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作為地理標志大國,擁有極為豐富的地理標志資源。地理標志在助力地方經濟發展,鞏固扶貧成就,助力鄉村振興助農方面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尚未制定統一的地理標志法律制度。本文梳理了地理標志保護法律體系國際發展歷程,以分析我國建設現狀為切入點,深入剖析地理標志保護法律體系,為加強法律體系建設提出意見建議。
關鍵詞:地理標志,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09.007
0 引 言
中國大地幅員遼闊,地理標志產品資源極為豐富。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生產和出口國,對地理標志保護的需求尤為迫切。為加強地理標志保護和管理,我國已經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以下簡稱《商標法》)為核心,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為輔助的法律體系。然而,現有的法律體系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
2023年12月,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第80號局令《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辦法》。此項部門規章不僅是對《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的進一步完善,也是對我國地理標志保護法律體系構建的有力補充。
1 地理標志保護法律體系基本概述
1.1 國際發展歷程
國際上對地理標志的保護,最早體現在1883年的《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以下簡稱《巴黎公約》)中,但當時對地理標志并無清晰的定義[1]。該公約將“原產地名稱”納入到工業產權的保護對象,作為國際社會對地理標志保護的破冰之舉,意義重大。在地理標志法律體系構建的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是《保護原產地名稱及國際注冊里斯本協定》(以下簡稱《里斯本協定》),它不僅首次定義了地理標志,還擴大了其保護范圍。《TRIPs協定》繼《里斯本協定》首次定義地理標志后,對地理標志作出了最明確的定義。即“本協議的地理標志,系指下列標志:其標示出某商品來源于某成員地域內,或來源于該地域中的某地區或某地方,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其他特征,主要與該地理來源相關聯”。
從保護模式來看,歐盟對地理標志采取“專門法為主、商標法為輔,彼此協調配合”的協同保護模式[2]。日本則采用《特定農林水產品等名稱保護法》的專門法保護模式。俄羅斯以《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為依據,采取專門法模式對地理標志進行嚴保護和強保護[3]。
1.2 我國建設現狀
以1985年中國加入《巴黎公約》為起點,我國在1999年頒布《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第6號令);2001年出臺《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實施辦法》(國檢法〔2001〕51號);2001年修訂《商標法》,增設地理標志規定;2003年印發《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和管理辦法》(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令第6號);2005年制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令第78號),將原產地域產品更名為地理標志產品,由此構建了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質量技術監管體系;2007年發布《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農業部令第11號),設立了農產品領域的地理標志登記制度。自此,我國地理標志“三駕馬車”并駕齊驅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三個部門依據三套不同的管理體系,開啟了我國地理標志發展的歷史。
2019年,《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正式發布,明確提出“完善地理標志保護相關立法”,在隨后的2020年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第354號公告《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管理辦法(試行)》,2023年12月,國家知識產權局相繼發布第79號令《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和管理規定》和第80號令《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辦法》,對地理標志保護法律體系實現了有力補充。
2 地理標志保護法律體系理論探析
地理標志是知識產權家族中重要的一員,是知識產權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越來越受到國際和國內的關注。其根本在于對地理標志的保護不僅是對標識的保護,還包括對地理標志產區自然環境、人文因素構成的傳統知識的保存、維護、發展、利用和保護[4]。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對地理標志的保護,形成了商標法保護和專門法保護并行的保護模式,但從實踐中來看,現有保護模式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2.1 三足鼎立,混淆難辨
一方面,從專用標志圖樣難以區分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集體商標。2020年《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管理辦法(試行)》發布后,國家知識產權局管理下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集體商標和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使用統一的“GI紅標”。雖然《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管理辦法(試行)》第六條對作為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的地理標志和作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專用標志使用提出了不同要求,但在實際生活中消費者很難了解到這些細節要求。另一方面,除了標志統一造成的區分不清問題,很多媒體在宣傳時也難以清楚界定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集體商標)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經常張冠李戴,存在很多宣傳誤導,甚至有些部門在進行產品宣傳推介時,也經常將三者混淆。
