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當前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實踐機制。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發展趨勢與國家戰略是推進科技賦能“兩創”的具體背景。本文充分結合已有的具體實踐案例,分析了科技如何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資源開發、生產創作、分發推廣與消費接受各個環節,全鏈條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融入生產生活。同時,從創新形式、豐富內涵、提升文化影響力、文化感召力四個方面分析了科技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達成的實踐效果。
關鍵詞:科技賦能 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 文化自信 文化自覺
一、引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以文化自信夯實中國式文化現代化立根之本,建立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之上。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供堅實的實踐基礎與現實土壤,作為突出力量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簡稱“兩創”)強調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精神內涵在當代的價值轉化和超越發展,要按照時代的新要求、新進展,對文化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對表現形式加以改造、創新,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④“兩創”是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重要內涵,為新時代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思想指引與實踐指南。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轉化實踐正在快速推進,高新科技賦能作為其中的重要路徑,其具體實踐機制及效果亟待研究。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科技賦能問題辨析
隨著現代化發展,高新科技逐漸滲透于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已成為重要趨勢。文化與科技融合是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之下的必然要求,是國家推進文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一方面,文化數字化進程需要科技從文化裝備和支撐技術等方面進行助力。另一方面,5G、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超高清、物聯網等高新科技的研發推進需要應用場景,這使得新的技術快速滲入包括文化領域在內的各個行業之中。
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一直是各國政府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戰略方向。①在我國,《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等文件的出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②,表明對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相關工作的充分重視,將其放在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重要地位。科技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轉化,是文化科技融合大背景下的必然走向。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充分運用數字文化產業形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③,指出了高新科技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的潛力。
已有不少研究對科技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轉化的方式與效果進行研究。有學者指出,新的物理介質、元素跨界重組可充實傳統文化形象,數字創意催生了非遺的新興業態。④高新科技應用于文化資源的創新轉化,不僅可實現化靜為動的活化呈現,而且賦予傳統文化以符合當代審美的形式,豐富與擴展內涵,創造性重組新產品,催生傳統文化產業新業態。⑤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尋求新的途徑,科技賦能文化高質量發展,起到拓展文化消費空間、打造文化創制新模式、形成文化產品新內容、營造文化產業新生態的作用。⑥但是,科技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轉化的實踐機制與效果并未得到充分地梳理與論述。
