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福宇 俞嘉杰 潘柯良
摘 要:船舶供應服務是指為船舶提供航程保障類產品和必備物資的供應鏈服務,對航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我國船舶供應服務市場起步較晚,相關領域標準體系不健全,標準缺失較為嚴重。本文通過對國內外船舶供應服務現狀的分析,提出構建船舶供應服務企業標準體系,探索標準研制方向,對企業船舶供應服務能力提升路徑開展研究,為推動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我國航運服務市場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船舶供應服務,標準化,路徑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09.011
0 引 言
航運業是全球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貨物運輸的重要任務。船舶供應服務作為航運業的重要支持系統,為船舶運營提供系統的支持和服務,對航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自“十四五”以來加速發展,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更是連續12年穩居世界之首。但由于我國航運服務市場起步較晚,船舶供應服務相關領域標準體系不健全,相關標準缺失較為嚴重,缺乏船舶綜合服務保障能力和國際航運事務的話語權。為進一步提升船舶供應服務能級水平,我們需要在標準化建設路徑方面加快探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船舶供應服務標準體系,規范上下游產業鏈,在國際船舶服務領域發揮中國影響力。
1 船舶供應服務發展現狀
隨著全球貿易的不斷發展壯大,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船舶供應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據統計,2022年全球海運貿易量達到111.4億噸,同比增長1.4%,全球航運服務貿易出口規模5088.5億美元,同比增加9.1%,2022年全國海運貨運量達到41.51億噸,每年上海港國際船舶供應產值近300億元[1]。
交通運輸部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航運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交水發〔2023〕173號)中明確提出“形成現代航運服務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然而在船舶供應服務體系建設、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提升,尤其是在國際規則對接、國際話語權取得等方面我國仍需要持續發力。
文獻研究方面,徐凱[2]闡述我國航運數字化標準體系建設的難點與困境,并提出推進我國航運數字化標準體系建設的相關建議;鄒家駿[3]從企業信息化宣傳教育、策劃供應鏈信息化需求、搭建信息管理平臺以及推廣應用的角度,探討了利用信息化提升船舶物資供應鏈管理的對策建議;朱榮艷[4]以系統的視角對航運物流服務供應鏈的協同優化展開研究;劉家國等[5]結合貨主效益識別不同整合策略的可行條件及其均衡特征,研究承運商的縱向整合決策。
2 船舶供應服務標準化現狀
2.1 船舶領域標準組織
目前船舶供應服務領域標準組織較少,主要是船舶行業相關領域標準的制定,涉及的組織包括國際海事組織、國際船級社、航運協會等。
國際海事組織(I MO)專門負責制定船舶設計、建造操作、安全、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標準;國際船級社協會(IACS)負責對船舶進行分類和認證,確保船舶安全和符合相關標準;航運協會,譬如國際海事工程協會等制定行業規范操作方面的標準;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制定包括船舶電路設計、通信和導航系統等廣泛使用于船舶行業的標準。
這些組織開展相關標準的制定,有助于提高船舶行業的整體安全性、效率和可持續發展,促進國際航運業的發展。
2.2 我國船舶供應服務標準化現狀
目前,我國船舶供應服務領域發布標準數量較少。上海市地方標準《船舶供應服務物料產品分類與編碼要求》規定了船舶供應物料產品分類和編碼的原則及要求。在此地方標準基礎上,全面覆蓋所有26大類船舶供應物料產品的《船舶供應物料產品編碼》系列團體標準陸續發布[6-7],全面實現5萬余種船舶供應物料產品“一物一碼”精準匹配,填補了中國在國際船供行業標準制定領域的空白。
上海市地方標準《船舶管理公司服務規范》規定了船舶管理公司從事船舶管理服務規范;山東省地方標準《港口航運服務數據應用指南》規定了港口航運服務相關的數據要求;青島市現代服務業聯合會發布的團體標準《國際海運貨物代理服務規范》,規定了從事國際海運貨物代理業務主體的基本要求。
從我國當前船舶供應服務標準化現狀來看,主要存在標準研制水平不高、市場參與度不夠、實施渠道狹窄、成效不顯著以及國際化程度不足等問題,急需進一步提升船舶供應服務業標準化能級。
3 船舶供應服務標準化路徑探索
3.1 原則
船舶供應服務標準體系的構建應基于合法性、完整性、前瞻性和協調性的原則。合法性是應符合現行法律、法規及其他規范性文件的要求;完整性是標準明細表的組成應系統、完整,全面涵蓋船舶供應服務的各項工作和管理環節;前瞻性是標準體系應在保證滿足當前需求前提下預留發展空間,以滿足未來發展趨勢;協調性是遵守各級標準的基礎上,還應有機融合相關規則、制度性文件。
3.2 船舶供應服務企業標準體系
3.2.1 需求分析
