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君
(濟南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隨著近年來城市化的迅速發展,生態環境面臨的挑戰日益加劇。城市拓展、交通網絡建設和工業化進程對原有的生態結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導致生態連通性斷裂、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服務功能減弱。為此,如何在國土空間規劃中整合綠色生態網絡,以實現生態與城市發展之間的和諧,成為當前重要研究議題。
國土空間規劃,作為現代城市和區域發展的核心組成,歷經數十年的演變與發展,體現對土地、資源和環境的綜合性管理和規劃。最初,空間規劃集中在單一的土地利用規劃上,關注土地的最佳使用以及對其進行有序地分區。隨著20 世紀中后期的快速城市化,空間規劃開始更加注重區域內的功能分區與合理布局,考慮如何有效整合土地資源、水資源、交通、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多個方面。進入21 世紀,空間規劃逐漸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結合,強調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不僅僅局限于土地利用,更加注重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生態走廊的建設以及綠色基礎設施的整合[1]。
城市綠色生態網絡的基礎理論脈絡深邃,生態網絡是指由生態系統及其組件構成的相互關聯和支持的結構,旨在確保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是生物、物理和社會經濟要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現,包括核心區域、生態走廊以及緩沖區等構成要素。核心區域是生態網絡中的主要組成部分,通常是自然保護區、森林、濕地或其他生態敏感和重要的地區,為生物提供了主要的棲息地,并為生態系統提供了基本功能。生態走廊是連接這些核心區域的線性空間,保證物種遷徙、基因交流和營養物質循環而設立的,確保生態網絡的功能性和連續性。走廊可能是河流、山脈、植被帶或任何其他有助于生態流動的結構。緩沖區是環繞核心區域和走廊的地帶,起到緩解外部干擾、增強生態穩定性的作用,通常是由人為活動較少的地區或具有一定生態功能的地區組成。由此,生態網絡不僅是生態學的概念,反映對城市或區域的綜合規劃和管理[2]。在快速城市化和全球環境變化背景下,構建和維護生態網絡成為確保城市生態安全、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策略,為城市居民提供了宜居環境,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
現代城市發展過程中,生態斷裂和綠地碎片化問題日益凸顯,對生物多樣性和城市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完整性帶來嚴重挑戰。生態斷裂是指由于人為活動,特別是城市化進程,導致生態系統的連續性被打破,影響生態流動性和功能性。與此相伴的綠地碎片化問題則是指原本連續的綠地或自然區域被分割成較小的、相互孤立的片段。生態斷裂和碎片化的后果對物種的生存和繁衍造成威脅。由于生態環境的破壞,許多物種的活動范圍受到限制,導致基因交流受阻,進而增加了物種滅絕的風險。為應對這些問題,許多城市正在探索如何在城市規劃中整合生態網絡理念,通過創建生態走廊、恢復生態系統和加強綠地連通性緩解生態斷裂和碎片化影響。
生態系統服務:通常被理解為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直接或間接的利益和價值,是評估城市綠色生態網絡重要性的關鍵工具,包括供給服務(如食物、水、木材)、調節服務(如氣候調節、洪水控制)、文化服務(如娛樂、精神滿足)和支持服務(如土壤形成、光合作用)。生態系統服務評估的目的在于量化或定性描述生態系統為社會帶來的益處,為決策者提供有關保護或恢復特定生態系統重要性的信息。首先識別特定區域或景觀的關鍵生態系統服務,選擇適當的評估工具和方法,如貨幣評估、物理計量或偏好評估,收集必要的數據,并運用評估方法進行分析,將評估結果整合到空間規劃和決策制定過程中。隨著科技的進步,生態系統服務評估方法也日趨多樣化和精細化,地理信息系統(GIS)和遙感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空間數據的收集和處理,以支持生態服務的空間分布分析;不同種類的模型和工具,如INVEST 和ARIES,已被開發用于估算、映射和價值化生態系統服務。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生態系統服務評估為政策制定者和規劃者提供了明確、量化和客觀的工具,以便更好地理解生態網絡在整個土地利用和城市規劃策略中的角色,明確哪些地區的生態服務具有特殊價值,優先予以保護,在確保城市發展的同時,生態完整性和可持續性得到維護。