“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旨在構建從文化資源到文化生產再到文化傳播、文化消費的全新體系。”⑦科技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轉化在當前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實踐機制,本文基于此背景,希望緊扣開發、生產、分發、消費的文化產業鏈核心環節,充分結合已有的具體實踐案例,總結經驗,深化理論,為后續進一步推進相關工作提供借鑒。
三、科技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實踐機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文化產業體系共同推進,遵循開發、生產/創作、分發/傳播、消費/接受這一文化事業與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但是,它以文化資源的發掘、保護、活化作為重要前提與基礎,顯示出自身的特殊性。科技因素滲透于其中每一環節,甚至變革了原有的實踐方式。
(一)資源開發:效能提升與基礎奠定
文化資源開發,主要指文化資源發掘、修復、整理、分類、生成數據庫及在此基礎上的數據衍生與要素提煉這一過程。科技賦能貫穿于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以數據掃描和記錄技術等大幅提升文化資源發掘與修復的效能,通過數字化建模技術等采集文化資源的全息數據,經由機器學習等技術進行整理分類,構建傳統文化數據庫。進而,數據衍生技術可對數據庫資源進行活化,形成可供多元主體進行開發利用的文化生產要素。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更提出建成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形成分類層級清晰、共享性強的文化遺產標本庫、基因庫、素材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包括典籍、文物、歷史建筑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主要類型,不同的資源類型在前期開發階段有所區別,本文主要以文物資源的開發過程作為例子闡述。
首先,在文物挖掘階段,科技通過圖像收集、數據記錄等方式保存考古過程可能丟失的細節信息。“南海I號”作為中國水下考古發現的體量最大、文物量眾多的木質帆船,層次豐富,細節繁復。由我國民企自主研制的“智能考古測繪平臺”被設置于考古現場上方,在考古人員向下挖掘過程中,通過激光掃描、超低空航攝、視頻采集等多種方式,實時記錄發掘過程中出現的重要遺跡遺物信息,保證地層的時間序列與空間關系能夠及時對應。科技助力之下,文物考古過程實現發掘過程全面回溯與虛擬仿真,為后續的文物修復與研究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其次,在文物修復與入庫階段,高新科技可提高修復效率,助力文物數據采集及數據庫生成。三星堆文化數字化是文物保護利用的典型。在發掘與修復階段,三星堆文物可實現全過程數字化留痕,以二維碼的方式記錄每一塊文物的生命周期,為其未來的開發利用奠定原始數據基礎。①不僅如此,3D掃描技術可將文物信息詳盡地記錄于數據庫,再通過人工智能對材質、紋理、色彩、斷面等進行讀取和計算,極大地提高了文物拼接的效率。值得一提的是,三星堆3號坑出土的頂尊跪坐人像與8號坑出土的青銅神獸經由數字三維模型技術,時隔3000多年實現了再度組合,成為人尊一體的大型青銅藝術品。文物發掘、清理、修復完成后,三維數字化采集技術可對文物進行高精度的信息采集及儲存,建立文物數字資源管理系統。經由高新科技,文物資源轉化形成數字化資源,更完善地實現了文物保護,也為后續的陳列展覽、文創開發、推廣傳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在文物資源轉化階段,數據衍生可將文化遺產數據轉化為活化的文化生產要素。人工智能、語義化技術、可視化技術等智慧數據技術,通過對文化遺產原生數據進行融合、分析和應用,生成反映文化遺產內容和空間結構、體現文化遺產時空變化歷史、文化行為累積的衍生數據。②通過主題化、情景化、功能化,大量的文化遺產原生數據被激活,匹配多元主體的利用需求。
第四,在文化資源庫建設階段,高科技助力數據的分類與管理。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提出建成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形成分類層級清晰、共享性強的文化遺產標本庫、基因庫、素材庫。這一大數據體系即可成為后續文創開發的標本與素材,亦可成為全民共享的中華文化全景數據庫。用戶可通過VR眼鏡介入到文化大數據體系之中,參觀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在云端欣賞文物藏品細膩逼真的肌理。文化大數據系統還可以進行文化數據管理、確權、分發、標識,從而支持文化產品的展示、共享、流通和交易,幫助用戶盤活資源。
