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9月在浙江考察時強調:“樹立正確政績觀,堅持立足實際、科學決策,堅持著眼長遠、打牢基礎,堅持干在實處、務求實效,防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為科技工作者,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的“四個走在前”“四個新”重大任務,聚力在科技自立自強上走在前,在科技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加快打造全球有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貢獻力量。
樹立踐行符合新發展理念的正確政績觀。“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要求。科技部門首先要牢固踐行創新發展理念,強化使命擔當,找準發展路徑。一是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支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從創新型國家的提出,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黨中央在領導科技事業的每一個節點都作出了正確的戰略部署,引領國家科技實力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我們要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堅持“四個面向”,聚焦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確定科技創新主攻方向,更好地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二是把科技創新放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的重大變化,邁入了創新型國家行列。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歷程和取得的成就,是我們黨百年奮斗征程中所創造的偉大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和我們黨各個時期的科技思想,結合我國新時代科技創新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探索形成了一套獨具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思想體系,為實現我國新時期科技創新跨越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科技創新之路,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多科技力量。
樹立踐行著眼長遠打牢基礎的正確政績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想問題、作決策,一定要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多打大算盤、算大賬,少打小算盤、算小賬,善于把地區和部門的工作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大棋局,做到既為一域爭光、更為全局添彩。”創新是一場甘于寂寞的苦旅,科技創新周期長投入大,要有“懂得、舍得、等得”的定力和胸懷。一是聚焦產業賽道,創新賦能發展。常州市科技局制定實施《“科技創新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設”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瞄準太陽能光伏、動力儲能電池、新型電力裝備、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和未來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需求,通過加快核心技術攻關、建設創新平臺、培育創新主體、集聚創新人才,增強創新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常州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沖刺“GDP萬億之城”貢獻更多科技力量。二是加大資金投入,鞏固領跑優勢。常州設立400億元科創基金,5年形成2000億元創新投入,引導資本在新能源產業領域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聚焦行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面向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開展“揭榜掛帥”,產生44個中榜項目,榜額1.63億元。圍繞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產業需求,加快推進龍城實驗室建設,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清潔能源材料等技術創新中心爭創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努力實現重大原始創新,提升創新策源能級。三是走好“科技長征”,集成創新資源。自2006年率先開始“科技長征”,常州持續走了17年,足跡遍布30多個城市,走出去、請進來,建平臺、引人才,加強與重點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開創性地探索出“經科教聯動、產學研結合、校所企共贏”的產學研合作模式,與50多家知名高校和30多家中科院研究院所開展合作,達成15000多個產學研合作項目。
樹立踐行以人為本為民造福的正確政績觀。樹立正確政績觀,必須回答“為誰創造政績”。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科技管理部門要著力解決廣大創新主體“急難愁盼”,出政策、強舉措、優服務,推動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以科技創新帶動社會全面創新,不斷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讓全體人民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創新果實。一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常州現有高新技術企業3680家、瞪羚企業累計達671家、(潛在)獨角獸企業累計達44家。深入推進《常州市創新聯合體培育建設實施方案》,支持科技型龍頭骨干企業或領銜機構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強化“雙招雙引”,深入實施科技型企業“倍增行動”和“獨角獸十條”,打造“初創企業—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以及(潛在)獨角獸企業”的創新型企業發展矩陣。二是破解企業創新痛點。率先探索創新政策“快享直達”新模式,切實把創新政策的力度和創新服務的加速度轉化為創新主體的“體感溫度”。集合數據、集成服務、集聚資源,改變市級獎勵資金逐級下達的傳統模式,通過創新政策速兌平臺精準直達企業,實現“一竿子插到底”,讓創新主體真正享受到了“免申請”“零跑腿”“線上辦”的高效便捷服務。2022年以來,創新政策速兌獎勵累計超15.3億元,支持企業累計超7200家次。三是優化創新創業生態。深化科創“優+”服務,辦好“一賽一課三營”,在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創基金+人才集聚”五位一體的全過程、全要素創新生態鏈,打造“創新鏈與人才鏈雙輪驅動、創新鏈與產業鏈雙向融合”的創新生態常州模式,讓“創新雨林”枝繁葉茂。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第26期中青年干部培訓一班學員,常州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