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麗 劉祖國
編者按:近三十年來,中古、近代漢語研究取得長足進步,史書、佛典、筆記、小說、古注、詩文及出土文獻等材料,無不在挖掘利用之列。值得注意的是,中古、近代漢語可資利用的新材料愈發難覓,這是當前及今后研究者亟需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道藏》的總字數高達4000多萬,在一定程度上,可為中古、近代漢語研究提供豐富的材料。令人遺憾的是,道教文獻語言研究至今沒有引起學界的足夠重視,存在諸多盲點。為此,本刊特開辟“道教文獻語言研究”專欄。本期我們有幸約到濟南出版社鄭紅麗編輯和山東大學劉祖國教授、復旦大學劉琪博士、揚州大學張學瑾博士后的專稿,謹刊于此,以饗讀者。
本期所刊發的三篇論文,內容各有側重,亦各具特點。道經注疏以及散布其中的故訓材料,是訓詁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鄭紅麗、劉祖國的《道經故訓材料與道典語詞訓釋》,從古語詞、方言詞、道教語詞、語詞歧義等方面,闡述了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度人經》是中古道教靈寶派的重要經典,版本眾多,異文情況復雜,劉琪的《〈度人經〉異文考辨》,對其中的18條異文進行考察,勘定是非,辨析字際關系和意義關系,為相關研究提供可靠的文本支撐。杜光庭的《道教靈驗記》是一部道教靈驗故事集,口語性強,是研究近代漢語的重要語料,張學瑾的《中華書局本〈道教靈驗記〉勘正》,對《杜光庭記傳十種輯校》一書中所存在的訛文、脫文、倒文、誤校等問題進行了全面分析。這三篇論文,從語詞、異文、版本等角度,校勘了目前道教文獻中的訛誤,揭示了道教文獻詞語的基本面貌,有利于正確利用、準確解讀道經文獻。道教文獻語言的研究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希望借此專欄能夠吸引更多學者關注和致力于該領域的研究。
基金項目: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項課題(A類)重點項目(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課題基金項目)“道教古辭書整理與研究”(23JDTCA042);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專項“《道藏》所收辭書類文獻整理與研究”(23CRWJ05)
作者簡介:1.鄭紅麗,女,文學碩士,濟南出版社第七編輯室編輯;
2.劉祖國,男,文學博士,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摘? 要:在中國道教發展史上,陸續有后代道士和學者為前代經書作注,這些道經注疏以及散布其中的故訓材料,是訓詁學研究的重要文本載體。道經注疏的中心內容是解釋字詞,道經故訓材料亦多圍繞語詞釋讀而展開,尤其是對古語詞、方言詞、道教語詞、語詞歧義等的說解。對于訓詁學、漢語史、道教文獻語言研究而言,這些道經注疏及故訓材料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有待深入系統的挖掘與利用。
關鍵詞:道經;故訓材料;古語詞;方言詞;道教語詞
道教在近兩千年的傳播過程中,不斷有后代道士和學者為前代經書作注,這些道經注釋文獻以及散布其中的故訓材料,是訓詁學研究的重要文本載體。令人遺憾的是,在傳統訓詁學研究中,對道經及其注釋關注甚少。《道藏》收錄上百種注釋文獻,其中不乏高水平注本,如唐代杜光庭的《道德真經廣圣義》、南宋褚伯秀的《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南宋林希逸的《南華真經口義》等,對這些注本中的有關訓釋應給予足夠重視。
道經注疏的中心內容是解釋字詞,道經故訓材料亦多圍繞語詞釋讀而展開。道經閱讀理解的難點主要集中于古語詞、方言詞、道教語詞,這三類內容也是道經注疏的重點所在。除此之外,有些詞語歷來眾說紛紜,訓解不一,難有定讞,這部分詞語同樣是討論道經詞義訓釋問題時,應該特別關注的。茲臚列數例,以就教于方家。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引道經均據三家本《道藏》,由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句例之后的括號內附注冊數及頁碼,頁分上、中、下三欄,分別用a、b、c表示。一些道經的隨文注釋,則采用六號字體加以區別。
一、釋古語詞