(二)生產創作:內涵與形式的現代轉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于農耕時代,需要從形式與內涵上進行現代轉化,使其適應當代社會的審美感知與消費模式,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化相協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生產從兩方面進行,一是將傳統文化資源進行現代轉化,生成新的產品形態;二是社會化生產時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數據庫中提取標本、基因、元素,通過內涵的完善、補充、拓展,采用新穎的表現形式,形成承載傳統文化價值的產品。這兩方面的轉化圍繞文化資源的形式與內涵進行,科技賦能之下的具體轉化機制為“科技+”加成及新業態轉化。
首先,“科技+”加成形式在原有文化資源實體的基礎上,通過科技表達能力的加成,使文化產品觀感變得現代化。三星堆博物館出品的《古蜀幻地第一章——青銅神樹》為全球文博領域首部MR導覽電影,該影片在嚴格參照三星堆文物與研究成果基礎上鋪陳故事情節,應用AR、MR、3D技術生成文物故事。高新科技的使用,使得靜態的文物轉化為動態的MR影像,無言的物件變成敘事性故事,在糅合了劇情、沉浸式場景、3D立體影像與虛擬人物的情況下,生成了新產品形態。
“科技+”更被大量應用于文藝創作之中,完成傳統攝制技術難以達到的表現效果。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綜藝中,“端午奇妙游”廣為觀眾津津樂道的舞蹈《祈》便專程到水下拍攝基地,以水下置景升降臺與拍攝機位升降臺等拍攝技術輔助完成了這一令人嘆為觀止的舞蹈。文化節目更大量應用AR等多種數字化技術手段進行造景、造型、全息影像打造。河南衛視《唐宮夜宴》便通過“5G+AR”完成了唐宮樂傭們從博物館到《千里江山圖》,再到宮殿等場景的切換,將舞蹈的主題表現得更為直觀,也極大地豐富了視覺美感。《唐宮夜宴》從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唐傭》改編,相關制作人員深諳科技賦能之道,在舞蹈內容本身并沒有進行太多改動的情況下,“盡量從電視包裝的角度去給這支舞的呈現效果加分”③。技術賦能之下,舞蹈實際空間、虛擬組合空間、觀演空間的多層次組合營造了虛實相生的效果,“觀眾在這種明知‘非真的擬象中得到‘真實的體驗”④。可以說,這一舞蹈得以出圈,固然因為舞蹈本身文化意蘊和審美效果足夠驚艷,但科技賦能則是其廣泛傳播必不可少的催化劑。
“科技+”還能起到激活傳統文化經典的作用,國產經典動畫片修復便是其中的典型例子。當前,動畫修復技術通過結合AI深度學習算法,對圖像、視頻等底層多媒體進行降噪、超分、色彩增強等,可使老動畫片呈現出清晰而富具質感的視聽效果。國產經典動畫電影《天書奇譚》以古典小說、民間故事為基礎,融合繪畫、雕塑、戲曲、民樂等藝術形式,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集大成者”之美譽。2021年底,經過4K超高清畫面修復及聲音修復的《天書奇譚(4K紀念版)》,于各大網絡平臺推出了數字化版本,引發了觀影和評論熱潮。這部電影通過現有科技的精心修復,既在視覺和聽覺的精度上適應當代審美習慣,又將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再次帶到了大眾眼前。
其次,科技加成之下的文化新業態,已成為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的重要領域。數字化轉化及新業態呈現等形式將文化資源實體轉化為數字形式供網絡共享,更好地適應當代的傳播與消費方式。虛擬視覺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數字化疊加網絡化與智能化,衍生出云服務業態、沉浸式業態等新產業、新模式、新生態。“云展覽”“云旅行”貼合了互聯網時代的消費習慣,以數字化技術的精確再現能力賦予用戶大量的細節與全新的體驗,更能以故事化的方式進行時間次序上的安排,完成更多的文化功能。
《云游長城》便是一個將長城數字化并快速應用落地的項目,以游戲互動的方式增添了“云游覽”的趣味性,宣傳了長城修復的相關知識。項目結合攝影制圖法(Photogrammetry)、超大場景渲染、云游虛擬化等技術,用衛星云圖來做地形參考,通過數字孿生,運用激光測量、照片拍攝等方法,在游戲引擎內復刻長城景觀。程序化內容生成(Procedural Content Generate,PCG)技術在周圍山體“種植”了超過20萬棵樹。云端渲染技術基于照片掃描建模技術的制作流程,采集了超過5萬張的海量素材,最終生成了超過10億面的超擬真數字模型。在此基礎上,項目采用基于云渲染的云游戲技術,通過小程序將高精度渲染效果直達用戶。這是全球首次通過云游戲技術,實現大規模的文化遺產毫米級高精度、沉浸交互式的數字還原,成為前沿科技和數字技術在文保領域實現創新應用的又一標志性范例。
(三)產品分發:多元渠道與全景推送
隨著大量互聯網信息傳輸渠道與平臺的建設、科技終端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大數據等信息分析處理技術的提升,內容產品分發的渠道、平臺、場景得到極大豐富,分發的精準化、個性化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帶來了從單一渠道到多元渠道、多接受場景、精準針對多元需求的產品分發變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轉化依托這一變革趨勢,以多元載體、多元平臺、多元業態將產品傳送至各類場景和內容終端,極大地擴展了受眾范圍。典籍、文物、歷史建筑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皆可以通過數字化形成圖像、聲音、活動影像等媒介形式,以電視、電影、動漫、音樂、游戲等表現形式呈現,通過基于大眾媒體、社交網絡、公共文化服務平臺或智能設備等多元平臺進行分發①,最終抵達受眾群體。
