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文化園區扮演“房東”角色,依靠租金收入就可以良好運行。如今,這種模式已經不可持續,只有提供更高附加值的服務,才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那么,提供高價值服務的關鍵是什么,如何從同質化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本期《園區有話說》欄目,由北京文化產業園區協會秘書長陳敏對話智鏈合創CEO 范陽,從服務多家創意園區的經驗切入,探討園區轉型升級運營之道。
陳敏:當下園區運營有哪些痛點和問題?
范陽:其實,園區發展,尤其是城市更新項目,往往需要政策的強力支撐,所以無論是城市更新還是園區建設,首要任務是清晰了解并利用好地方的配套政策,確保項目合法合規且能得到必要扶持。
再者,市場需求也在變化。過去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企業數量激增,園區尤其是位于市中心的舊改型園區很多,租賃壓力較小。而今園區行業進入穩定發展期,企業增長放緩,加之新辦公樓、新園區供給增加,導致市場競爭加劇。市場由“供不應求”轉為“供大于求”。
隨著市場供給增多,項目之間的差異化成為關鍵。這不僅涉及園區建筑形態的獨特性,更重要的是,園區產業定位是否精準與清晰,以及如何向潛在入駐企業有效地展示項目特色與價值。如果缺乏個性和明確定位,將導致項目陷入激烈的價格戰,即“拼刺刀”的局面。
過去,園區只要提供一個整潔美觀的辦公空間就足以吸引客戶,但現在則必須超越硬件設施范疇,注重服務。這不僅包括基礎物業服務的優化,還有能否引入額外增值服務,比如與地方政府合作的產業服務等。園區需要轉型為價值輸出者,通過提供高附加值服務降低客戶對租金的敏感度,從而在同質化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陳敏:產業園區行業要如何才能突破原先的經營模式?
范陽:正如剛才所提及,行業過去的經營重點更多地是集中在租金收益上。但單一依賴租金收入存在局限性,畢竟無論在多么黃金的地段,如北京朝陽區CBD,租金增長都有其上限。
因此,智鏈著手通過內部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借助數字化手段釋放生產力,同時將節省的人力資源投入到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各種運營服務中。
這一轉變過程充滿挑戰,因為傳統上,大家更傾向于依靠租金差價輕松盈利。但為了促進行業進步,需要在管理標準和服務標準上創新,盡管園區行業的標準化工作因利潤微薄而進展艱難。高標準往往意味著高投入,比如統一的制服、系統化的管理等,這些都是額外的成本。而房地產行業之所以標準化做得較好,是因為有實力聘請專業咨詢公司來梳理和總結經驗,這是房地產行業成本所允許的。
面對園區運營行業的特殊性,不僅要解決標準化難題,還要在低毛利環境中提升服務品質,吸引更多優質供應商合作。同時,在空間運營、物業服務、客戶關系管理,乃至針對園區內個體用戶的精細化運營上挖掘價值。智鏈正努力將園區視為一個私域流量池,探索如何最大化其內在價值。盡管我們不敢自夸已找到成功的路徑,但我們持續學習,積極適應90 后創業者和00 后員工的新需求,力求用他們習慣的語言和思維模式提供服務,不斷適應市場的變化。
陳敏:數字化如何幫助園區挖掘企業客戶需求?
范陽:在挖掘企業需求的過程中,可以采用深度了解與數據分析相結合的方式。數據分析可以以抖音為例,它能精準推送用戶感興趣的內容,展現了數字時代背景下對用戶行為理解和預測的能力。在賦能園區管理中,我們也借鑒了這一思路,首先要深入了解客戶,建立起對用戶的全面檔案。
通過招商的過程、日常的物業服務以及入駐前后與企業的互動來收集信息,再結合公開的第三方平臺數據,為園區內的企業創建一個檔案。這樣做不僅能掌握企業的基本信息,還能深入了解它們的運營狀態、員工習慣等細節,比如掌握不同設計公司的午餐消費水平,以此推測其經營狀況和員工福利水平。
在挖掘企業需求的過程中,可以采用深度了解與數據分析相結合的方式。數據分析可以以抖音為例,它能精準推送用戶感興趣的內容,展現了數字時代背景下對用戶行為理解和預測的能力
要提供不打擾且有價值的服務,就必須基于充分了解客戶。這要求時間與精力的長期投入,不是一蹴而就的。對于尚未開始這一進程的同行從業者,我的建議是盡早行動,因為未來的競爭將更為激烈。通過持續的積累與客戶反饋,能更好地服務于企業,讓服務既不過度打擾又能恰到好處地滿足客戶需求。
陳敏:請您為今天的對話做一個總結。
范陽:核心要點可歸納為園區未來的發展關鍵在于修煉內功,優化營商環境,這是前行的方向標尺。具體實施策略上,我想提煉為兩點:一是深入了解客戶,立即行動。深化對已付費客戶的理解,明白他們為何選擇你。這背后反映的是從重視資產價值到用戶價值的觀念轉變,因為在未來,用戶才是最寶貴的資產。面對眾多房產資源,理解客戶需求顯得尤為關鍵。二是加強商業智能化與數字化。在深入了解客戶后,下一步是歸納總結并進行商業智能化,即將收集的信息結構化分類,運用數字化思維和技術手段處理數據,識別共性,提煉出可以量化的服務模式。這要求具備一定的數字化能力,是實現效率提升和成本優化的現代途徑。這兩點做到位,不僅能夠實現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更是營造優質營商環境、吸引優質企業入駐的前提。突破園區收益邊界,既要有明確的方向指引,也要有切實可行的實施步驟,這不僅是對園區收益模型的重塑,更是對服務邊界的拓寬。
(編輯/ 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