在古代訓詁材料中,最常見的內容就是以今語釋古語,即用當時人們所熟知的詞語去解釋古代文獻里感到生疏的詞語[1](P66)。道經故訓多有對前代詞語的訓釋,通常采用“猶今……”“今人稱……”“今人謂……”“古語……”等形式標記。
1.壽陵
(1)南朝梁陶弘景《真誥》卷九:“明帝乃葬顯節陵,此云壽陵者,漢諸帝在位時,皆預造壽陵,猶今世人作壽冢,非陵名也。”(20/543b)
按:例(1)中,陶弘景使用今語“壽冢”來解釋古詞“壽陵”。
壽陵,指帝后生前預筑的陵墓。《后漢書·光武帝紀下》:“初作壽陵。將作大匠竇融上言園陵廣袤,無慮所用。”李賢注:“初作陵未有名,故號壽陵,蓋取久長之義也。漢自文帝以后皆預作陵,今循舊制也。”[2](P78)《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建安二十三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3](P51)
黃金貴指出,“陵”最早用作王者之墓,是戰國中葉趙肅侯生前為己預筑的壽陵,除了這些見于秦以后的諸侯王陵之稱,在戰國文獻中“陵”通稱帝王墳墓仍為罕見。漢高祖之后,“陵”遂成為整個古代封建帝陵的通稱[4](P760)。
壽冢,生時所建之墓。《后漢書·宦者傳·侯覽》:“又預作壽冢,石槨雙闕,高廡百尺。”李賢注:“生而自為冢,為壽冢。”[2](P2523)《南史·王僧虔傳》:“先是天福將行,令家人豫作壽冢,未至東,又信催速就。冢成而得罪,因以葬焉。”[5](P603)《古代漢語文化百科詞典》指出,實際上,“冢”并不專指高墳,而是承接“壟”,作各種墳墓的通稱,起于戰國,盛于漢,后世慣用[6](P572)。
壽冢,后世文獻亦曰“壽穴”,元末明初陶宗儀《輟耕錄·王眉叟》:“劉君時中者,海內名士也,既卒,貧無以為葬。躬往吊哭,周其遺孤,舉其柩葬于德清縣,與己之壽穴相近,春秋祭掃不怠。”或曰“壽宮”,《明史·方從哲傳》:“又語及壽宮,從哲等以先帝山陵對。帝自指曰:‘朕壽宮也。諸臣皆泣。”
2.削格
(2)南宋林希逸《南華真經口義》卷十二:“削格,猶《漢書》曰‘儲胥也,猶今之木柵也,捕兔鹿者亦有之。罝罘,亦網也。”(15/752b)
按:例(2)中,林希逸使用當代詞語“木柵”來解釋古代的“削格”。
削格,裝有機關的捕獸木籠。《莊子·胠篋》:“削格、羅落、罝罘之知多,則獸亂于澤矣。”陸德明《經典釋文·莊子音義中》:“李(頤)云:削格所以施羅網也。”[7](P375)郭慶藩集釋引郭嵩燾曰:“削格、羅落,皆所以遮要禽獸……削格即阱擭之擭也。”[8](P176)
儲胥,柵欄、藩籬。《文選·揚雄·長楊賦》:“搤熊羆,拖豪豬,木擁槍纍,以為儲胥。”李善注:“蘇林曰:‘木擁柵其外,又以竹槍纍為外儲胥也。韋昭注:‘儲胥,蕃落之類也。”[9](P241)唐代李商隱《籌筆驛》詩:“猿鳥猶疑畏簡書,風云長為護儲胥。”清代錢謙益《黃山游記之五》:“翠微、飛來諸峰,各負勢不相下,胥俛為環衛,崩壓倚傾,櫛比棋布,若削劍戟,若樹儲胥。”章炳麟《官制索隱》:“故秦漢謂天子所居為禁中,禁從林聲,禁者林也。言禁言篽,皆山林之儲胥也。”[10](P87-88)
木柵,木制的柵欄。唐代于公異《西平王李晟收西京露布》:“土濠云舒,木柵林植。”《金史·赤盞合喜傳》:“癸卯,北兵立攻具,沿壕列木柵,以薪草填壕,頃刻平十余步。”元代張憲《富陽行》:“金城木柵大如斗,五百貔貅夸善守。”
二、釋方言詞
由于有些方言俗語忠實地保存著古詞的意義,因此,詞匯史研究需要以它為資料,訓詁釋義也要用它為證據。以方言俗語與古代書面語相互比較,相互證發,成為訓詁的重要方法[11](P142)。對方言詞的解釋疏通,也是道經注疏的一個重要內容。
3.螵蛸、食厖、馬谷
(3)南宋鮑云龍《天原發微》卷十:“五月,螳蜋生。又曰蟷蜋,一名不。其子名螵蛸。燕趙曰食厖,齊杞東曰馬谷。”(27/663b)
按:螵蛸,螳螂的卵塊。產在桑樹上的名桑螵蛸,可入藥。《說文解字·蟲部》:“蛸,蛸,堂蜋子。”[12](P281)《禮記·月令》:“(仲夏之月)小暑至,螳螂生。”鄭玄注:“螳螂,螵蛸母也。”[13](P1369)《魏書·陸俟傳》:“子彰崇好道術,曾嬰重疾,藥中須桑螵蛸,子彰不忍害物,遂不服焉。”唐代章孝標《題朱秀城南亭子》詩:“癭掛眼開欺鴝鵒,花緣網結妒螵蛸。”
食厖,亦作“食?”。唐代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九十七:“《爾雅》云:‘莫貉、螳螂,同類物也。今沛魯以南謂之螳蜋,三河之域謂之螳蠰,燕趙之際謂之食?,齊濟以東謂之馬敫,然多名其子,則同云螵蛸。”[14](P1692)清代戴震《方言疏證》:“《月令》引《方言》云:‘潭魯以南,謂之蟷蠰,三河之域,謂之螳蜋,燕趙之際,謂之食厖,齊杞以東,謂之馬谷,然名其子同云螵蛸也。所引亦即《鄭志》,當是不知者妄改為《方言》,《爾雅疏》又襲其誤,后人遂疑今本《方言》脫此數語,非也。潭即沛之訛,厖、?聲義同,食?猶齕?也。”[15](P222)