多元渠道與平臺分發不僅觸及了更多受眾,還能整合資源進行更為全面的推送。中華民族音樂傳承出版工程服務平臺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平臺,集精品出版、采風錄制、樂器音色、作品名錄等于一體,覆蓋樂曲、樂譜、樂器、樂人、樂論、樂館等信息,以文字、聲音、圖像、影像等多重載體形式,為用戶提供了知識學習與音樂欣賞的渠道。技術平臺所具有的服務功能,使得某一領域的相關信息得以體系化、深度化、全面化地呈現,方便了用戶的使用。
多元載體、多元平臺、多元業態的內容分發方式,帶來的不僅是廣泛的傳播與影響力,更能以跨媒體多元形象對某一文化IP進行全景式的呈現,使其更為全面、細化、立體地為民眾所感知與了解。比如,三星堆文物一經發掘就聲名遠揚,自進行文創開發之后,更有大量相關文化創意產品在市場上流通,已成為廣為人知的中華文化IP。這一成效的達成,離不開科技賦能之下文物形象的多元表達與多渠道傳播:新聞媒體的紀實影像、影視媒介的動感形象、短視頻的亞文化形象、網絡小說的奇幻化表達等多元創意,通過報紙、廣播、門戶網站、手機APP、線上線下門店等渠道傳送,以嗶哩嗶哩、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作為傳播平臺,觸達了更為廣泛的受眾群體。②
(四)消費方式:多元體驗與形式變革
科技發展賦予日常消費便利性與多樣性,人們已形成多渠道、多場景、個性化的消費方式,個體依據自身需求進行選擇的能力不斷加強。依托科技終端的不斷豐富和升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轉化的產品消費實踐,在空間、方式、體驗上皆形成變革性趨勢。“生產式消費”更是完全變革了生產消費中的主客關系,使得“產消者”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轉化的重要生產性力量。
消費空間在科技賦能之下不僅得到更大地擴展,也開辟出新的領域,形成線上線下互動空間、沉浸感空間及虛擬空間。①數字化產品的線上發布與消費已成為人們的日常,傳統文化相關產品也得以分布在不同的空間為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供給。博物館里的文物、書店里的典籍、線上商店里的手辦,各類線上平臺、視頻網站、手機APP等豐富的數媒產品,皆為消費實踐提供了便利。XR技術與元宇宙理念則開辟出新的空間。AR、VR、裸眼3D等技術大量應用于博物館、美術館等,改變了人們的空間感受,形成“實+虛”的消費場景。元宇宙概念的出現和實踐,則將完全的虛擬空間帶給了消費者。2023年4月18日“國際古跡遺址日”,由國家文物局指導、敦煌研究院與騰訊聯合打造的全球首個超時空參與式博物館“數字藏經洞”正式上線。公眾在手機上登錄“云游敦煌”小程序后,即可進入高清還原的藏經洞中,近距離觀賞洞窟里的壁畫、彩塑和碑文等細節。
在新媒介技術推動下,人們的消費方式更為個性化與多樣化,消費體驗也隨著“跨媒介消費”與沉浸式消費而更為深入。大數據分析、用戶畫像技術、相關推薦技術,高效地把握了用戶的消費愛好與品味,精準地推送相關文化產品,回應了不同消費者的個性化與多樣化需求。隨著產品運營理念與技術的不斷升級,“線上+線下”更使得多平臺聯合互動,人們可對同一文化IP或資源進行“跨媒介消費”,對文化產品的消費也從橫向擴寬變為縱向深入。歷史文物類紀錄片或綜藝通常提供了界面入口,使觀眾可以在觀看過程中鏈接短視頻、購物等其他消費場景。沉浸式消費同樣加深了消費體驗。比如,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以“云+端,內容+應用”的思路推出“5G新閱讀”項目,依托5G、VR/AR、超高清、裸眼3D等技術, 以三面大型LED屏組成的全景幕墻作為實景互動終端,活化古籍與國畫,為讀者提供了“人在畫中游”的感受。形成“虛實融合、主客融合、人機融合” ②的效果。隨著AR、VR、界面交互等技術的廣泛應用,人們在觀看影視、參觀博物館等場景中能得到更好的互動感、沉浸感與體驗感。
在線上平臺支撐下,生產式消費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轉化的重要生產性力量。“產消者”描述生產(尤其是定制化生產)中消費者的參與使其具備了生產者的角色、“產用者”用以描述互聯網中用戶既使用信息又生產信息的現象。③技術賦權下,消費者獲得了生產的能力與權力,“產消者”“產用者”大量出現在日常消費實踐中。線上平臺集生產、分發、消費等功能于一體,大幅降低了產業組織與內容生產的門檻,極大地激發了民眾創新創造活力。一些平臺設計了用戶參與的通道,如由中華書局下屬古聯(北京)數字傳媒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建設和運營的國內首款古籍整理與數字化綜合服務平臺“籍合網”在界面中設置了古籍整理工作平臺,提供標點、注釋、校勘、翻譯等在線編輯模塊,用戶可以通過注冊成為整理者,認領整理任務,極大地提高了古籍整理與編輯效率。互聯網“眾籌”等形式產生的文創產品則融入了用戶們的建議,更有以公益的方式讓使用者參與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如“云游敦煌”小程序中的“敦煌數字供養人公益項目”,能以認捐的形式助力敦煌壁畫和彩塑的數字化保存和研究。在抖音、小紅書、微博、嗶哩嗶哩等用戶可自主發布信息的平臺,大量的國風作品為平臺用戶所發布。這些作品基于對已有產品的改編、拼貼、衍生,例如,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熱播之時,主題曲《清平樂·禁庭春晝》有不少古典舞愛好者為之配舞,生成舞蹈視頻在社交媒體傳播,點擊量可達上百萬。
