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滿足創客多元化需求,優化傳統高校創客空間,提出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高校創客空間設計策略研究。首先,借助Citespace的文獻計量方法梳理近五年國內高校創客空間的發展現狀與熱點。其次對具身認知理論及其與高效創客空間的關聯性進行系統的理論分析。再次,逐條陳述具身認知理論下高校創客空間設計原則。最后,以廣州大學創客空間設計作為實際案例,提出聚焦式的空間主題、彈性式功能布局、沉浸式場景構建與互動式體驗營造的空間設計策略,驗證具身理論在高校創客空間設計應用的可行性。本研究為高校創客空間設計提供參照策略。
關鍵詞:具身認知;高校創客空間;空間設計;室內改造;沉浸場景
中圖分類號:TU238+.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4)09-0030-05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of makers and optimize the traditional maker spa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a research on the design strategy of maker spa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 Firstly, the literature metrology method of Citespace was used to review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hot spots of the maker space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Secondly, it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theory of embodied cognition and its relevance to the efficient maker space. Once again,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university maker space under the theory of embodied cognition are stated one by one. Finally, taking the design of maker space in Guangzhou University as a practical cas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patial design strategies of focusing spatial theme, elastic functional layout, immersive scene construction and interactive experience creation, and verifi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embodied theory in the design of maker space in universities. This study provides reference strategies for the design of maker Spaces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Embodied cognition;University maker space;Space design;Interior renovation;Immersive scene
