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樂 林堅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關系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經濟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原創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不斷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理論,形成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經濟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經濟建設方面的具體體現,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開拓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標志著我們黨對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新高度,為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習近平經濟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把握。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新境界
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們的發展實踐,深入研究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學習領會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有利于我們掌握科學的經濟分析方法,認識經濟運動過程,把握經濟發展規律,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更好回答我國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問題。”[1]199
習近平經濟思想回答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理念、政治保障、根本立場、基本制度、主題主線和工作方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突出社會主要矛盾問題導向、高質量發展問題導向、現代化問題導向,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強調七個堅持:第一,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證我國經濟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第三,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立足大局,把握規律;第四,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堅決掃除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第五,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相機抉擇,開準藥方,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第六,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變革產生深遠影響;第七,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穩中求進,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
習近平經濟思想深刻洞察新時代新發展階段中國經濟的特點、優勢,以及深層矛盾、主要問題,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獨特規律,為中國經濟發展揭示原理、指明方向、提供方法。對于經濟和文化以及各方面的改革和發展,都“要堅持正確的思想方法,堅持辯證法”[2]47。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3]“我們要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不動搖,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2]33這就從方法論上闡明了富有中國智慧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論的方法。
進入新時代,推動發展與共享,保護生產力被提升到與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同等重要的高度。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創新。
堅持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經濟思想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強調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新發展理念是對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新機遇和新矛盾新挑戰……必須確立新的發展理念,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1]37—38,“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這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要提高統一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4]。發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引領和推動經濟發展。立足新發展階段,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就需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的本質特征在于革故鼎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和可持續性。習近平總書記從決定民族前途命運的高度反復強調創新的極端重要性。“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5]70。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形成更多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等,統籌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協調體現了發展的節奏,是持續健康均衡發展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正確處理好各種矛盾,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統籌兼顧好各個領域的發展,走自己的發展道路。”[6]17“強調協調發展,統籌兼顧,推進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發展,推進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6]20要充分認識到,經濟發展與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必須協調共進。要圍繞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等,優化生產力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7]綠色發展不僅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增長新亮點,而且能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大力發展綠色生產力和綠色產業。抓住全球綠色經濟、綠色技術、綠色產業快速發展的機遇,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推動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開放是更加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使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和對外開放相互促進。開放是更加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的歷史就是在開放中發展的。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處于開放交流之中,經常與外界保持經濟文化的吐納關系,才能得到發展,這是歷史的規律。”[8]81要堅定不移地實施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引進外資和外來技術,完善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必須堅持開放發展理念,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強資源配置能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享是發展的目標。共享發展就是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促進整體、全面發展。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4]堅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使全體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要將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追求人的價值實現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經濟思想堅持把人民利益作為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習近平經濟思想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9]75。“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10]。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地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地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民是決定性力量。經濟發展的主體是人民,經濟成就的享用者也是人民。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以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發展目標,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彰顯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蘊含人民至上的根本價值取向,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重視經濟與文化、人文的結合
習近平經濟思想重視經濟與文化、人文的結合。2005年8月12日,習近平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文化是靈魂》一文,形容文化的力量“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11]232。
任何經濟活動中都有文化的含量,需要文化的引導和驅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文化經濟的本質在于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說到底要突出一個‘人字”[11]149,強調“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深厚的人文價值”[11]149。經濟不是由冷冰冰的數字來體現的,而具有人文關懷。經濟模式的差異體現了文化的不同。要解釋經濟模式出現差異性的原因,有時更多地需要從文化方面著手。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12]5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理論指導、精神動力支撐、人文價值關懷等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根本上說,文化是由經濟決定的,經濟力量為文化力量提供發揮效能的物質平臺。”[11]149文化需要經濟扶持。在一定程度上,經濟規定并制約著文化的性質和方向。隨著經濟實踐和文化實踐的歷史性展開,文化除了意識形態屬性外,同樣也具有商品屬性和經濟價值。
習近平經濟思想探討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把經濟發展與人文底蘊、文化特色緊密結合,為引領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凝聚起了廣泛社會共識,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人文經濟學所研究的就是建立一種區別于以物為中心的、代之以人為中心的經濟價值觀和經濟發展觀,試圖將經濟的發展和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它的任務是研究如何以人為本,挖掘經濟發展的動力、潛力和價值、作用。新時代人文經濟學賦予經濟發展深厚的人文價值,注重人文與經濟的相互激蕩,彼此生發。文化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厚底蘊和“催化劑”,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世,不僅實現自身繁榮,也帶動經濟、社會等整體繁榮,在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和期盼。實現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人文經濟實踐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亮點,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發揮重要作用。
弘揚和發展中國傳統經濟思想
習近平經濟思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弘揚和發展了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的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中國語境中的經濟學,始終承載著經世濟民的使命和福濟蒼生、實現大同的終極夢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引用中華傳統經典著述中的內容,如“經世致用”“天人合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注重從中華傳統文化幾千年孕育的優秀經濟思想、豐富治國理政經驗中汲取營養,分析解釋當前的經濟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13]57注重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吸收關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民為本、安民樂民、富民厚生、義利兼顧、革故鼎新、與時俱進、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知行合一、躬行實踐、博施眾利、群策群力等思想,使習近平經濟思想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鮮明的民族特色,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認同,在新時代發揮培本固元、守正創新、激發活力等作用。
以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習近平經濟思想與文明體系緊密相連。思想就是文化、文明的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11]13
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15]22,是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實現物質富足、精神富有的共同富裕。人類活動在物質生活領域中表現為經濟建設,其成果積淀和升華為物質文明。物質文明主要體現為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為人們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質條件。建設人類文明的經濟路徑是加強物質文明建設。物質文明是人類文明的物質基礎。人類活動在精神生活領域中表現為文化建設,其成果積淀和升華為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人類精神財富的顯現,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主要表現為理性、智慧、寬容,享有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建設人類文明的文化路徑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價值導引。一個國家要實現奮斗目標,既要不斷地豐富物質財富,也要不斷地豐富精神財富。一個民族要實現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1]103。“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16]153。
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以創新發展增強文明發展的動力,體現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先進性;以協調發展尋求文明發展的均衡,體現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系統性;以綠色發展夯實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基石,體現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持續性;以開放發展推進文明的交流互鑒,體現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包容性;以共享發展提升文明發展的價值追求,體現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優越性。
深入挖掘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文化意蘊,全面貫徹經濟與文化交融互動、融合發展的思想,運用于具體實踐中,將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3]習近平.在中共中央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11-14.
[4]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J].求是,2016(1).
[5]習近平.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6]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3.
[7]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
[8]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10]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2]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3]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14]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基金項目: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項目“到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研究”(21LLMLA008);復旦大學—金光集團思想庫2024年度研究課題“新時代人文經濟實踐推進高質量發展研究”(JGSXK2414)〕
(李永樂:北京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林堅: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專聘研究員)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