線上平臺也促成了消費群體的虛擬聚集,形成網絡社群并在此基礎上產生社群文化。興趣愛好、價值取向及消費習慣趨同的個體通過網絡平臺聚集在一起,形成網狀結構的虛擬社群,使得個體化的消費轉向了群體化的消費,一次性消費轉化為長期可持續的消費模式。④在社群內部成員的持續性交互中,大量的衍生作品被生產出來,進一步促成了文化產品的豐富與傳播。比如,嗶哩嗶哩網站就有“國風舞蹈”這一分類,大量的中華古典舞愛好者在這里聚集,發布、觀看國風舞蹈視頻并進行“點評贊”。百度貼吧“漢服吧”聚集了一百多萬的漢服愛好者,交流漢族服飾的知識、展示自己的漢服裝扮,傳承與推廣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文化。
四、科技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實踐效果
科技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實踐效果需從形式、內涵、影響力與感召力去衡量。“創造性轉化”強調“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創新性發展”強調“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動中華文化基因傳承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要義在于“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不斷補充、拓展、完善,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①《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指出要“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②從這些闡述及文件可見,形式創新、內涵擴展、影響力與感召力強,適應時代發展,成果全民共享,是衡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轉化實踐效果的重要標準。
(一)形式創新
“文化+科技”的融合表達形式,使得傳統文化藝術呈現出新的時代氣息,既服務于藝術本身的創新與發展,又貼合當代受眾的視聽欣賞習慣,在青年受眾中尤其收獲反響和喜愛。科技賦能“兩創”的具體實踐最終促成的形式創新是多個層面的,不僅賦予了具體文化資源“現代表達形式”,而且從實踐形式和文化業態形式都具有變革性效果。
1. 表達形式創新
科技賦能帶來了文化資源的表達形式創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各種虛擬視覺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文化資源得以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實為虛,形成新的產品形態,極大地提升了視覺上的體驗感、交互感和新奇感,有效提升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力與吸引力,給予受眾富有震撼力的沉浸體驗和跨越時空的新奇體驗。
2. 實踐形式創新
科技賦能帶來了文化創新轉化實踐形式的變革。升級與普及后的技術為文化相關實踐提供了更為高效便捷的工具,影響最為深廣的便是推進建立中華文化資源大數據體系和信息網絡服務平臺,完成文化資源數字化管理。在技術平臺的支撐之下,多元化實踐主體得以跨界協作,生產與消費清晰區分的方式也轉向了生產消費融合的實踐方式。
3. 業態形式創新
“科技+文化”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生產生活,從產品形式創新迭代到業態形式創新,“云閱讀”“云視聽”“云賞樂”“云展覽”“云旅游”“云演出”“云博物館”被不斷應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消費。傳統文化業態不僅走向影視、動漫、游戲等現代化業態形式,更在融入“云端”、XR等新業態過程中,促進了這些文化業態的技術進步與理念創新。
(二)內涵擴展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是“兩創”的重要要求。科技賦能下,文化的創新轉化從當代文化、現代社會出發,以新的時代特征補充、拓展、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更為完整地傳達優秀文化所包含的原有意義,升華優秀文化引領時代正能量的現代意義,更在道德情感、精神思想、價值理念上辯證取舍、推陳出新,貼近與促進現代社會主流文化價值。
1. 補充內涵
科學技術突破了傳統文化形式的表現能力,從聲音與視覺效果等方面對文藝作品或文化產品進行補充,傳達更為完整的意涵。2022年春節聯歡晚會以LED大屏幕構成了延展性極強的立體演播空間,節目《只此青綠》在技術加成之下呈現了令人驚嘆的舞臺效果。LED屏幕的光色調控,使舞臺呈現絹本的素色,凸顯舞者如青綠山峰的姿態,在全息掃描技術和裸眼3D渲染技術加成之下,舞者如同置身于山水之中,達到了舞蹈與古典繪畫的跨界融合。科技成為“以舞繪畫”的重要組成,傳達《千里江山圖》所表現的意象,總體藝術美感與意蘊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2. 拓展內涵