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創新發展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的關鍵要素,其中,高校人才資源是保障發展動力的重要源泉,因此,如何通過高等教育培養大數據、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等新興技術人才,促進培養模式的改革與跨學科領域的合作,是當前中國高校創新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高校創客空間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搖籃,也是創客展開自主研發、創新設計的重要平臺。然而調查發現,伴隨時代的快速進步,許多傳統創客空間存在設施不全、體驗不佳、功能局限與設計同質化等問題,這一現狀容易導致當前高校創客空間無法匹配日漸發展的創客需求,微觀層面上這不利于創客們開展產品研發與創意實現等活動,宏觀層面上,我國高校的創新發展也會受到一定的消極影響。綜上所述,本研究旨在針對這一亟待解決的高校現狀,通過設計手段優化傳統高校創客空間。
(一)高校創客空間概念
“高校創客空間”特指以高校為主體所建設的創客空間,是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有效載體和學科交叉融合的共享平臺。楊緒輝在梳理國內外學者對創客空間的研究后,認為創客空間是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是整合了從概念創意、設計策略、實際制造到展示展覽的全新學習環境。使用者在空間中可以協調各專業資源,協助推進創新活動,從而實現資源的互動共享。本研究中所指出的高校創客空間是大學創客群體主要的活動場所,不僅是學生自發進行創意設計的空間,同時兼具多元化彈性功能。
(二)高校創客空間研究現狀
對已有研究成果進行文獻綜述是了解研究熱點、進展與不足的必由之路,能夠為后續研究的展開打好基礎,本節采用文獻計量的量化方法使數據以可視化圖表的形式得以直觀呈現。以CNKI為刊源,2017年至2022年為區間,“高校創客空間”為關鍵詞進行精確檢索。結果顯示,截至目前2023年3月8日,可檢出有效文獻974篇。基于Citespace算法獲得關鍵詞聚類(圖1),結果表明(表1):創客空間、圖書館、創客教育與創新創業等的中心性和頻次都處于前列位置,這些關鍵詞都是高校創客空間領域研究的熱點內容。
通過上述文獻回顧的量化數據與定性分析可知,近年來國內關于高校創客空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諸如“教育”“創業”等方向,鮮少有學者立足于設計學科視角,針對高校創客空間的創新設計策略展開研究,對相關設計理論較為忽視,這一現狀容易導致當前高校創客空間設計理念無法匹配日漸發展的創客需求,使用戶體驗不佳,人與空間之間產生矛盾。

(一)具身認知理論概念
“具身”強調身體與環境的密切聯系性。身體是人們認識產生的依存,身體在環境中感知、體驗,獲得知覺,從而形成認知[1]。具身認知理論是在經歷了海德格爾現象學和龐蒂的感知現象學之后,所產生的一種新的“認知主義”,是由海德格爾所提出的“身體”的存在性及其與空間的關系,以及龐蒂所提出的知覺是人們認識事物和構建認知的基礎的觀點二者演繹而來,強調認知是在身體、意識和環境三者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具身理論認為,認知的產生,首先,依賴“身體”的在世性,再通過“身體”知覺形成對空間、事物和環境的感知,突破符號和內涵之間的壁壘,從而形成對空間、事物和環境的認知[2-3]。
(二)具身認知與創客空間的關聯性分析
具身認知理論下創客空間體驗研究,強調利用設計手段讓創客通過視覺、聽覺與觸覺等身體感官系統在學習、工作與社交等過程中對空間要素進行感悟和認知,形成沉浸式體驗(圖2)。體驗式學習尤其強調體驗的沉浸性,即學習者全神貫注地將自己具身到相應的學習和實踐場景中去實際感受。由此可見,具身體驗與高校創客空間存在某種動態的關聯。在具身學習空間中,創客交流的空間不再受簡單圍合、枯燥的辦公桌限制,是在協調的、非正式的體驗式空間中進行交流,對創客們的認知產生影響,對環境與文化產生深層次的認同感。通過身體在空間中的互動發散創新思維,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一)突出主題特色
多數高校所謂的“創客空間”仍然是千篇一律的工作場所,導致廣大師生對創客空間的認知停留在肅靜莊嚴的辦公空間。因此,如何打破廣大用戶對創客空間的刻板印象、突出特色以吸引人流成為首要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高校應當充分挖掘地區文化資源,利用自身優勢學科,結合校園特色,打造“一校一品”的創新活動場所,突出自身優勢與特色,才能更好地吸引用戶,塑造沉浸式的活力氛圍。
