不斷進步,為電力市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然而,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的融合和競爭,對電力市場的結構、運作方式以及未來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1 世紀初全球對能源的需求與日俱增,新能源在電力市場中的地位逐漸崛起,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能、地熱能和水能。
太陽能通過光伏電池將陽光轉化為電能,且隨著光伏技術的進步,其轉化效率逐年提高,成本逐漸降低。風能通過風力發電機將風的動能轉化為電能,近年來風力發電機的設計和效率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生物能源則是通過生物質的燃燒或者生物化學轉化過程產生電能,例如木材、農作物殘留物以及動植物油脂等[1]。地熱能利用地下高溫蒸汽或熱水來發電,具有穩定性高、可持續性強的特點。水能則主要通過水庫、水電站等工程,利用流水的動能產生電力。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上述新能源的技術都在不斷地優化和更新,使其在電力市場中的份額逐漸增加。
全球能源轉型的背景下,新能源在電力市場的份額持續增長,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據統計,近年來,新能源特別是太陽能和風能,在全球電力產量中的比例逐年上升,這得益于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降低。當前,太陽能技術已經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與傳統能源的電價競爭力。隨著風電技術的進步,風電的裝機容量在全球范圍內也經歷了快速增長,尤其在歐洲和北美地區。
此外,電池儲能技術的進步為太陽能和風能的穩定供電提供了支持,進一步增強了其在電力市場中的地位。與此同時,各國政府對新能源的支持政策,如補貼、稅收優惠和配額制度,也助推了新能源的快速增長。尤其隨著全球對碳排放的關注和國際合作的增加,新能源得到了更大的推動,是實現低碳或零碳發電的關鍵途徑。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新能源的投資和部署不僅有助于減少碳排放,還為經濟增長和就業創造了新的機會[2]。
隨著新能源在電力市場的快速發展,其對碳排放和環境影響的減少成為明顯趨勢。隨著新能源在全球電力結構中所占比例的增加,全球的碳排放量已經得到了顯著減少,這一趨勢與國際社會對應對氣候變化的共同努力相一致,新能源的普及和推廣被認為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手段。此外,新能源發電相較于傳統的煤炭和石油發電,對環境的其他影響也較小。例如,煤炭發電不僅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還伴隨著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顆粒物等有害物質的排放,這些物質對大氣污染和酸雨的形成起到了推動作用。相比之下,新能源發電減少碳排放,大幅度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尤其是風能和太陽能在發電過程中幾乎不產生任何有害物質排放。
但是,新能源的環境影響并非完全為零,比如水電站的建設可能會影響河流生態系統,風力發電機可能對鳥類造成威脅[3]。但總體上,與化石燃料的負面環境影響相比,新能源的環境足跡要小得多。加之技術進步和環境保護措施的完善,新能源的環境影響可望進一步降低。
新能源的發展在電力市場中催生了競爭力的增強,隨著光伏模塊價格的下降和風電技術的成熟,這些新能源已經在許多地區達到或接近電價平價,即其發電成本與傳統化石燃料發電相當,為電力市場帶來了真正的價格競爭,那么電力供應商必須考慮更加高效和經濟的運營方式。
與傳統的集中式電力生產不同,太陽能和風能等可以在各種規模和地點進行部署,從大型風電場到屋頂光伏系統,分布式生產模式增加了市場參與者的數量和種類,增強了市場的競爭性。此外,分布式能源資源還為電網帶來了穩定性和韌性,可以在地理上廣泛分散,降低由于某一設施故障或其他原因導致的供電中斷風險。再者新能源的推廣和應用促進了技術和服務的創新。電池儲能、智能電網、需求響應以及其他輔助技術和服務在新能源的推動下得到了快速發展,為電力市場提供了新的商業模式和價值鏈,增加了市場的深度和寬度。公眾對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的關注也使新能源在電力市場中的地位更加堅固,消費者和企業都更愿意選擇綠色、低碳的電力能源,給新能源提供了市場需求。