拓展內涵最為常見的形式是從文化資源中提煉元素并進行衍生與演繹。例如,數字化動畫技術的飛速發展,促使中華經典故事、神話人物轉化為內涵更為多面、豐富的動畫電影,《哪吒:魔童降世》《姜子牙》《新神榜:楊戩》《山海經之再見怪獸》等一批優秀國產動畫電影依托中華經典故事或人物形象創作,經由新的闡釋,拓展新的內涵,煥發出新時代的新魅力。《哪吒:魔童降世》將哪吒故事的主題從突破父權轉變為逆天改命,將以往哪吒故事中的父子沖突轉變為更“適合親子觀看”的父慈子孝模式,賦予了經典故事新的時代意涵。影片取得了極高的票房,一時間“我命由我不由天”成為網絡熱門語句。
3. 完善內涵
傳統文化資源歷經時代變遷,很多存在缺失、模糊、損壞等遺憾,其中蘊涵的內涵也難以通過直觀呈現得以傳達。面對此種情形,科技賦能以虛呈實,起到了完善文化內涵的效果。殘損的文物、破舊的建筑在數字化過程中,經由科技的填補與修飾,呈現了更貼近本原的面貌,經由多維、動態、聲光結合的呈現,向觀眾傳達了更為完整的意涵。
(三)影響力增強
借助各類技術平臺、社交媒體、傳播工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創新轉化過程中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以多元的參與主體、廣泛的接收主體、多方位傳播多種方式,融入生產生活。
1. 生產主體多元化
隨著各類互聯網平臺及交互工具的涌現,文化資源的可獲得性變高,消費機制變革下大眾的參與能力變強,參與主體愈發多樣多元。在政府機構推動、市場主體主導之下,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產品實現了社會化大規模生產。人民群眾更在技術賦權的背景之下,更為主動、深入地參與到這一生產實踐之中,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被深度激發。
2. 傳播主體多樣化
技術賦權大幅降低了民眾進行自主傳播的門檻,使得文化傳播主體呈現多元化,不僅進一步推動了“國潮熱”等中華傳統文化廣泛傳播的相關現象,更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能力。文化產品的豐富、媒介平臺的發達及群眾主體性的提高,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青少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也最容易擁抱高新科技帶來的新消費體驗,加之熟悉新媒體傳播方式,已成為新媒體傳播格局中的重要主體。在他們的推動之下,近年來中華傳統文化相關創意作品頻頻“出圈”,引發了更為廣泛的傳播效果。“李子柒”“滇西小哥”等視頻品牌在國外受到了廣泛歡迎,“三星堆”相關文創,如《堆怎么這么好看》的廣泛傳播以及國風綜藝節目頻頻引發傳播熱度,便得益于新媒體背景下青年群體“自來水”式的推廣傳播能力。
3. 接受主體廣泛化
互聯網技術主導之下的新媒體變革,使得文化產品的分發渠道多元且分布廣泛,觸達了數量巨大、圈層各異的接受主體,引發了“國潮熱”“國風文化熱”等承載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大眾文化產品被大量生產、消費所呈現的崇尚民族歷史與文化的日常生活流行風尚和審美現象。①生產、傳播、接受等各個環節的多方位、多層次的廣泛實踐,極大提高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四)感召力提升
形式創新與內涵擴展增強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召力,消費體驗與審美感受帶來的感官共振、思想內涵與價值理念帶來的情感共鳴、參與能力增強帶來的主體性提升,共同促進了接受主體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
1. 消費體驗升級
科技帶來了受眾消費體驗的全面升級。虛實結合的消費空間帶給受眾沉浸式的消費體驗,線上線下的多元消費形式賦予了受眾互動化的消費方式,AR等多種數字化技術手段應用于造景、造型、全息影像打造,極大地提升了視覺效果上的奇觀感與新穎感。
2. 審美感受升華
科技賦能傳統文化的活化表達,可營造意境并提升美感,使得受眾審美感受升華。騰訊QQ炫舞系列聯動河南衛視創作的舞蹈節目《花舞星妙夜》,綜合了全息技術、VR互動、AR合影、動作捕捉等,讓虛擬人星瞳與古典舞者孟慶旸攜手共舞,詮釋洛陽牡丹“花開時節動京城”的神韻。《花舞星妙夜》以多種技術手段打造了具有東方審美特質的“愛麗絲夢幻仙境”,在虛擬與現實的交融之中,達成了盛唐古典意蘊的新穎表達與審美意境的升華。
3. 思想情感共鳴
消費體驗升級與審美感受升華的同時,受眾達成了對作品的思想情感共鳴,增加了喜愛感與認同感。科技賦能之下,產品在運營等環節適應網絡文化環境的交互性等所產生的“網感”,因高科技的加成所產生的“科技感”,加之貼合“網感”“科技感”的賽博朋克、青年亞文化等元素的糅合,更是觸動了作為網生代的青少年群體。
4. 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增強