馬谷,南宋張虙《月令解》卷五:“螳蜋,《方言》云:‘譚魯以南,謂之蟷蠰,三河之域,謂之螳蜋,燕趙之際,謂之食厖,齊杞以東,謂之馬谷。”[16](P563)
《玉篇·蟲部》:“,蟷蠰也。”[17](P400)《禮記·月令》:“螳螂生。”孔穎達正義:“按《釋蟲》云:‘不,螳
蠰,其子蜱蛸。舍人云:‘不名蟷蠰,今之螳螂
也。”[13](P1369)《爾雅·釋蟲》:“不過,蟷蠰。其子蜱
蛸。”邢昺疏:“不過,一名蟷蠰,一名蟷螂,螵蛸母也。其子一名蜱蛸,一名蟭,一名螵蛸,蟷蠰卵也。”[18](P492)
《廣韻·戈韻》:“,螗蜋別名。”[19](P164)《集韻·戈韻》:“不,蟲名,一曰蟷蠰,通作過。”[20](P58)
4.芨草、堇草
(4)北宋寇宗奭《圖經衍義本草》卷十八:“(蒴藋)味酸,溫,有毒。主風瘙癮疹,身癢滋痹,可作浴湯。一名堇草,一名芨。生田野,春夏采葉,秋冬采莖、根。今附。《唐本》注云:此陸英也,剩出此條。《爾雅》云:芨,堇草。郭注云:烏頭苗也。檢三堇別名,又無此者。蜀人謂烏頭苗為堇草。陶引此條,不知所出處。《藥對》及古方無蒴藋,惟言陸英也。”(17/509b)
按:芨草、堇草都可指兩種不同的植物。一是蒴藋,又稱“接骨草”“陸英”,可治跌打損傷。北宋唐慎微《證類本草》卷十一“陸英”條下:“《唐本》注云:‘此即蒴藋是也,后人不識,浪出蒴藋條。此葉似芹及接骨花,亦一類,故芹名水英,此名陸英,接骨樹名木英,此三英也,花、葉并相似。”[21](P803)二是郭璞所說的烏頭苗。烏頭苗常作為毒藥使用,《呂氏春秋·勸學》:“是救病而飲之以堇也。”高誘注:“堇,毒藥也,能毒殺人,何治之有?”陳奇猷校釋:“堇,烏頭也,毒藥。”[22](P201)《唐本草》中,蜀人將烏頭苗稱為堇草,晉時江東人亦有此稱。《爾雅·釋草》:“芨,堇草。”郭璞注:“即烏頭也。江東呼為堇。”邢昺疏:“案:《詩·大雅》云:‘堇荼如飴。又《晉語》孋姬將譖申生,‘寘鴆于酒,寘堇于肉。賈逵曰:‘堇,烏頭也。然則,堇者,其烏頭乎?嫌讀為堇荁之堇,故音之。”[18](P431)
“堇”還可指苦堇,是一種野菜,即《禮記》中所說的“堇荁”之“堇”。元代梁益《詩傳旁通》卷十:“堇有二,有芨堇之堇,芨音急,一音及。《爾雅》曰:‘芨,堇草。郭景純曰:‘即烏頭也。鄭漁仲曰:‘堇草,初種之母如芋魁。而首似烏鳥之首,故名烏頭。兩歧如鳥張口者,名烏喙。皆取其似。烏頭傍生者為附子……苦堇,《爾雅》:‘嚙,苦堇。郭璞注:‘堇,葵也。葉似柳,子如米,汋食之滑。《禮記·內則》:‘堇荁枌榆。按:《內則》之言蓋取其滑,此菜野生,俗謂之堇菜。”[23](P202)
三、釋道教語詞
道教文獻術語眾多,專業性突出,加之道教往往故作神秘,喜歡自創一些特殊字詞,因此,道教語詞自然是道經注疏關注的重點,更是詞義訓釋的中心內容。
5.發爐
(5)五代張若海《玄壇刊誤論·論發爐品第五》:“發爐者,即高功法師對三清秉爐,關啟修齋之旨也。”(32/624b)
按:發爐,道教齋醮科儀中,高功在醮壇前申奏修齋建醮之旨意。爐,手提的香爐,燃香凈心,并用以召請神將。南宋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五十六:“發爐者,爇香于外,以通誠意,出官于內,以遣其神。內外盡誠,則其神上天入地,俱無所間,是為通真達靈也。”(30/1178a)南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十六:“高功默啟齋意,高功眾官登壇,高功上香如式,都講舉唱,高功發爐,舉重稱法位。”(31/432c)又《上清靈寶大法》卷十八:“投簡之際,發爐,啟告,宣呪,投簡,復爐,如式。”(31/450b)南宋蔣叔輿《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卷十五:“解穢、禮師、衛靈呪之后,即繼以發爐降神,一獻上香,讀詞再獻,奏錢焚詞,三獻送神復爐。”(9/464c)又《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卷三十三:“今蜀地高功,止于發爐、復爐,兩稱名位。其他宣讀,皆委他人。”(9/576a)
6.重樓
唐代白履忠《修真十書·黃庭內景玉經注》卷六十:“咽液之道,必自玄膺下入喉嚨。喉嚨,一名重樓,重樓之下為明堂,明堂之下為洞房,洞房之下為丹田。”(4/865a)
按:重樓,指喉嚨。唐代白履忠《黃庭內景玉經注》:“重堂煥煥明八威。重堂,喉嚨名也。一曰重樓,一曰重環。本經云:‘絳宮重樓十二級。絳宮,心也。喉嚨在心上,故曰重堂。喉嚨者,津液之路,流通上下,滋榮一體,煥明八方。”(6/518c)南宋曾慥《道樞》卷十七:“上朝于舌下之竅中,其走出于舌之上而醲漱之,復過于十二重樓,肺復受之。”(20/693a)南宋佚名《上清北極天心正法》:“肺為華蓋,咽喉為重樓,口為玉池,眉為玉堂,額為天庭,鼻為天柱,頂為天宮,耳為雙市門。”(10/655b)明代佚名《道法會元》卷九十八:“口為玉池,舌為華池,舌下為玄膺。喉嚨,氣管也。喉嚨為重樓,中有八瓊素液。口中之液,玄泉也,玉漿也,玉液也,玉泉也,玉津也,醴泉也。喉嚨氣管為通津之岸也,所以上通天河,下接黃河。”(29/426c)
