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黨翔,張琳婷,于盛衛,孫麗君,黨毓起
(1.寧夏醫科大學中醫學院,寧夏 銀川 750001;2.寧夏醫科大學附屬銀川市中醫醫院,寧夏 銀川 750001)
慢性疲勞綜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種涉及中樞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疾病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嚴重疲勞負荷至少6個月,通常伴有疲乏無力、記憶力減退、睡眠障礙、肌肉關節疼痛、情緒低落等非特異性癥狀[1]。CFS患病率較高,且該病會導致患者生活質量降低[2-3]。目前,已被臨床認可的西醫療法以免疫抑制、補充維生素、心理咨詢等為主,存在藥物不良反應多、遠期療效不佳等問題,治療方案有待進一步研究[4]。CFS歸屬中醫“虛勞”范疇。中醫認為,該病病因主要有正虛和邪實兩方面。正虛以脾虛為主,邪實為外感或內傷所致。《素問·五運行大論》曰:“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記載:“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火”與“氣”的關系密切,是調節機體內陰陽平衡的重要因素。
黨毓起主任醫師是銀川市中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榮獲“自治區名中醫”、自治區“塞上名醫”、銀川市“鳳城名醫”、中華中醫藥學會“最美中醫”、銀川市“高精尖缺人才”稱號,是寧夏回族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主持及參與各級科研項目20 余項,取得科技成果12項,發表論文60余篇,出版醫學著作1部,獲國家發明專利2 項。黨毓起主任醫師指出,在CFS發展過程中,壯火是重要的致病因素,濕邪為病機關鍵,脾失健運、濕痰瘀濁郁積,打破機體陰陽平衡,因此治療該病應基于“壯火食氣、少火生氣”理論,提倡從“利濕氣,除壯火”“扶陽氣,生少火”方面進行論治。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對于壯火含義的理解,很多醫家發表了觀點,歸納如下。①藥食氣味峻烈者。《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以藥食氣味立論,指出藥食氣味峻烈者如烏頭、附子之類,為壯火之品,非陽氣大虧者不用,否則易耗正氣。王雪峰等[5]也認為藥食等外源性攝入過量導致機體不適與“壯火”消耗正氣相應,有“壯火食氣”之弊。②病理之火。“火為陽氣”,“壯火”是人體相對亢盛的陽氣(病理之火),亦是亢盛而妄動的相火(邪火);壯火燔灼正氣,即“壯火食氣”[6]。李哲等[7]認為,外感邪毒、飲食失調、情志內傷等均會導致人體陰陽失調,若體內陰不制陽,火熱內盛,則出現“壯火食氣”問題。CFS病機為濕邪長期伏于體內,膠著難解,以致陰陽失衡;疾病纏綿難愈,此中濕邪可視為“壯火”。
《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言:“氣味太厚者,火之壯也。”過食肥甘厚味勢必會導致“壯火”內生,加重脾的負擔,故在疾病初期,CFS患者表現為疲乏、氣短無力。過食肥甘厚味,脾運化不利,化痰生濕,痰濕積于體內,郁久化熱,耗傷人體正氣,長期的濕、痰、熱邪累積,反過來損傷脾臟,脾虛不能散精,精微不布,凝聚成痰,加重氣血津液運化、輸布與代謝失調,終而形成氣血陰陽虧虛的局面[8]。《脾胃論》云:“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隨著疾病發展,CFS患者體內長期濕濁郁積,“壯火”又生,導致疾病進一步發展,出現四肢無力、肢體水腫等癥狀,進而形成本虛標實的局面。因此,在治療CFS的過程中,應針對臨床癥狀,祛濕濁,除邪氣,以防“壯火”過甚,傷及人體正氣。
