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平 于江 戴惠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了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并在聽取鎮江市“新農人”代表魏巧的故事后明確指出:“我們現在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優質勞動力。像魏巧這樣的同志到農村去,很好!這方面國家要有一些導向,有一些政策支持。”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承載著農業農村現代化未來的“新農人”究竟“新”在哪里?哪些人可以被稱為“新農人”?哪些人又可能成為“新農人”?為回答好這些問題,中共鎮江市委黨校成立鎮江“新農人”發展狀況調研課題組(以下簡稱“課題組”),深入鎮江市“新農人”群體,就“新農人”的內涵特征、外延類型做出回答,并就如何支持“新農人”隊伍發展壯大提出了若干對策建議。
一、“新農人”的時代內涵及其鮮明特征
課題組以入選《鎮江市選拔培養優秀“新農人”計劃》的88名優秀“新農人”為主要調研對象,先后赴丹陽、句容、丹徒等地對優秀“新農人”代表及基層農業管理人員進行了深度訪談。調研發現,鎮江的“新農人”是一群秉持現代農業理念,有農業情懷、有適度規模、有持續發展能力、有防風險能力的現代農業經營者。作為現代農業經營者和鄉村致富帶頭人,“新農人”能夠充分利用組織創新、技術創新、業態創新、思維創新優勢,推動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服務全鏈條經濟活動,并共同表現出如下鮮明特征。
思維認知新。“新農人”最重要的特征是“腦子新”,其思維觀念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方向高度契合。生態基因是“新農人”區別于傳統農民的重要標識,可持續發展農業是大多數“新農人”的選擇。“新農人”更加注重生態友好型、資源節約型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有機綠色農產品成為“新農人”擦亮自身品牌、提高自身價值的重要依傍。“新農人”發展壯大于農村電商熱潮,互聯網思維是刻在“新農人”骨子里的基因,無論是以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智能農業,還是以電商平臺為載體的農商運營,互聯網貫穿于“新農人”的日常全過程,以及生產、銷售全鏈條。
生產工具新。高科技是現代農業基本特征之一,也是“新農人”的突出特點。“新農人”充分運用現代機械裝備與互聯網信息產業最新發展成果,其從業工具不再是農業“冷兵器”。農用無人機、溫控檢測儀、微距攝像頭、物聯網、大數據、遙感系統等“硬核”科技工具的使用,大幅度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大大增加了農產品商品化率和附加值,設施農業、精準農業、智慧農業成為“新農人”津津樂道的發展秘訣。如鎮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農人”魏巧創新探索大田數字化種植模式,不僅實現了2萬畝大田種植全程機械化,而且研發出智慧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創造了勞動力用工減少30%以上、水資源利用率提高3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5%以上、農藥使用量減少20%以上、畝產提升9%、畝均效益增加28%的生產奇跡。丹陽市“新農人”湯磊成為2021年全國糧食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的“減損之星”,其成功秘訣在于重視高科技生產。他的機庫中有烘干機、拖拉機等大小農機具(含10臺智能農機)60多臺,總投資超過200萬元,這些“數字化神器”能夠完成單人半天4畝秧田的出色“戰績”。
營銷方式新。農產品商品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普遍趨勢,如何精準對接市場、最大限度實現農產品的商業價值,是“新農人”主動思考的新課題。“新農人”普遍具有強烈的品牌意識,并從營銷環節入手,打破傳統農業被動、單一的銷售模式,根據目標銷售群體特點,將品質感、安全性、體驗度融入高辨識度的品牌,有效提升了農產品的產值與認可度。“新農人”普遍具有現代傳播意識,通常是微信、微博、短視頻、電商等新媒體平臺的“網絡紅人”“直播達人”“帶貨牛人”,并走出了一條有態度、有情懷、有故事、有效益的分眾營銷路線。近年來,鎮江市涌現出一批“新農人”農產品品牌。如丹陽市大南莊村的“四季南翔”水果,入駐了蘇寧、天貓、拼多多等多家大型電商平臺,僅2019年一年其電商業務就突破1000萬元。丹陽市花園村的“新農人”張偉注冊了“瑞田”稻米品牌,年銷售達100多噸,大大提升了農產品的品牌附加值。句容市“新農人”盧濤注冊的“馬里村夫”商標,為農產品銷售擦亮了綠色健康的招牌。