“樓”,本是建筑物的一種,指兩層及兩層以上的房屋。道教借用該詞形成了玉樓、重樓、金華樓、十二玉樓、十二重樓、十二層樓、十二樓環等內丹術語,均指喉嚨[24](P38)。
7.養火
(7)金代玄全子《諸真內丹集要》卷中:“外境不入,內境不出,謂之固濟。寂然不動,謂之養火。虛無自然,謂之運用。存誠篤志,謂之守城。降伏內魔,謂之野戰。”(32/467a)
按:養火,內煉術語,謂養心,調養精神。北宋白玉蟾《修真十書·雜著指玄篇》卷四:“以真氣薫蒸為沐浴,以息念為養火,以制伏身心為野戰,以凝神聚氣為守城,以忘機絕慮為生殺,以念頭起處為玄牝,以打成一塊為交結。”(4/617b)元代李道純《中和集》卷三:“或問:何謂養火?曰:絕念,為養火。或問:如何是脫胎?曰:身外有身,為脫胎。”(4/501c)明代張宇初《峴泉集》卷十:“養火三宮凈,怡神百慮消。但無蟬蛻系,放曠即逍遙。”(33/264b)
養火,亦作外丹術語,指煉丹過程中持續加熱,一般用文火保持燃燒加熱。佚名《金華玉液大丹》:“加猬油一盞,養火七日,火候二兩。取出,又入猬油一盞,再養七日,火候三兩。取出,又入猬油一盞,養火七日,火候四兩。如此養三七日了,其藥作匱養物。”(19/129b)宋佚名《修煉大丹要旨》卷上:“時鉆一孔子,可入汞一兩在內,以上下弦合了,入合養火,子午卯酉六兩,火養三日出銀也。”(19/138b)五代佚名《周易參同契注》卷二:“又更將此藥烊成汁為鋌,搗碎又更入鼎一月日,不烊亦得服也。前添汞火須養火,不得猛火。”(20/191a)
四、一詞多義與語詞歧解
一詞多義是詞語中的普遍現象。房德里耶斯認為:“詞總是處在語境里,每次都是這個語境暫時確定詞的價值。詞盡管可能有各式各樣的意義,上下文總是強使詞具有‘特殊價值,使詞擺脫記憶對它所積累的過去的一切表象,為它創造‘當前價值。”[25](P215)道經注釋者在注解整理前代道書時,時常會碰到一詞多義問題,對此,他們多以“有二義”“有三義”“有二說”等形式,明確指出相關問題,以提醒讀者注意。例如:
(8)唐代趙志堅《道德真經疏義》卷四:“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德者,得也。與道相得,故云德也。德有二義:一者本德,道之妙用,隨類生長,咸令有益。二者修證,契道之人,初得真性,終復本道。既能自得,又令他得,所得者道,故云上德。不德者,上德也。德與道契,利物弘深,功成跡隱,德不彰露,百姓日用而不知,萬代資之而不識,此詮有德,高勝無比,故稱為上。”(13/942c)
(9)元代王吉昌《會真集·序》:“夫易,廣矣,大矣。其無體也,始于一氣,即道也。易有三義:不易也,變易也,簡易也。不易者,獨立而不改。變易者,四時更代也。簡易者,天地簡易也。”(4/442a)
對于各家不同觀點,在難以做出對錯判定時,《道藏》的通常作法是實事求是地予以客觀臚列。例如:
(10)北宋陳景元《上清大洞真經玉訣音義》:“眇眇靈景元。靈,一本作云。按:道君玉注云:‘自非眇尋云景而金房不登,自非重誦洞章而玉賓不見也。今詳靈景、云景二義未決,且從皇甫本作靈,以竢真師請問質疑。”(2/707b)
道經故訓材料在客觀臚列之外,有時也會辨析優劣、糾正歧解。例如:
(11)唐代王冰《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二
十五:“其病令人善言,嘿嘿然不慧,刺之三。[王冰注:]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絡于舌本,故病則善言。風盛則昏冒,故不爽慧也。三刺其處,腰痛乃除。[北宋林億]新校正云:按《經》云‘善言嘿嘿然不慧,詳‘善言‘嘿嘿二病難相兼。全元起本無‘善字,于義為允。”(21/155a)
(12)明代周玄貞《高上玉皇本行經集注》卷一:“自然而然,非識可識。帝妙化自然,非人間識性可測識者。或以‘可識識字作志字看,非是。或作解識看,亦不是。”(34/637a)
茲選取一條,略作討論。
(13)南宋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卷六十
二:“天地之化物,不覺其變,人當以天合天,安時任化,爵祿窮桎,非所介懷。人而不能有天,曾鷾鴯之不若也。運物,碧虛照江南古藏本作‘運化,于義為優。”(15/490b)