(二)強調空間環境多維體驗
環境塑造對用戶認知體驗的影響至關重要,體驗經濟時代下的創客空間場域具有情景性,通過五感體驗設計,刺激人的五種感官與外部事物進行接觸,使人能更好地獲取外界信息資源,豐富情感體驗[6]。得益于高校創客空間的特殊性,相較于傳統的眾創空間,其利用校園復合型優勢打造多維體驗的創客環境,使得參與者身體的感知和情感都更為豐富,身體更易于融入其中,加強“身體”與“環境”聯系與交互,使參與者的視覺、觸覺,甚至聽覺都能夠與四周環境產生良性互動。
(三)提供多元功能模式
高校創客空間作為具有明確功能指向性的公共場所,前期引流后應當滿足不同類型用戶的功利性需求,才能實現長期的良性運營。多元化功能模式與多變的空間組合可以豐富創客空間的情景和氛圍,讓參與者根據自身需求決定空間的具體的使用方式,在體驗的同時產生自由、靈活的感受。不同專業背景的創客可以隨時隨地交流,甚至開始一場即時會議,打破“空間與空間”“空間與人”“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提供一個專業交流、技術切磋的平臺,使用戶們在體驗互動的過程中碰撞出新的認知,從而滿足社交、創作與實踐等多元性需求。
(一)項目背景
2021年,廣東省社會科學界立足開局“十四五”、開啟新征程,聯合發文同意在廣州大學大學城校區設立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廣州十三行與海上絲綢之路重點實驗室”。本設計實踐以此進行方案設計,試圖打造以嶺南文化為背景、具身體驗式為核心的校園創客空間。
(二)前期調研1.場地現狀調研
(1)區位與周邊環境調研分析:總體區位方面,基地位于廣州大學大學城校區教學區東南角,地處校園邊角地帶,空間深度值較高,導致教學區與生活區的廣大師生均需花費較高的時間及距離成本抵達項目所在地,因此,目前除了必要的通勤活動之外,師生光顧頻率低,成為校園“灰色地帶”(圖3)。
具體周邊環境方面,建筑西邊被教學樓包圍遮擋,并延伸出一條兩層的長廊通向西邊文逸樓,這條長廊成為教學樓與項目室內空間的過渡空間。東面由聲樂噪音研究所、游泳館、籃球場與教育基地等休閑性場所組成,項目所在地與東面休閑區之間以空曠的綠化廣場與道路為主,四周植被茂盛、綠化良好。綜上所述,發現盡管項目所在地就整體校園而言相對僻靜,訪客較少,但附近由教學樓與休閑場所構成,自然條件良好,成為學生課余向東前往展開課外活動的必經之路,后期通過設計改造有助于挖掘其發展潛力(圖4)。
(2)交通調研分析:建筑的東北與西南方向分別設有校園東門與南門,東門坐落的大學城中環西路屬于東西朝向街道,將北面生活區與南面教學區及休閑區劃分開。項目所在地周邊由人行道組成,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同時經過實地調研發現,學校師生由西邊教學樓區前往東邊休閑場所時時常路過項目所在地附近道路。總而言之,項目周邊交通路網完善便捷,方便其他區域的師生或科研人員駕車或徒步前往,但距離成本相對較高(圖5)。
(3)室內環境調研分析:原場地主要承擔聲像燈光工程實驗的功能,共四層。場地總面積約為3500㎡,建筑占地面積約為960㎡,建筑總面積約為3200㎡。建筑高為14.5米,建筑形體為直徑為35米的圓形。通過實地調研來還原場地,對室內布局進行測繪與分析,整理原始資料以便后續展開針對性方案設計。首先,建筑的空間功能主要由下層的電視報告廳與上層的辦公室組成,以及為這兩種主要場所服務的附屬空間,如道具間、衛生間與值班室等。其次,原場所主要服務于演播與辦公,服務人群十分有限,功能單一,造成現有空間及寶貴資源的浪費(圖6)。

(4)地域文化分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廣州大學所處嶺南地區的非物質遺產豐富,擁有72處國家級非遺項目,其中最為著名的當數醒獅與粵劇,這些文化符號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是嶺南民俗文化的優秀代表。宏觀層面上,鮮明地域文化主題特征的高校創客中心建設有助于加強中華傳統文化在校園的傳播廣度與深度,微觀層面上,有益于特定空間氛圍營造,規避設計同質化,激發校園活力。
2.用戶調研分析