2.2 管理辦法不同,產品質量存在差異
由于我國存在《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和管理規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三套保護制度,且沒有明文規定權利人只能通過其中一個制度保護地理標志,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獲得更多的地理標志保護,很多地區選擇在同一種產品上根據不同體系規則進行申請注冊,從而造成同一產品存在多個標志的現象。
《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規定,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必須嚴格按照規定的質量技術規范組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即產品質量要符合規定的質量技術規范。《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和管理規定》則規定,集體成員、使用人使用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時,應當保證使用的商品符合使用管理規則的品質要求。新發布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辦法》規定,地理標志產品質量應符合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要求或依據其制定的專用標準。
對于同時擁有三個標志的產品來講,采用不同質量管理文件,產品質量可能會存在差異。通過對某地區的榛子類產品特色指標分析可知,同一產區、同為平榛品種,存在農產品地理標志、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三標保護”狀態,而且三種保護途徑對榛子的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等特色營養指標要求各不相同。同類產品,采用不同的質量管理文件,造成其在市場中的品質不同,不利于保障地理標志的品牌公信力。
3 地理標志保護法律體系構建對策和建議
加強地理標志立法,對充分發揮地理標志促進特色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有重要作用。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在加快推進地理標志統一立法,健全專門保護與商標保護相互協調的統一地理標志保護制度,構建地理標志全國統一認定制度。
3.1 《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辦法》形成有力補充
由于多部法律法規并行,體系中難免存在保護重疊和規則真空。要實現地理標志的全面充分保護,必須先梳理現有制度、規定,填補空白。基于“急用先行”原則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需求,2024年2月1日正式實施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辦法》針對此前《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存在的問題,如審查程序不完善、未規定不予認定的情形和變更/撤銷程序;地理標志產品及專用標志的操作指引不明確;權利保護較弱以及侵權行為界定不清等,進行了相應的改進。其中新增的第二十六條,創新性地規定了變更程序,對保護要求的主要內容變更及非主要內容變更規定了不同的審查程序和要求。為解決申報時的登記錯誤等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但是《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辦法》仍然存在配套不完善的問題,尚未明確申請變更需要提交的材料,這給執行層面造成了一定困擾。
3.2 推進統一立法,明確三標關系
目前,農業農村部已全面停止了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工作,全國累計登記農產品地理標志3510個。截至2024年1月底,全國累計核準地理標志作為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7299件,批準地理標志產品2508個。地理標志產品在獲得消費者廣泛認可的同時,對保護工作的要求也隨之提升。已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志如何處理,保留并繼續監管或是探索開通轉化通道,將符合要求的產品轉化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這將是未來地理標志產業面臨的重要課題,亟須進一步整合地理標志管理體制,構建分類審查、統一認定和立體化保護的地理標志特殊保護管理制度。在統一立法過程中,建議明晰農產品地理標志、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集體商標)之間的關系,規定“一品多標”產品質量要求管理條款。
3.3 以地方性法規輔助法律體系構建
2023年1月,《廣東省地理標志條例》正式實施。這是全國首部地理標志保護地方性法規,圍繞地理標志的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全鏈條”,重點解決困擾廣東地理標志產業的深層次問題,對于提高產品溢價,降低維權成本,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引導各地開展地理標志地方性法規制定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帶動作用。由此可見,基于地理標志的獨特性,結合區域特色,制定有利于地方管理和產業發展的地理標志地方性法規,不僅可以為監管部門提供更為切合實際的地理標志保護和監管依據,還有助于地理標志的品牌質量提升,促進我國地理標志保護體系的持續完善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曾德國.地理標志概論[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21.
[2]孫智.歐盟地理標志特殊保護立法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私法,2023,42(2):50-68.
[3]魏小麗.論俄羅斯地理標志的法律保護[D].太原:山西大學,2023.
[4]李祖明.傳統知識視野下的地理標志保護研究[J].知識產權,2009(1):10-15.
作者簡介
文武,碩士,標準化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標準化理論與應用、知識產權管理與服務。
(責任編輯:張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