經營業態新。農業農村部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80%以上的“新農人”創辦的都是農業產業融合類項目。一方面,“新農人”依靠消費升級、技術進步,在農業生產環節塑造新業態,開展以林下經濟、庭院經濟為代表的循環農業和以規模種養業為代表的設施農業。另一方面,“新農人”善于發揮第一產業與其他產業的“乘數效應”,以更多二、三產業的增值收益實現農業全產業鏈發展。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并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通過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推動休閑農莊、鄉土觀光、科普教育、康養旅游等新型商業模式發展。如丹陽市“新農人”池潤昊在傳統火龍果采摘業態的基礎上,開發出火龍果月餅、糕點、果干等深加工產品,每年獲得的經濟效益超過200萬元。揚中市“新農人”吳昊的南湖農場主打鄉村休閑游,農場的草莓、西瓜、火龍果不用上市銷售,就被游客采摘一空,一年接待游客達10萬人次,成為知名網紅打卡點。句容市的“新農人”嚴偉不僅是承包900畝土地的種田大戶,還是農機服務大戶,大馬力拖拉機、高速插秧機、全喂入和半喂入收割機及其配套農機一應俱全,每年僅農機作業機插秧“一條龍服務”的訂單就穩定在400畝左右,機耕、機收服務訂單在1000畝左右,年利潤額達100萬元。
組織方式新。與傳統農民“單打獨斗”相比,“新農人”更加突出團隊意識。在生產方面,“新農人”通常選擇法人化經營,并注冊有家庭農場、合作社、公司等法人組織。在組織方面,“新農人”具有超強的身份自覺意識,樂于分享和交流,擅長抱團取暖,共同面對困局,共同解決問題。近年來,鎮江各地成立了“新農人”聯合會、農人會等“新農人”組織。如句容市“新農人”華夢麗自發組織成立助農服務隊,服務隊擁有10余項農技專利,其示范推廣的草莓脫毒種苗質量優、社會評價高,已成為全國脫毒草莓種苗企業的一張名片。華夢麗團隊不僅在“新農人”群體無私分享技術成果,而且將新技術帶到全國16省、57地,為省內外農民提供技術指導與跟蹤服務,先后免費技術性扶持農戶700余戶,輻射土地面積達4.2萬畝,累計為省內外農民增收1400萬余元,帶動農產品銷售273萬斤。
示范效用新。“相比較父輩,我更加年輕。愿意帶著大家一起闖,一起干。”這是課題組在調研中經常聽到的話。“新農人”普遍有農業情結、鄉土情懷,是新時代中國式現代農業的先行者和探路人。他們注重創新,敢于推廣示范應用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給農村帶來了新思維、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新載體、新出路,極大地促進了“三農”發展和共同富裕。如丹陽市“新農人”湯磊不僅在自己的農場實現了由全程機械化向數字化的轉型,還帶動周邊76戶農戶累計增收156萬元。丹徒區“新農人”王陳斌把從多年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大豆種植技術無私傳授給周邊農戶和種植大戶,輻射帶動世業洲1000余畝種植面積,為近20戶種植大戶、散戶每年帶來20余萬斤增產和70余萬元增收。作為一名退伍軍人,王陳斌還積極帶動30多名退役軍人投身農業現代化,實現人均年收入超15萬元。
二、“新農人”的身份來源與職業定位
“新農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亟需有關部門重點關注、鼓勵扶持的現代化農業關鍵從業群體。“新農人”來源廣泛、背景多元,對其進行科學分型有助于支持“新農人”政策的研究制定。課題組結合相關調研與鎮江實際,將“新農人”按照三個標準進行了梳理分類。
從身份來源看,“新農人”可分為四類。一是本土農民創業型。指一直沒有離開農村的新型農民,與傳統農民相比,他們具有一定的知識教育水平和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銷售理念。二是大學生返鄉創業型。指具有新知識、新技能、新理念的新生代返鄉大學生,他們年輕有活力、文化水平高、學習能力強、接受新技術快,是推動農業生產從“靠人力”轉向“靠算力”、從“體力活”轉向“技術活”的主要推手。三是外出返鄉創業型。指具有在城市務工、生活或者參軍等經歷,從城市返回農村的農民,他們普遍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能夠從城市視角發現農村問題并積極改變農村。四是跨界創業型。既有工商界的佼佼者、城市白領,也有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家、互聯網精英,他們普遍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現代化思維,具有農業行業之外的成功經驗,善于把在其他行業積累的優勢資源運用于農業生產實踐,能夠為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創新提供有益經驗。