文化感召力提升最終體現為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增強。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文化自覺”概念由費孝通先生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明白自身文化的來歷、形成過程、特色和發展趨向,在此基礎上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①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現代轉化、融入生產生活,經由多元分發渠道廣泛傳播到千家萬戶,使人民群眾更加深入地認識與感受自身文化,提升文化認同感。科技賦能更以消費體驗、審美體驗、思想情感的全面進階提高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召力。在這個過程中,群眾除了作為文化的接受主體能動地、互動式地接收信息、消費產品,更能以自發式地參與實踐提升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科技賦能之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機制本身就是“文化認同-行為實踐”之間的循環反饋機制。比如,在技術賦權基礎上形成的、由青年群體自組織與主導的國風文化熱潮,一方面出自青年群體對傳統文化深厚歷史底蘊所具有的民族自豪感,是其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日益提升的現實表現,另一方面,青年群體通過參與實踐,進一步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和信仰,提升了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③通過國風文化實踐,青年群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行為認同發展到情感認同、價值認同,從而增強了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④
五、結語
高新科技從開發、生產、分發、消費等環節變革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轉化的實踐機制,達到了創新形式、擴展內涵、增強影響力與感召力的實踐效果。科技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轉化,是動態的相互作用過程。創新轉化的具體實踐不斷對科技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的應用性需求又不斷作用于文化領域的具體實踐。隨著文化裝備與支撐技術的發展,文化數字化進程快速推進,進一步走向網絡化與智能化,形成新形式、新路徑與新業態,這一過程亦將深度地滲入“兩創”的實踐過程中。這也意味著,將有更多的“科技+傳統文化”現象留待分析。另一方面,實踐進程的快速推進帶來了堅守傳統內核與迎向新興文化、嚴謹與創新之間該如何把握等問題。
科技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內在于中國式文化現代化的進程之中,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提供實踐依據。“實踐-理論-實踐”的辯證路徑,將使“兩創”的步伐邁得更快更好,也使“兩創”的理論更加堅實厚重。
基金項目:廣東省社會科學院“2022菁英人才計劃:‘兩創視域下青少年在國風文化熱中的媒介參與實踐研究”(編號:2022D0045)階段性成果
作者:
涂俊儀,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傳播學博士,研究方向:文化產業、影視文化
(責任編輯:彭傲)
Abstract: Technology empowers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practical mechanism.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national strategy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echnology are the specific background of promoting technology empowerment and innovation. With fully analyzing existing specific cas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the technology empowers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aspects of resource development, production creation, distribution and promotion, and consumption acceptance. Therefore, it has achieved effects in innovating forms, enriching connotations, enhancing cultural influence, and cultural appeal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Technology Empowerment,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Cultural Confidence, Culture Self-consciousness
① 李鳳亮,陳能軍(2023)。中國式文化現代化建設論綱。《廣東社會科學》,(03),5-14+289。
② 習近平(2022)。《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北京:人民出版社。