實地考察后將原場地用戶大致分為3類:校園師生、專業科研人員與管理人員。校園師生主要進行觀演活動,專業人員進行辦公與研究開發活動,管理人員進行日常管理活動。可知建筑受眾較窄,致使建筑利用率偏低。并且3種不同類型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交集甚少,相對獨立。因此,如何通過后續設計手段,促進再生空間中不同人群的互動社交,并吸引更多人群前往場地進行學習、創新與實踐活動,提高用戶具身體驗并最大化利用原有場地,刺激校園創新實踐活動的開展,成為室內改造設計的首要問題。具體用戶調研匯總如下。
(1)校園師生:由于場地位置較偏,周圍長期施工,活動組織匱乏,對建筑的功能用途也不是很了解,導致積極性缺乏。調查顯示師生對于該項目的室內空間改造抱有很大的期待,希望成為校園特色活動場所,渴望介入參與校園課外活動。這類廣大的師生群體將成為改造后場所的重要潛在人流與活力源泉。
(2)科研人員:現有10位辦公人員在建筑4層辦公,從事一些聲光電的創新研究工作,普遍反映辦公空間過于昏暗壓抑,互動交流不利,不適合創新活動的展開,難以激發靈感。如何提高科研人員工作效率,改善用戶體驗是這類人群的主要訴求。

(3)管理人員:管理員作為非主體性人群,其感受極易受到忽視,原場地的管理人員居住在一樓空間,負責建筑的日常管理與維護,由于建筑用途少,來訪人員單一,工作相對輕松且位置偏僻,確實與人交流的機會。管理人群應當充分發揮自身作用,成為改造后期協助不同人群交流、活動開展的潤滑劑與助力器。
3.現存問題歸納
根據前期實地調研及用戶訪談,通過SWOT分析法能夠對場地現狀分層進行歸納分析,明確項目自身內外部條件以便后續設計實踐部分中制訂出針對性設計策略。
(1)優勢(S)與機遇(O)分析:①空間可塑性強。原場地空間利用率較低,大量閑置空間為后續改造提供方便;②交通便捷通暢。盡管項目所在地處于校園較為偏僻的位置,但附近交通路線發達,且處于西邊教學樓區與東邊休閑場所之間,方便抵達;③嶺南地區的豐富深厚非遺民俗文化可供挖掘,助力空間主題界定與氛圍營造。
(2)劣勢(W)與威脅(T)分析:①場地主題指向不明。原場地的室內設計及裝飾與附近教學樓雷同,缺乏創新基地應當具備的活力,缺乏特色,后續設計方案應當重視塑造特色吸引人流;②空間受眾與功能單一。原場地的服務受眾類型有限,且廣大師生對空間認知不足,參與率低,導致人氣不旺。另外,用戶的多元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設施單一功能局限導致空間利用率低,不具備會議討論、休閑娛樂、資料打印等綜合功能,因此,應當對空間布局進行重新規劃,以最大化空間利用率;③用戶體驗不佳。前期調研訪談發現師生與科研人員作為場地的主要使用人員,普遍存在用戶體驗不佳問題,難以激發創新活力,無法全身心投入工作并與環境融為一體以獲得沉浸式體驗,后續設計實踐需針對用戶訴求注重全方位式的用戶五感體驗的滿足。
(三)設計實踐
本節綜合前期分析及設計原則,從聚焦式的空間主題、彈性式功能布局、沉浸式場景構建與互動式體驗營造四大維度,制訂設計策略以針對性地解決原場地的現存問題,以期提高用戶具身體驗滿意度。
1.聚焦式的空間主題
空間主題的聚焦是確定項目定位、避免設計同質化與吸引人流的重要手段。對比傳統創客空間模式,單一主題設定更有利于創客沉浸感、體驗感的產生,參與者可以在單一主題的框架下獲得更為專一的信息刺激,從而引發精神和情感的參與,以獲得更全面的沉浸體驗[7]。
本項目立足于廣州大學近百年的人文學術環境基礎,聚焦于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活化,將以醒獅與粵劇為代表的嶺南文化符號設立為常設空間主題,尤其是一層與二層的公共展示空間,活化原始的純功能性演播空間,使其兼具布展、宣傳與演藝活動等多重彈性功能,以此達到匯聚優秀人才與宣傳嶺南地域文化的目的(圖7)。

2.彈性式功能布局
平面布局決定場地功能,多元功能供應才能維持場地的長期運作與活力不衰。由于項目選址在最具創造力的高校校園內,大學生作為最主要的場地使用者,使得場地充滿了一定的不穩定性與未知性。為了充分激發創新活力,應對不確定性因素,滿足不同創客的多元需求,功能布局上設置了許多模糊空間,讓使用者參與設計,決定空間的功能,賦予空間彈性,一個空間同時兼具兩個甚至3個功能,使空間使用率最大化,為遠期發展留有余地。