航運業是指各種船舶運輸服務的組合,包括乘客運輸、貨物運輸、港口管理以及相關服務,船舶供應服務是指為在造、在修或靠港船舶提供航程保障類產品和必備物資的供應鏈服務行業,產品及服務包括且不限于物料、備件、食品、燃油、整機設備,檢測維修及各類代理服務等。
“十四五”期間,航運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建設內涵豐富,在規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服務保障、服務規范、服務流程、供應商管理等方面存在著規范化、專業化不足的問題,需進一步通過標準化手段加以改善和提升,推動船舶供應服務提升管理和服務能級,持續增強競爭力。
3.2.2 標準體系框架
構建與船舶供應服務實踐、發展相適應且具有指導性的標準體系,服務于船舶供應企業整體業務流程,通過服務規范、商品分類編碼、服務質量控制明確有效地聯結客戶、供應商,明確業務規范和業務規程,實現船舶供應服務全過程規范化,促進服務能級提升。
船舶供應服務涉及業務范圍廣泛,包括物料產品的分類與編碼、采購、報價、供貨、售后等服務內容,船舶管理公司和船東公司等服務對象。本文通過檢索、現行相關法律法規及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以相關國家標準[8-9]為依據,提出構建船舶供應服務標準體系,制定和完善企業在船舶供應服務領域所需的各項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工作標準等,使得企業服務的各個環節標準齊全、有標可依,形成基于“數字化+信息化”的船舶供應服務標準體系(見圖1)。
船舶供應服務標準體系中,通用基礎標準體系包括標準化工作、術語與縮略語等子體系;保障標準體系包括環境與能源、安全與應急等子體系;服務提供標準體系包括服務實現、運行管理、服務評價與改進子體系,其中,服務實現從業務流程出發,分為訂貨、供貨、交貨、售后四個子體系。
3.3 船舶供應服務標準研制方向
構建標準體系是運用系統論指導業務工作的一種方法,是開展標準化建設的基礎和前提工作,也是編制標準、修訂規劃和計劃的依據[10]。
船舶供應服務標準體系構建的關鍵是明確標準路線圖,結合業務發展系統規劃全面展開,建立在市場競爭、業務模式、客戶關系、供應商管理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準確研判當下行業特性與業務規范發展需求,進而明確標準研制的方向。例如,在標準體系框架基礎上,可基于船舶供應服務需求,從船舶預到港跟蹤流程、船舶服務管理流程、產品裝箱打托、進港車輛管理規范、港口供應操作規范、簽單管理規范、報關管理規范、保稅進出庫、退貨/退關操作等方面確定標準研制方向,搶占數字化、智能化高地,提升國際航運話語權。
4 結 語
在我國,目前有數千家船舶服務企業。隨著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內船舶物資產品走向世界,同時標準化、信息化和供應鏈的管理能力跟不上實際業務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這就要求行業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創新與變革,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
本文圍繞船舶供應服務企業供應鏈的創新實踐經驗,提出構建船舶供應服務標準體系,明確了未來標準研制方向,為企業形成從供應商、服務商到客戶的全過程供應鏈的高效運作模式提供支撐。未來可從持續完善標準體系、加快推進標準研制、拓寬標準實施應用渠道并強化標準實施跟蹤和持續改進等方面入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上海經驗”,推動制度型開放助力,有效推動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新一輪高質量、高效率、高標準、高水平發展。
參考文獻
[1]華經情報網.2023年全球與中國海運市場現狀分析,行業朝智能化、綠色化、安全化方向發展[EB/OL].(2023-08-09)[2024-01-20].https://www.huaon.com/channel/trend/917135.html.
[2]徐凱,羅嵐,張敏.數字化浪潮下航運數字化標準體系建設的困境與對策[J].中國水運,2023(6):5-8.
[3]鄒家駿.淺談利用信息化提升船舶物資供應鏈管理[J].中國物流與采購,2020(11):49-50.
[4]朱榮艷.航運物流服務供應鏈協同優化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4.
[5]劉家國,徐文力,孫瑞.基于服務競爭的航運供應鏈的縱向整合決策[J].運籌與管理,2021,30(6):55-62.
[6]船舶供應服務物料產品分類與編碼要求: D B 31 / T1338—2021[S].2021.
[7]浦東發布.5萬項常用船供物料商品實現“一物一碼”[EB/OL].(2023-12-08)[2024-01-20].https://mp.weixin.qq.com/s/6bh371VQAwjF9gul4Glgdg.
[8]標準體系構建原則和要求:GB/T 13016—2018[S].2018.
[9]服務業組織標準化工作指南:GB/T 24421—2023[S].2023.
[10]張小霞,鄭巧英,陳雪蓮,等.企業標準體系建設的方法與實踐[J].中國標準化,2020(8):141-144.
作者簡介
黃福宇,CEO,主要從事航運經營管理工作。
俞嘉杰,主要從事船舶供應管理和數字化工作。
潘柯良,通信作者,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質量和標準化研究和應用工作。
(責任編輯:張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