③ 中共中央宣傳部(202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2023年版)》。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④ 中共中央宣傳部(2016)。《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① 張錚,程海涵(2022)。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中政府作用的國際實踐與啟示——以英、加、韓三國為例。《北京文化創意》,(06),4-10。
② 求是網(2022)。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檢索于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2-12/28/c_1129237567.htm.
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21)。文化和旅游部關于印發《“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檢索于https://www.mct.gov.cn/preview/whhlyqyzcxxfw/wlrh/202106/t20210611_925191.html.
④ 李鳳亮,古珍晶(2020)。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轉換的價值、路徑及原則。《東岳論叢》,(03),111-118+191。
⑤ 王麗霞(202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路徑探析。《山東社會科學》,(11),85-92。
⑥ 徐夢周,胡青(2021年4月23日)。數字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光明日報》,8版。
⑦ 高書生(2022)。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技術路線與中心環節。《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3),14-20。
① 宋豪新(2023年4月22日)。三星堆持續發力文化數字化。《人民日報》,5版。
② 章岸婧,譚必勇(2022)。供需視角下文化遺產智慧數據資源服務模式研究》。《北京檔案》,(03),11-15。
③ 觀察者網(2021)。河南春晚總導演回應《唐宮夜宴》出圈:在既有優秀作品上運用5G+AR技術。檢索于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1642747967315945&wfr=spider&for=pc.
④ 楊康恩(2021)。《唐宮夜宴》系列節目的審美與文化表征。《東方藝術》,(05),80-84。
① 談國新,何琪敏(2021)。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研究現狀、現實困境及發展路徑。《理論月刊》,(09),87-94。
② 涂俊儀(2021)。“兩創”視域下文物形象的跨媒介創意表達與傳播——以三星堆文物為例。《北京文化創意》,(04),35-41。
① 王育濟,李萌(2023)。數字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產消機制研究。《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3),41-50。
② 李萌,王育濟(202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數字機制與趨勢。《人民論壇》,(02),104-106。
③ 謝芳芳,燕連福(2017)。“數字勞動”內涵探析——基于與受眾勞動、非物質勞動、物質勞動的關系。《教學與研究》,(12),84-92。
④ 黃永林(2022)。數字經濟時代文化消費的特征與升級。《人民論壇》,(09),116-121。
① 新華網(2017)。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檢索于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25/c_1120383155.htm.
② 中國政府網(2022)。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檢索于https://www.gov.cn/xinwen/2022-05/22/content_5691759.htm.
① 王茵(2019)。“新國風”文化的熒屏呈現及其審美性集體記憶重構。《中國電視》,(09),56-59。
① 費孝通(1997)。反思·對話·文化自覺。《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3),15-22+158。
② 云杉(2010)。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中)。《紅旗文稿》,(16),4-8。
③ 陳晨(2021)。國風文化與青年的文化自覺。《中國青年研究》,(10),4。
④ 項久雨(2020)。青年為何熱衷“國風”文化。《人民論壇》,(17),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