一層作為整體建筑與外部環境的交互單元,應當具備相當的公共性。設置多功能展覽空間,在旋轉門關閉之后即可變成作為承載300人的校園演講空間,除此之外,還可以承載學校小型藝術活動、路演活動等,中央的多功能展廳四周配備門廳、咖啡廳與側廳作為“輔助空間”,用于室內外空間的良性過渡。二樓作為下層公共空間與上層私密空間的“過渡空間”,盡管面積有限但仍然賦予其展覽功能可用于平時的嶺南文化宣傳與創客作品展覽,減少空間浪費,同時二樓居高臨下的視覺可以將一樓展廳景象一覽無余,使一二層空間彼此交融,視野開闊,給人以開放、自由之感。三四層主要提供給創客們開展平日的學習、創作、社交與實踐等活動,其中三樓除創意工作室、辦公區與演播廳等多元化功能性場所外,還提供會議室、室外休息室等休閑空間,為創客們提供交流互動的平臺,使創意的頭腦風暴得以實現,同時增加印刷間、工具商店等輔助空間以滿足用戶的全方位需求。四層的會議室等開放式空間同樣可以根據創客們的實際需求靈活組合使用,應對需求的不確定性。彈性式功能布局設計,不僅豐富了空間的環境與發生活動的情景,更可以依據創客的切身需求決定空間的性質,產生多元體驗(圖8)。
3.沉浸式場景構建
沉浸式場景是指順應空間主題定位,尋找相關文化脈絡,結合場地空間特性,整理空間關系,營造氛圍[8]。與聚焦空間主題策略不同,本項目的沉浸式體驗場景設計旨在嶺南非遺文化展示的基礎上同時注重營造創客創意氛圍,可以將體驗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氛圍區域下,有效減少不必要的外界干擾,打造核心競爭力,營造沉浸式空間氛圍。
首先,本方案中采用大量的嶺南非遺元素,在展廳、辦公區、休憩區等場所營造沉浸式場景,層層遞進,講好嶺南故事,營造既現代又充滿文化的空間氛圍。其次,營造積極開明的創客創意文化氛圍,使創客與創新環境融合,產生心理認同感,刺激創客更加積極地投身于創新實踐與學習工作,將創新活動融入日常生活(圖9)。
4.互動式體驗營造
良好的體驗感的產生不僅依靠沉浸式的外部環境,更離不開“身體”與“身體”的互動刺激。人們在互動的過程中,更加容易跳出思維的牢籠,產生新的創意想法。本次設計在保護基本隱私的程度上創造大量的開放空間,讓參與者的視線打開,視覺被認為是最“高貴”的器官,大腦的思考很大程度上受到視覺的控制。當人們眼睛眼見了,第一次互動就產生了,隨之也將喚醒、激活下一次類似的刺激。因此,在設計中構建雙向的互動空間,有利于促進、改善人們的行為體驗,激發偶發性行為,通過一系列的參與感的構建促產生積極體驗(圖10)。

目前,國內高校創客空間仍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形成特色的、專業化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多數高校延續“以不變應萬變”的傳統辦公模式,限制了大學創客的激情與活力。本研究的創新點在于視角革新與問題創新,視角革新方面,引入具身認知理論,在具身認知理論基礎上兼顧高校創客空間設計的特殊性,探析兩者的關聯之處;問題創新方面,本研究針對當前我國創客空間存在的普遍社會問題,旨在從創客的身體與心理因素出發,通過在空間“物”與“身體”的互動、“身體”與“身體”的交流,為創客帶來前所未有的全新體驗。最后,明確設計原則后以廣州大學創客中心為具體案例,驗證本研究的實踐可行性,以期為我國高校創客空間設計實踐提供理論依據與案例參照。
基金項目: 廣東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研究項目:“勞動育人理念下的高校校園微改造設計研究”,項目編號:2021GXJK239
參考文獻
[1]向逸.具身認知視角下柔性感知材料設計與教學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21,2(11):150-152.
[2]許雙月.具身認知在國內設計領域的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J].設計,2022,35(20):76-79.
[3]陳云珂,裴悅舟.具身認知視閾下城市獨居老人智能家居產品設計策略[J].設計,2023,36(04):54-57.
[4]黃蘊思. 具身認知理論視角下的數字時代博物館展示設計初探[J]. 藝術大觀,2021,(31):77-79.
[5]葉浩生. “具身”涵義的理論辨析[J]. 心理學報,2014,46(07):1032-1042.
[6]陳夢婷. 五感體驗下文化展示空間設計構建策略研究——以岳陽工匠城為例[J]. 中國包裝,2023,43(02):92-95.
[7]曹磊,石宇琳. 沉浸式體驗餐飲空間設計研究[J]. 家具與室內裝飾,2021,(12):117x.
[8]王鉻,沈康,許諾. 沉浸式展演空間體驗模式與空間組織設計探究[J]. 華中建筑,2018,36 (11):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