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伊冰,顏蕊,孫小花,孫秀萍
(1.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2.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寧夏 銀川 750021)
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稱變應性鼻炎,是特應性個體接觸過敏原后,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導的鼻黏膜炎性反應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反復噴嚏、清涕、鼻塞、鼻癢,部分患者常伴眼癢、流淚等癥,該病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睡眠、工作和學習,而且給個人和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1]。AR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其發病與家族史、粉塵接觸史、藥物過敏史、哮喘病史、花粉過敏等因素相關[2]。目前西醫主要采用糖皮質激素、抗組胺藥、抗白三烯藥、抗膽堿能藥治療該病,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長期用藥易產生不良反應[1]。針灸治療本病具有安全、有效、簡便等優點,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和認可。孫秀萍主任醫師從事針灸臨床工作多年,對治療AR頗有心得?,F分享孫秀萍主任醫師采用臟腑別通針刺法聯合隔姜灸治療AR驗案1則,以供臨床參考。
患者,男,58歲,2022年11月7日初診。主訴:間斷鼻塞流涕2年?;颊?年前因受寒勞累后出現鼻塞流涕,噴嚏連連,服用藥物后打噴嚏、鼻塞流涕好轉。每逢受寒后上述癥狀發作,服用中藥后未見明顯好轉。既往史:否認高血壓病、糖尿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等慢性病史;否認肝炎、結核等傳染病史;無手術史、外傷史及輸血史。過敏史:無藥物、食物過敏史,預防接種史不詳。個人史:出生于寧夏,久居于賀蘭,無食生魚、生肉史,無疫區接觸史,無地方病流行區居住史,無傳染病接觸史,無煙酒嗜好,無粉塵接觸史,無冶游史。家族史:患者父親有相似病史??淘\:鼻塞不通,流清涕,噴嚏連連,四肢不溫,氣短音低,納寐一般,小便頻,大便可,舌淡,苔薄白,脈細弱。體格檢查:鼻黏膜蒼白、水腫,雙下鼻甲水腫,鼻腔里水樣和黏液樣分泌物。血清特異性IgE檢測:粉塵、螨陽性。西醫診斷:AR。中醫診斷:鼻鼽,腎氣虧損、肺失溫煦證。治法:溫補肺腎,行氣利水。取穴:太淵、太溪、風門、肺俞、通天、膻中、列缺、神闕、三焦經陽性反應點。操作方法:囑患者取仰臥位,局部常規消毒后,選用0.25 mm×40 mm 一次性無菌針灸針,斜刺列缺、膻中,直刺太淵、風門、通天、太溪、三焦經陽性反應點,行捻轉補法,得氣后留針30 min。隨后切姜片直徑約30 mm,厚約5 mm,在姜片上針刺數孔,置于神闕,采用艾絨做中等大小艾炷置于姜片上并點燃,灸至皮膚出現潮紅而不起水泡為宜。神闕灸畢,患者取俯臥位,充分暴露背部,以同樣的手法灸肺俞。因每個人耐熱程度不同,灸療過程中,若患者出現燒灼樣痛感,醫者以適當的力度叩觸、按揉穴位周邊皮膚緩解患者燒灼感,若患者無法耐受及時取下艾炷和姜片。每穴灸3 壯,隔日治療1次,治療10 d。
2020年11月17日二診:患者鼻塞、噴嚏基本消失,仍流少量清涕,夜間睡眠改善,小便頻次減少。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查體:鼻黏膜未見蒼白、水腫,雙下鼻甲水腫明顯好轉,鼻腔里水樣和黏液樣分泌物減少。治療方法及時間同前。
2020年11月27日三診:患者鼻塞、噴嚏、流清涕完全消失,夜寐可,二便調。此次未予針灸治療。1個月后隨訪,患者上述癥狀未復發,無其他不適。
按語:患者出現鼻塞、流涕、打噴嚏等癥狀,均為鼻鼽典型的臨床表現,故辨病為AR?;颊咚闹粶?、氣短音低等癥狀,皆為腎氣虧損、肺失溫煦證。舌質淡,脈細弱為肺腎虛之象。孫秀萍主任醫師認為治療AR應肺與膀胱同調,腎與三焦相通,針刺太淵、膻中、列缺調理肺氣、止咳化痰,針刺風門、通天以刺激膀胱經激發肺經經氣,加強補肺療效,太溪補益腎氣,三焦經陽性反應點增加腎氣,調理氣機,統籌全局。隔姜灸肺俞、神闕以扶助正氣、補肺固腎,使肺氣生化有源,治病求本。患者癥狀消失,隨訪1個月未發作。孫秀萍主任醫師認為腎氣不足無力支持五臟六腑功能,從而導致肺氣虛寒,氣化失司,寒水內留,停于鼻竅則鼻塞流清涕,噴嚏連連;腎陽不足無法溫養全身,故四肢不溫;肺腎氣虛,腎主納氣,肺主行氣,故氣短音低;氣血化生不足故納寐一般;腎主水液,體內水液的存留、分布與排泄靠腎的氣化功能完成,腎陽虧虛,氣化失司則小便頻;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為肺腎虧損的表現。