雙碳目標,即“碳達峰”與“碳中和”,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已逐漸成為各國的共同追求,強調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且著重于經濟的綠色轉型。電力市場作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自然成為雙碳政策實施的重點領域。雙碳節能政策對新能源發展的推動作用顯而易見,為了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各國政府積極推廣新能源技術。例如,碳排放的限制和稅收使化石燃料的經濟效益降低,而新能源相對變得更為有吸引力,加速了技術創新和投資的步伐。雙碳節能政策強調了電力系統的可持續性和韌性,新能源通常來源于可再生資源,如風、太陽或水,具有較低的碳足跡并且可持續[4]。另外,雙碳政策也促進了跨行業合作,如電動汽車產業與電力產業之間的協同發展,旨在通過清潔能源為汽車供電,實現整個能源和交通系統的碳中和,此類跨行業合作為新能源提供了更大的市場空間,增強了其在電力市場的競爭地位。
雙碳目標已成為全球氣候治理的核心議題,直接與電力市場的可持續性掛鉤。電力市場作為碳排放的主要源頭,其對雙碳目標的響應不僅涉及碳排放減少,還涉及整個電力產業鏈的經濟、技術和社會層面的可持續性。從經濟角度看,雙碳目標的實施將促進電力市場向低碳技術和解決方案的轉型,帶來新的投資和就業機會,促進電力產業的綠色增長,這種轉型可能伴隨著傳統能源的衰退,但也為新能源技術提供了市場空間,如儲能、智能電網和可再生能源技術。
從技術角度看,雙碳節能要求電力市場不斷創新,以提高能效,降低碳強度,涉及電力生產、傳輸和分配的全過程,確保電力供應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如,隨著電網的去碳化,電力系統可能需要更多的柔性資源,如需求響應和分布式能源,以平衡可再生能源的波動[5]。從社會角度看,雙碳節能與電力市場的可持續性之間的聯系也表現在公眾參與和社會接受度上。隨著碳排放的減少和電力市場的綠色轉型,電力市場參與者要與公眾溝通和合作,確保其業務策略與社會期望一致,提高其社會合法性和競爭力。
電力市場參與者現在不僅需要考慮傳統的經濟和技術問題,還需面對與可持續性、環境和社會責任相關的挑戰。
首先,這一目標強調了對可再生能源技術的依賴性。隨著碳排放減少的壓力日益增加,需要面對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在電網管理和電力儲存技術上作出相應的策略調整。雙碳目標對電力市場的參與者提出了更高的能效標準,不僅僅是生產端,傳輸和分配環節也需要實施更高效、低損耗的技術。例如,電網升級、智能電網技術和先進的負荷管理都成為提高整體系統能效的關鍵。
此外,供應鏈管理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的角色逐漸凸顯。對于電力市場,特別是在考慮到電力設備的長壽命,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都關乎最終的碳足跡和環境影響。所以,從原材料采集到生產、從運輸到最終設備的報廢,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在碳減排和環境友好性的大背景下進行仔細審視。
原材料的采購是供應鏈中的第一個環節,電力設備通常需要大量的金屬和其他稀缺資源。雙碳目標要求企業對原材料的來源進行嚴格審查,確保來自可持續、環境友好的開采方法。例如,對于太陽能板,主要的原材料之一是硅,其開采和生產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選擇使用低碳方法生產的硅或探索替代材料成為優先方向。制造過程中的碳足跡也是一個關鍵考慮因素,采用清潔能源、減少工廠的能源浪費、優化生產流程以減少碳排放,都是當前電力設備生產商必須考慮的問題,對廢水、廢氣和其他污染物的管理也必須符合更為嚴格的環境標準。
在設備的運輸環節,考慮使用更為環保的運輸方式,如電動車輛、鐵路等,以減少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也成為供應鏈管理的一部分。
當電力設備達到其使用壽命末期,如何處理和回收這些設備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電力設備往往含有有害物質,如果不恰當地處置,可能對環境造成長期傷害。因此,推動循環經濟,加強設備的回收和再利用,不僅可以減少環境污染,還可以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
總體來看,新能源的發展為電力市場帶來了機遇,也有不可忽視的挑戰。機遇是新能源有助于實現更加清潔、可持續的電力生產,降低碳排放,滿足環保要求,同時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增強電力市場的韌性和穩定性。從挑戰方面來說,新能源的并網、儲存和管理都需要更加復雜的技術和管理策略。
此外,新能源的經濟效益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技術成熟度、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等。但無論如何,隨著新能源技術的進步和全球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重視,新能源在電力市場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會不斷增強。為了確保電力市場的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各方參與者需要加強合作,共同探索和實踐新的市場機制、技術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