空間連接性關注的是生態元件(如生境、綠地、水體)之間的物理和功能關聯,旨在確保生物多樣性的維持、生態流動性的恢復和生態過程的持續。空間連接性分析應識別和映射關鍵的生態元件,如核心生境、生態走廊和生態節點,這些元件是生態網絡的基礎,其連通性決定了生態流動性的強度和范圍,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其他空間分析工具,評估生態元件之間的直接和間接連接,確定生態走廊的路徑、寬度和長度,以及識別可能的斷裂點和障礙。接下來,基于生物學和生態學的知識,評估連接性對于物種遷徙、基因流和生態過程的意義,可能需要運用種群遺傳學、生態建模和其他相關學科的方法。連接性分析的結果可以為決策者和規劃者提供寶貴的信息,指導城市綠色生態網絡的建設和管理。例如,識別的生態走廊可以被優先保護或恢復,以確保其功能性;而識別的斷裂點和障礙可以成為干預和管理的重點區域。
在國土空間規劃的框架下,城市綠色生態網絡規劃必須注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確保生態完整性和生物種群的健康持續。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維持生態系統健康、功能和抵御外來干擾的關鍵,其保護不僅關乎生態健康,還與經濟和社會福祉緊密相連。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首先需要準確的數據收集和評估,對本地生物種群的調查,以確定其分布、數量、健康狀況和受威脅程度。地理信息系統(GIS)和遠程感測技術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允許研究者對生物多樣性進行空間定位和分析,一旦獲得這些數據,就可以進行生物多樣性熱點的識別,為保護和管理提供明確方向。在規劃過程中,生物多樣性保護應考慮到土地利用的沖突和挑戰,如城市擴展、農業活動和工業發展等,需要對生態走廊、生物棲息地和其他關鍵生態區域進行精細化規劃,還涉及政策制定、立法和公眾參與。值得強調的是,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不僅是為生物本身,還因其能為人類提供生態系統服務,如食物供應、氣候調節和休閑活動。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確保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意味著確保城市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性。因此,生物多樣性保護在城市綠色生態網絡規劃中應被賦予首要優先權,為未來的城市發展提供堅實和持久的基礎。
生態走廊是自然或人造的線性空間,連接著生態敏感和重要的地區,維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功能性,保證生物種群的連續性與交流。劃定生態走廊首先需要對區域的生態系統和生物種群進行深入研究,確定生態網絡中的核心區域和生態敏感地帶。隨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其他空間分析工具,綜合地形、土壤、水文和生物學數據,明確最佳的連通路徑,考慮到城市化的快速進程,走廊的劃定還需考慮人為因素,如交通、建筑和其他基礎設施的分布。走廊的建設不僅是物理連接,還需要確保其功能性,種植土著植物、創建濕地等,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系統變遷等長期影響,因此其建設必須具有靈活性和前瞻性。
綠色基礎設施指的是自然或半自然的生態系統和綠地,能為城市提供一系列關鍵的生態系統服務,如洪水管理、空氣凈化、碳吸存和休閑活動等,包括公園、綠地、濕地、綠色屋頂和生境走廊等。整合綠色基礎設施的主要目標是確保其在城市中的連續性、功能性和訪問性,將傳統的基礎設施與綠色基礎設施有機結合,創造多功能、相互補充的城市網絡。例如,城市河流或水道可以作為水資源的供應來源,與沿岸的綠地和公園相連接形成生態走廊,提供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和市民的休閑空間。綠色基礎設施的整合還需要考慮到城市規劃的多尺度和多層次特性,要在宏觀(如城市或區域尺度)和微觀(如街區或單個項目)之間找到平衡,確保綠色基礎設施在各個層面上都能實現其功能和價值。
在城市綠色生態網絡規劃的核心策略中,生態修復與重建被賦予了極高的重要性。隨著現代城市的迅速擴張和不斷變遷,許多原有生態系統已遭到破壞或退化,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受到威脅。在此背景下,生態修復與重建旨在恢復和增強受損生態系統的健康、功能和完整性,確保其為城市提供持續的生態系統服務。生態修復是旨在恢復已被破壞或退化的生態系統到其原始或預期狀態的過程,相較之下,生態重建則更加側重于在完全失去生態功能的地區重新創建生態系統,如在前礦山或廢棄工業地帶進行的重建活動。生態修復與重建不僅對生態健康和功能具有顯著效益,還為城市居民提供了宜人的生活環境和休閑空間,提高城市的經濟價值,如通過增加地產價值、吸引旅游業等。
城市綠色生態網絡規劃是實現生態、社會和經濟三重目標的關鍵。本文從多個策略角度提出了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實施這一規劃。通過生態系統服務評估、空間連接性、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策略,為城市創造更加宜居、健康和可持續的環境。為此,需要跨學科、跨部門的合作,結合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社區參與,共同推動城市綠色生態網絡的規劃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