梁惠卿教授指出,有一分少火,便有一份生機[9]。少火,與壯火相對而言,是一種正常的具有生氣的火,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根本。現代醫家將少火含義分為兩種,一是藥食氣味溫和者,如人參、當歸之類,能夠平和地溫補人體不足的正氣,即少火生氣;二是指人體的生理之火,即人體各臟腑在生理狀態下的溫和之氣[10]。張景岳言:“陽和之火則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因此,人體“少火”作用正常,對臟腑的氣化功能產生激發和推動作用,所謂“少火之氣壯”[11]。《醫學正傳》言:“少火生氣,謂滋生元氣。”少火是人體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陽氣。
CFS患者多陽氣不足,脾虛運化無力,引起一系列脾失健運、化源不足的病證,且脾喜潤惡燥,因此在治療上應以“溫生少火”以促進脾陽的運化和培育作用。綜上所述,人體只有在“少火”正常發揮作用的條件下,才可使各臟腑各司其職,維持人體生命之氣,即所謂的“少火之氣壯”。
《素問·通評虛實論》言:“精氣奪則虛。”如張仲景《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言:“四季脾旺不受邪。”脾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CFS的病程較長,病勢纏綿,治療應以平補平瀉為主,若過用清熱利濕類苦寒之品,日久易耗傷人體正氣,加重精神倦怠、周身無力、四肢冰冷、便溏等癥狀。從能量學的角度看,“少火”是以能量代謝為基礎的“代謝-能量-功能”密切協調的平衡系統,參與維持與平衡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12]。在本病的治療上,應以補氣扶正為要,若過用峻猛補氣藥物,而患者“虛不受補”,則虛勞癥狀進一步加重,再次出現壯火食氣。為避免此類問題,應選用有益氣補虛之功卻不溫不燥、補而不滯之品,使少火生生不息,則疾病方可轉愈。楊翼豪等[13]將少火比作“逆子”,臨床強調每遇“少火逆子”,定要溫陽扶正、循循誘導、引火歸原,使用太子參、黨參、黃芪等溫補藥物以升發體內陽氣。
《素問·通評虛實論》言:“邪氣盛則實。”除壯火的目的是為護少火而固正氣。在CFS的病程中,濕為病機的關鍵。《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濕邪氣長期伏于人體內,日久灼傷陰液,耗傷正氣,又易受熱邪蒸灼,濕熱膠著,致疾病纏綿難愈,輕則使人體出現疲乏、無力、記憶力減退、睡眠障礙等表現,重則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此外,長期過食肥甘厚膩之品,易損傷脾胃,脾胃運化失職,濕邪易生,氣機失調。邪非人之素有,邪去者正自安[14]。汪海東等[15]認為,壯火是機體調節異常導致病理性產物代謝和局部組織能量代謝異常;楊翼豪等[13]將壯火比作“賊子”,臨床強調每遇“壯火賊子”則用清熱瀉火之法盡快除之,方可保得生機。在日常生活中,應做到飲食有節;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遇壯火食氣,可用黃芩、茵陳、牛膝等藥物清熱利濕,清除體內邪氣。
由此可見,在治療CFS過程中,一方面要以甘溫之品為主,以扶陽氣、生少火,達“少火之氣壯”,以維持生生之氣;另一方面少佐寒涼之品,除壯火,以免“壯火之氣衰”,使正氣不被耗散。