按:運化,運行變化。《周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三國魏王弼注:“然則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寂然至無,是其本矣。”[13](P39)東晉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體極不兼應》:“天地之道,功盡于運化;帝王之德,理極于順通。”
運物,運動萬物。《莊子·山木》:“天地之行也,運物之泄也。”王先謙集解:“皆天地之行,而運動萬物之所發見也。”[26](P155)東漢班固《幽通賦》:“渾元運物,流不處兮;保身遺名,民之表兮。”南宋林希逸《南華真經口義》卷六:“運物,運氣也。泄,發也。運物之泄,氣數之往來,天也。”(15/810c)
揆之上下文語境,“天地之化物”“其變”“任化”都是在論述天地變化之理,“運化”比“運物”的表達效果更好。
道教文獻,秘而不傳,用語晦澀艱深,歧解多有,歷來以難懂著稱。王體曾指出:“丹經之術語所指含義頗為復雜,同一名相不同指向,或不同名詞同一含義的情況很多。”[27]崔大華所著《莊子歧解》一書[28],更是歸納了魏晉以來在不同學術思潮影響下形成的對《莊子》中字句、名物、思想的不同訓釋和理解,總結了歷代《莊子》注解的不同觀點,疏通了《莊子》中發生歧義的疑難費解之處。
對道經疑難字詞的疏解,歷代學者不斷探索,《道藏》中保留下來的各家注解,是閱讀闡釋《道藏》經典的重要憑借。張隆溪指出:“闡釋是多元的,但闡釋的多元不應該走極端,承認讀者的作用不必完全排除作者和文本,而真正有說服力的正解和勝解,一定是考慮到各種因素,可以把文本意義的總體解釋得最完滿圓通、最合情合理的解釋。”[29](P74)就此而言,對《道藏》中的這些歧解異說,學界應當特別注意。總之,道經故訓材料,是目前學界關注較少的一種語料,但其數量可觀,內容豐富,形式繁多,對于訓詁學、漢語史、道教文獻語言研究而言,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有待深入系統的挖掘與利用。
參考文獻:
[1]白兆麟.新著訓詁學引論[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2][南朝宋]范曄.后漢書[M].[唐]李賢,等注.北京:中華書局,2019.
[3][晉]陳壽.三國志[M].[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9.
[4]黃金貴.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新一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5][唐]李延壽.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9.
[6]黃金貴主編.古代漢語文化百科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
[7][唐]陸德明.經典釋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8][清]郭慶藩.莊子集釋[M].胡漸逵校點.長沙:岳麓書社,1996.
[9][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10.
[10]章炳麟.官制索隱[A].章炳麟.章太炎全集(四)[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1]程俊英,梁永昌.應用訓詁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12][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愚若注音.注音版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5.
[13][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4][唐]歐陽詢.藝文類聚[M].汪紹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5][清]戴震.方言疏證.華學誠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23.
[16][宋]張虙.月令解[A].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冊[C].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17]王平,劉元春,李建廷編著.《宋本玉篇》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7.
