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新
東營市農業農村局,山東東營 257091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畜牧業是農業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畜牧業的農業不健全,發達畜牧業可更好推動農業發展[1]。社會變遷、經濟發展、膳食結構變化,人們餐桌上優質、安全肉蛋奶等畜產品成為必不可少食物,而目前農業產業結構無法滿足該需求。為解決供需矛盾,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將顯著變化。草牧業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產生發展。本文研究草牧業內涵及意義、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
我國從古至今都以農耕文化為主導,對草牧業認識和重視程度相對發達國家滯后。任繼周院士在1981年提出,草地農業是植物生產和動物生產的結合。方精云等于2014年9月向國務院提交《建立生態草業特區,探索草原牧區發展新模式》咨詢報告,正式提出“草牧業”發展理念,從復合系統出發強調草牧業和生態功能的匹配與協調[2]。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草牧業,支持青貯玉米和苜蓿等飼草料種植,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3]。在該背景下,“草牧業”的概念產生了。
草牧業,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草業”和“畜牧業”結合而簡化的合成詞,但它不是兩者簡單的疊加,實際上其內涵有更深的層次拓展。2018年方精云等將草牧業定義為一種利用天然草地資源和人工種草方式,科學有效加工調制,獲取優質的飼草料資源,開展畜牧養殖和畜產品加工的生產體系,包括種草、制草、養畜、畜產品加工四個生產過程[4]。草牧業概念的精髓在于草畜結合、草畜協調、草畜互為依存、不可分割。它更加強調生產和生態的有機統一,實現兩者的和諧發展。與傳統的畜牧業相比,草牧業更具科學性、生態性和先進性。草牧業是時代發展中催生的特色新產業,既包含草原生態保護、草產業、草食畜牧業,又融合一二三產業的草畜生產、加工和服務業的完整產業鏈,兼顧了生產與生態、種植與養殖、牧區與農區、經濟與社會等多方面的利益關系,具有巨大活力的產業[5]。
耕地農業不再適應我國農業發展,調整農業結構已成必然。農業結構在調整變化過程中,需要不斷探索新的產業發展模式以適應市場需求,而草牧業發展模式恰恰適應這種需求。發展糧草兼顧的草地農業是適應農業產業發展的新型農業系統,為農業向多元化發展提供了空間。要建立大食物觀,改變傳統的糧食概念。充分認識“糧食危機”是指飼料糧的危機。發展優質牧草種植,可以替代飼料中一部分糧食,可有效優化飼草料品質,改善動物的胃腸道功能,使畜禽更健康,進而獲得更好品質的畜產品。同時,發展“草地農業”可引草入田,實行糧草輪作,在時間、空間上充分利用現有耕地資源,實現糧食增產與飼草發展共贏[6]。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通過調整,使市場上流通銷售的農產品數量、種類和品質能夠滿足消費者要求,真正實現了農品供給合理有效。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的膳食結構也發生很大變化,肉蛋奶已是餐桌的必備品。人們對畜產品需求不僅是數量的增加,更是對品質提出更高要求。但目前市場供給畜產品品種不夠豐富,品質也不夠優良,無法滿足人們對畜產品的消費需求。解決這一矛盾的有力措施就是發展草牧業,種好草、養好畜、產好奶和肉,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畜產品需求,實現農業供給側改革目標。
草牧業是牧區、農牧交錯區的特色、優勢產業,甚至是支柱產業。發展草牧業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轉變了養殖方式,拓寬了生產發展空間,實現生態和效益雙贏。草牧業的產業類型豐富,包含種草、制作草產品、養畜、畜產品加工以及服務業,打破農業是第一產業、工業是第二產業、服務業是第三產業的傳統觀念,充分挖掘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潛力,實現產業鏈條有效延深,能有效提高農牧業產值,實現產業多元化、收入多渠道,帶動農牧民收入增多。
天然草原是我國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對保護我國生態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由于長期無序開發利用,導致我國天然草原系統遭到了嚴重破壞,盡管國家近些年也采取了退牧還草工程、草原生態獎補等各項保護政策,但我國天然草原尚處在敏感和脆弱狀態,還需要大力氣修復。大力發展草牧業,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土地資源,建立優質牧草生產帶,生產優質高產牧草,保障草食家畜的牧草供給,減少對天然草原的索取。將大部分天然草原保護起來,恢復其生態保護功能。利用草牧業理念,在牧區開展人工種草實踐,實現生產和生態雙贏。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2017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草地面積約2.91億km2,是世界草地資源大國之一,我國草食家畜存欄量居世界首位。我國是草牧業大國,但尚不屬于草牧業強國。一是我國草地資源人均占有量相對較少,僅為0.33 hm2,還達不到世界人均草地面積的一半。二是我國草食畜產品消費水平偏低,牛肉、奶類人均消費量4.6 kg、27.3 kg,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8.9%、25.5%。三是從對草食家畜產值貢獻值上看,牛肉、羊肉和奶類三項產值僅占其肉蛋奶總產值的18.2%,而美國、德國等草牧業發達國家約占55%[7],我國草牧業發展空間廣闊,潛力巨大。