從職業定位看,“新農人”可分為三類。一是生產經營型。主要指以家庭生產經營為基本單元,充分依靠農村社會化服務,開展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生產的新型生產經營主體,主要包括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領辦人。二是技術服務型。主要指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經濟合作組織中,以個體形式提供農業托管、設備作業、技術支持、產品加工與銷售等管理服務的人員,主要包括農業技術人才、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機手等。隨著農業新業態的不斷涌現,智能種養、無人機植保等新型社會化服務越來越受重視,這類“新農人”中涌現出很多智能機械操作員、專業植保飛手等。三是網絡推手型。主要指依托抖音、快手等智能平臺,應用智能終端和互聯網技術,以鄉村社會為實踐場域,圍繞“三農”主題進行短視頻內容生產和“直播帶貨”,并以此展示新時代鄉村生活和鄉土文化的群體,主要包括“帶貨主播”“網紅博主”以及具有連接城鄉身份優勢的新鄉賢等。
從發展階段看,“新農人”可分為三類。根據相關從業者的經驗、技能、職業成就等評價指標并對應不同發展水平,可以將“新農人”分為初級“新農人”、中級“新農人”和高級“新農人”三類。初級“新農人”往往是指涉足現代農業實踐時間較短、從業經驗有限、規模效益不明顯,尚處于摸索、試錯階段的入門級新人,他們既需要農業知識技能指導,又需要土地、資金等要素資源支持,是最需要“扶上馬、送一程”的“新手小白”。中級“新農人”是指有一定農業從業經驗、具備一定產業規模且效益初顯的“新農人”,他們通常具備一定的農業從業背景,具有提升自身能力的意識和能力。高級“新農人”是指長期經營現代農業,具有農業生產、經營方面的知識技能和經驗,擁有相當產業規模并能夠實現較大經濟、社會效益的農業從業者,他們往往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優質品牌,在所處領域扮演著引領者角色,也是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應用的中堅力量。
三、以“新農人”發展推動
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對策建議
“新農人”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要素之一,是鄉村振興最值得期待的關鍵力量。課題組調研發現,“新農人”群體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對農業農村情況不熟悉導致的“水土不服”,土地資金資源有限導致的發展后勁不足,基礎設施薄弱導致的生產成本較高,支持政策供需錯位導致的邊際效益不高,等等。針對上述問題,課題組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建立“新農人”數據庫,摸準“新農人”需求脈搏。一是加強選拔培養,建立市級“新農人”數據庫。建議參照技術人才選拔培養模式,分層、分批、分類進行培養,組織開展“新農人”評選,對達到“新農人”標準的納入“新農人”數據庫。同時,構建常態化信息采集及反饋機制,動態掌握“新農人”群體發展情況并給予精準政策支持,對“新農人”相關資格實行動態管理。二是重點聚焦“潛力人群”,做好服務引導工作。重點關注返鄉下鄉大學生、城市能人、退伍軍人、在鄉返鄉創業鄉賢、農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等農業從業群體,及時雪中送炭、排憂解難,促進“潛力股”成長為“績優股”。
著眼人才成長全周期,實現“新農人”可持續發展。一是實施“新農人”培養計劃。將“新農人”納入各地人才培養計劃,進一步加大財稅優惠、創業補貼等方面的政策傾斜力度。同時,加強產教融合,鼓勵高校院所深入開展地方“三農”研究,并結合鄉村產業特色為“新農人”隊伍發展壯大獻計獻策。二是實施“新農人”孵化計劃。聯合相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試點建立“新農人”學校,為有志成為“新農人”的大學生等青年群體提供相關培訓服務。同時,鼓勵“農二代”肯接班、接好班。三是實施“新農人”育苗計劃。鼓勵中小學開設農業類實踐課程,培養青少年群體的農業思維與興趣,為培育面向未來的農業現代化人才播下“種子”。
聚焦關鍵資源,破除要素供給瓶頸。一是多管齊下,滿足“新農人”用地需求。加強載體建設,幫助“新農人”項目進入各類農業產業園區;有效利用閑置及存量用地,發展符合政策規定的產業融合項目。二是勇于創新,破解“新農人”融資難題。用好各級各類財政金融工具,進一步探索面向“新農人”的金融產品,提高“新農人”抗風險能力。
立足服務保障,提升公共產品供給。一是加強現代農業技術與信息服務供給。既要加強“新農人”與涉農高校院所的現代農業技術人才供需交流,鼓勵農業專家深入一線指導,幫助“新農人”做大做強產業;也要用好農業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進一步暢通“新農人”的信息獲取和反饋渠道。二是加強政治關愛,提升行政服務供給效率。既要提升“新農人”在各類榮譽評選中的占比,進一步選樹“新農人”優秀典型,不斷提升“新農人”的職業榮譽感;也要優化線上線下政務服務,精簡辦事流程,提高辦事效率。
(孫文平:中共鎮江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于江:中共鎮江市委黨校經濟與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戴惠:中共鎮江市委黨校科研處處長、講師)
責任編輯:劉志剛