[18][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M].王世偉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9]周祖謨.廣韻校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0][宋]丁度,等.宋刻集韻[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1][宋]唐慎微.證類本草[M]王家葵,蔣淼點評.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1.
[22]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
[23][元]梁益.詩傳旁通[M].李輝,郭鵬點校.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4]胡玲.道教詞語的術語化與非術語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25][法]約瑟夫·房德里耶斯.語言[M].岑麒祥,葉蜚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6][清]王先謙.莊子集解[M].胡漸逵校點.長沙:岳麓書社,1996.
[27]王體.《悟真篇》清凈注本的“先天一炁”名詞之所指[J].中國哲學史,2008,(3).
[28]崔大華.莊子歧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9]張隆溪.闡釋學與跨文化研究[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Textual Materials for Daoist Exegesis and the Explanation of Taoist Scripture Words
Zheng Hongli1,Liu Zuguo2
(1.Seventh Editing Room, Jinan Publishing House, Jinan 250002;
2.School of Litera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m in China, there have been descendants of Taoist scholars who have annotated the scriptures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These annotations on Taoist scriptures, as well as the materials scattered throughout them, are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exegesis. The central content of annotations on the Daoist scriptures is to explain words and phrases. The Daoist scripture training materials also revolve arou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words and phrases, especially the explan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words, dialect words, Taoist language words, and word ambiguity. For the study of exegesis, Chinese history, and Taoist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it has high academic value and needs to be further and systematically explored and utilized.
Key words:Taoist scripture;exegesics materials;archaisms;dialect words;Taoist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