3.2.1 優質草畜品種缺乏
種質資源是篩選、培育優良新品種的素材和基因源,要培育優良新品種,必須做好牧草、畜禽種質資源保護、繁育和利用。雖然我國在種質資源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但由于起步較晚、技術落后、資金投入有限,牧草、畜禽種質資源挖掘不充分,可利用基因有限,創新力不夠,自主培育優質草畜品種少。我國自有牧草和畜禽良種廣泛推廣有限。如我國重要的人工牧草種植品種之一紫花苜蓿,種植面積在所有人工種植牧草中所占比例最多,而我國自主擁有畜牧品種有限,目前生產中使用苜蓿種子很大部分依賴進口。畜禽育種方面,我國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較多,國外的畜禽優良品種主導我國種畜禽產業。畜牧生產中,生豬良種杜洛克、長白、大約克, 肉牛良種西門塔爾,肉雞AA、羅斯,蛋雞羅曼均不是我國自有品種。我國每年從國外進口大量畜禽精液、胚胎等種質資源。種業發展慢,成為制約草牧業的重要因素。
3.2.2 產業發展基礎弱
牧草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較低。優質人工牧草基地數量較少、面積較小。牧草品種單一,主要是苜蓿和羊草。牧草品質較差,受收貯技術、機械設備影響,我國自產牧草大部分品質達不到一級水平。牧草生產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數量少,品牌不多,沒有形成強有力的品牌效應,相對實力弱、帶動產業發展能力不足。另外,在飼養管理上還存在什么飼草飼料便宜就飼喂什么的現象,不注重家畜營養需要,屠宰和肉制品也比較分散,集中度低,龍頭企業肉品產量占總產量的比例極低。名、特、優、新的畜產品品牌少,經濟效益附加值不高。草畜結合松散,草牧業產業鏈短。
3.2.3 產業支持政策不足
一是政策支持較少。牧草種植前期投入較大,機械化程度高,天氣變化對牧草產量和品質影響較大。同時,草食家畜相對其他畜禽繁殖周期長、單胎產仔少。這些因素決定了草牧業周期長、投資高、見效慢,需政策扶持。但近年國家政策在草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全株玉米青貯、良種引進方面較多,但在牧草、草食畜良種保護和選育、優質飼草種植和加工、牛羊肉加工方面政策支持較少。二是牧草保險領域還是空白。許多農戶對牧草生產知識了解比糧食少,增加牧草生產風險。牧草銷售又受到草畜畜產品市場直接影響,加重牧草市場風險。保險作為牧草產業發展的保障措施,在我國尚沒有推行[8]。三是金融貸款難。牧草種植戶和養殖場(戶)獲得金融支持較難,貸款額度相對其他領域較低,并且貸款程序繁瑣,大部分都需要擔保抵押,而大部分農戶因抵押物評估金額不高,造成貸款難度。草牧業發展后勁不足,潛力受阻。
草牧業相對傳統種植業、畜牧業,對種養場(戶)是全新的概念和產業。人們對它認識不足、重視不夠。農業部門應通過多渠道,特別是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制作播放喜聞樂見的短視頻,使種養殖場(戶)充分認識發展草牧業的重要意義。加強對基層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技術培訓,增強牧草種植、收貯、制作、牧草品控、牧草飼喂等實用技術普及。同時,加強科研試驗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采取現場觀摩形式,引導種養殖場(戶)主動參與草牧業發展,提高發展草牧業熱情和知識技能儲備,激發發展潛能。
產業發展,種業先行。優質草畜良種是草牧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和物質基礎。一是建立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有效機制。制定種質資源保護、繁育、草畜良種選育工作長期規劃,給予種質資源工作人力、財力、物資充足保障。有計劃收集種質資源,對已收集種質資源積極研究,開發利用高產穩產、優質高效的基因資源和種質資源,培育適宜本土的高品質品種。二是構建與目前發展相適應的草畜良種繁育體系。根據氣候條件規劃牧草特色良種繁育區;根據地方品種種畜禽生產區,建立規模化畜禽良種繁育區。充分利用先進育種技術,結合傳統育種選種技術和方法,實現外來技術本土化、本土技術現代化,使良種選育和品種遺傳改良工作走上快車道。
一是科學規劃牧草種植區和牲畜養殖區。根據不同地區氣候、水源、土壤等資源條件,結合牧草生長特性和牲畜生活習性,科學調研論證,統籌規劃牧草種植帶和牲畜養殖區,如苜蓿種植帶、青貯玉米種植帶、燕麥種植帶、奶牛養殖帶等。“因地適種”“因地適養”,獲取高品質牧草和畜產品。二是豐富草牧業發展領域。促使草牧業發展重心由飼草、畜產品生產向牛羊肉、牛奶深加工產品轉移。探索草牧業發展新模式,提升價值鏈,賦予草牧業更豐富內涵。三是培育草牧業生產經營主體。以規范小的、提升強的為總體思路,推動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提檔升級,實現生產經營模式多元化發展,使生產經營主體能適應現代草牧業需要,對草牧業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助力草牧業發展。同時,注重培育最廣泛、最基層的生產經營者,為草牧業發展提供全面系統的組織和人才支撐[9]。
一是推進科技創新。傳統草牧業到現代草牧業升級,科技創新是催化劑。要加大科研投入,特別是牧草育種、種畜禽育種、牧草機械創造、重大疾病防控、肉品深加工等關鍵技術,應作為重大科技項目攻關。推廣重大科研成果要,讓科技轉化成生產力,再用生產獲得經濟效益助推科研投入,實現科技和生產雙促進。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臺政策,鼓勵牧草、草食畜良種保護和繁育工作;支持優質飼草種植和加工,以及牛羊肉加工提檔升級。通過政策引導和刺激,推動草牧業發展。三是實現草牧業數據化和信息化。建立草牧業全產業鏈大數據服務平臺,搭建草牧業交易電商平臺。利用互聯網便捷互通條件,實現種草-制草-養畜-產品加工等多環節數據聯通共享,提升銷售方和需求方信息最大限度匹配度。好的牧草可賣好的價錢,牧場可獲得充足優質牧草,同時提供高品質畜產品,滿足各方需求,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