2.1 病因病機 AR屬于中醫“鼽嚏”“鼻鼽”范疇,《禮記·月令》記載鼻鼽“季秋行夏令,則其國大水,冬藏殃敗,民多鼽嚏”[3]。鼻鼽發病多與肺、脾、腎虛損有關,尤其與肺、脾氣虛最為密切[4]。關于辨證分型,目前臨床多以肺氣虛弱、感受風寒型,肺脾氣虛、水濕泛鼻型,以及腎氣虧損、肺失溫煦型為主。孫秀萍主任醫師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認為本病以腎氣虧虛、肺失溫煦型多見,此證型多癥見鼻塞,鼻癢,流清涕,鼻竅肌膜蒼白水腫,四肢不溫,遺精早泄,小便長,夜尿多,舌質淡,脈沉弱。孫秀萍主任醫師認為AR 病位在肺金,與脾土、腎水三者母子相生,與中醫所講先、后天聯系甚密,若先、后天失養,可致肺臟虛損則氣化失司,寒水內留,停于鼻竅則鼻塞、鼻癢及流涕。腎陽不足,攝納無權,氣不歸元,則溫煦失職,鼻竅失于溫煦,難以抵御外邪,易出現噴嚏?!端貑枴ば魑鍤狻吩?“腎為欠為嚏?!笨梢夾R 噴嚏連連與腎氣不足密切相關。腎氣不足無以濡養四肢,四肢不溫,腎氣不固則遺精早泄,腎主水液,體內水液運行主要靠腎的氣化功能完成,因腎陽不足氣化失常易出現小便長,夜尿多,治以溫補肺腎、通陽利水為主。
2.2 臟腑別通,加強療效 臟腑別通針刺法也稱臟腑旁通針刺法,《靈樞·根結》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開,張也;張,施弓弦也;闔,本義為門扇,為關閉、收攏之意;樞,門臼也,為樞紐之意[5]。孫秀萍主任醫師主張太陽、太陰為開,太陽行氣,為氣運行的動力源泉,太陰行血及津液,為血及津液運行的動力之源。陽明、厥陰為“闔”,陽明主納氣,厥陰司陰血津液之潛藏。少陽、少陰為“樞”,少陽為氣行之樞紐,少陰則為陰血津液的運行樞紐,從而推斷出肺與膀胱通,腎與三焦相通。選擇互通兩經上的穴位配伍,可通達兩經的氣血,不僅拓展了治療范圍,也提高了療效,治療主穴為太淵、列缺、風門、通天、太溪、膻中。本病發病病位在肺,故首選太淵,太淵為手太陰肺經原穴,原穴能使三焦通達,激發元氣以抗御相應臟腑之病邪,為補益肺氣要穴[6]。肺開竅于鼻,太淵補肺氣可通鼻竅,緩解鼻塞的癥狀。列缺為肺經絡穴,研究表明針刺列缺可改善AR 癥狀[7]。孫秀萍主任醫師基于肺與膀胱相通的理論,選取風門、通天加強療效?!稌樉膶W》記載:“風門者,風所出入之門也?!憋L門不僅起臟腑別通的功效,也是祛外風之邪的重要角色,可祛風解表,宣肺止咳?!恫砂帯费?“通天,上為腦,下為鼻,言氣之通于巔也?!蓖?指通達,天,指高出位。脈氣由本穴直通頭頂,故名通天。孫秀萍主任醫師擅用通天治療鼻塞不通等癥狀。膻中為八會穴之氣會,為宗氣所聚之處,可理氣寬胸止咳。研究表明,刺激膻中對肺系疾患有明顯的治療效果[8]。
若AR 日久傷及腎臟,則應補益腎氣。太溪為足少陰腎經原穴,腎多虛證,且太溪本意為腎經水液在此匯聚,可為太溪補腎提供理論基礎?!饵S帝內經靈樞集注·營衛生會》云:“三焦乃少陽之相火,生于腎陰,從下而上通會于周身之腠理,臟腑之膜原,總屬一氣耳?!笨梢?腎與三焦相通。選取三焦經脈所過壓痛點或陽性反應點增強療效,三焦主一身之氣,可通調氣機,加強肺氣的運行。
2.3 隔姜溫陽,補益正氣 《針灸大成》記載:“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錢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备艚膶儆诎牡囊环N,孫秀萍主任醫師認為艾灸可溫陽通絡,生姜具有散寒溫陽之效,兩種結合可加強溫補的效果。艾灸能激發自身調節機能,使機體向陰陽平衡的方向發展,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力。隔姜灸多選肺俞及神闕,神闕為機體較為重要的保健穴之一,針刺此穴既可調理脾胃,又可扶助正氣祛邪外出。肺俞為手太陰肺經氣輸注之處,既是背俞穴,又體現了肺與膀胱相通,取穴精妙。
2.4 針灸合用,行之有效 孫秀萍主任醫師將針刺和隔姜灸合用,既最大程度起到了刺激穴位的作用,同時巧妙發揮了艾灸及生姜的溫陽作用,加強正氣固護機體,兩種中醫外用療法無毒副作用,搭配精巧。
AR 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西醫治療方法雖見效較快,但常難以根治,且易復發。針灸治療AR 療效確切,AR 發病多為肺、脾、腎虛弱,孫秀萍主任醫師主張從補益肺脾腎正氣入手,采取臟腑別通針刺法聯合隔姜灸治療AR,可有效改善鼻部癥狀,且針灸治療成本較低,毒副作用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為臨床治療提供新思路,對指導AR 治療有較大意義,值得進一步探索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