患者,女,43 歲,公務員,身體質量指數(BMI)29.10 kg/m2,2022年8 月3 日初診。主訴:周身疲乏無力1年,加重伴寐差半個月。患者既往作息不規律,喜食肥甘厚味,近1年因思慮及工作勞累常感周身倦怠乏力、氣短,休息后可緩解,后上述癥狀每因勞累后加重,其間自行口服各種保健品,效果不明顯。1個月前患者于情志不暢及勞累后上述癥狀加重,脫發明顯,休息后難以緩解,故來我院就診。刻診:周身疲乏無力,頭身困重,雙下肢時有輕度腫脹,四肢不溫,記憶力下降明顯,脫發,失眠多夢,每日排便1次,大便稀,不成形,小便調,月經量少,舌淡,苔膩,脈滑。近期體質量未見明顯變化。既往體健。無食物及藥物過敏史。甲狀腺功能、肝腎功能、血常規未見異常。西醫診斷:慢性疲勞綜合征。中醫診斷:虛勞,脾虛夾濕證。治法:補氣健脾利濕。方藥組成:黃芪20 g,黨參片10 g,蒼術9 g,陳皮10 g,茯苓20 g,豬苓20 g,澤瀉6 g,當歸10 g,牛膝10 g,黃芩片10 g,麥冬10 g,砂仁10 g(后下),茯神20 g,益智仁10 g,首烏藤10 g,甘草片10 g。3劑,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溫服。
2022年8月7日二診:患者訴大便成形,余癥改善不明顯。繼服原方7劑。
2022年8月15日三診:患者自覺氣短、乏力較前緩解,夜眠差,夢多,頭身困重,胸悶發熱時作。在原方的基礎上加茵陳10 g,制遠志10 g,茯苓用量增加至30 g。7劑,煎服法如前。
2022年8月24日四診:患者寐差,眠淺易醒,夢多。調整安神藥物藥量為茯神30 g,首烏藤20 g,制遠志30 g。繼觀。
電話隨訪患者訴諸癥明顯好轉,體質量下降2 kg,無特殊不適,夜眠尚可。
按語:體虛易生邪或受邪氣侵擾,致臟腑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以濕為主的各種病理產物聚集,日久化熱,形成有害于機體的病理之火,即“壯火”,壯火進而損傷脾臟,正氣虛而無力推邪外出,又出現新的邪氣,此為“壯火食氣”。該病案患者病程已久,既往因工作原因長期勞累,疲乏無力明顯,休息后難以緩解,輔助檢查未見明顯異常,依據伴隨的相關癥狀,診斷為慢性疲勞綜合征,以正虛為主,兼有脾濕之象,辨證為脾虛夾濕證。該患者自覺周身乏力,頭身困重,胸悶煩熱,皆由“壯火”所致,在治療時予黃芩等苦寒藥物以清利濕熱、祛邪外出。患者病勢纏綿難愈,邪氣日久損傷正氣,氣血陰陽俱損,加之苦寒藥物久服易傷及脾胃,應注意扶陽氣、升少火,予黃芪、黨參以益脾氣,升少火,旺陽氣,祛邪外出,溫四肢,蒼術、砂仁健脾燥濕,陳皮理氣健脾,當歸補血活血,麥冬滋陰潤燥。諸藥補而不滯,溫而不燥,此為“少火生氣”。患者下肢腫脹,予牛膝以祛風除濕,引藥下行,配伍茯神、首烏藤、益智仁以養血安神,澤瀉、茯苓、豬苓清濕熱,以利小便實大便,甘草調和諸藥。全方清濕熱、除壯火、扶陽氣、生少火,達“少火之氣生生不息”之效。二診時,患者諸癥改善,繼續服藥。三診時,患者體內濕邪為患,兼有失眠、夢多,在原方的基礎上加茵陳清熱利濕,制遠志益脾安神,增茯苓用量以加大祛濕之功。四診時,患者失眠問題明顯,故加大茯神、首烏藤、制遠志用量以安神助眠。
除表現出周身重度疲勞外,CFS患者常伴有焦慮、失眠、頭痛、頭暈、健忘、肌肉關節酸痛等癥狀,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16]。中醫藥治療CFS具有顯著優勢,通過辨病、辨證、辨癥相結合,以補虛瀉實、扶正祛邪為原則,全身調節,可改善患者虛勞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類經·陰陽類》云:“火太過則氣反衰,火和平則氣乃壯。”《黃帝內經集注》亦云:“火壯于外則散氣,火平于外則生氣。”張景岳言:“少火生人之元氣,此氣為正氣。壯火食人之元氣,此氣是邪氣。”黨毓起主任醫師主張基于“壯火食氣、少火生氣”理論,在臨床辨證中將少火看作生理之火(為人體生命活動、抵御外邪的根本),將壯火看作病理之火(即人體正氣不足產生的內邪,或無法抵抗的外來邪氣,包括氣味峻烈的藥食物),認為少火生氣,助陽氣旺盛(即少火生氣),而壯火則損耗人體之元氣(即壯火食氣);CFS病因為正虛邪實,治療時應注重“清濕氣,除壯火”“扶陽氣,生少火”,以此為法,常能取得滿意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